纯粹古典的选曲-试听2011音响大展纪念CD


音响大展年年都有,每年都不忘让参观民眾带个伴手礼回家,也就是所谓的纪念CD。早年CD昂贵,音响大展赠送唱片当然有吸引力,但这年头似乎实体CD越见式微,纪念CD的吸引力小了些,可是买票参观音响展顺道拿一张CD回家,倒也成為例行公事。作為音响评论员,写大展纪念CD的评论自然也是「例行公事」之一,因為这毕竟是台湾音响產业的大事,自当共襄盛举。

写大展纪念CD这麼多年,2011年的选曲最让我称讚,原因很简单,我听音乐虽然「杂食」(干评论员似乎都得如此),但这几年对古典音乐越来越情有独钟,iTunes资料库裡面的音乐已经不需要分类,全都是Classical,而2011年大展纪念CD清一色选的都是古典音乐,真是正中下怀,听来不亦快哉。

音响大展的CD要搞出一张「纯古典」的精选集,其实并不简单,因為参展厂商眾多,内部意见也多,如果纪念CD独尊古典,那爵士乐摆在哪裡?流行音乐不是更贴近一般消费大眾吗?诸多意见各有道理,但想融合各方,化异求同,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以多年下来我印象中从来没见过一张「纯古典」的纪念CD,几乎全部都是大杂烩,古典有之,爵士有之,流行也来凑一脚,虽然口味多元,可是整张唱片就没有所谓的焦点,聆听的情绪忽左忽右,上上下下,总是理不出一个头绪。不过2011年音响大展的纪念CD走一条「纯古典路线」,而且选曲颇有见地,归纳出一张有主题的纪念CD。

怎麼说有主题?全片收录13首曲目,前面10首由柴可夫斯基与贝多芬担纲,柴可夫斯基选了六首曲子,贝多芬则收录四首,最后三首则是请出德弗札克、莫札特与萧邦,每一位都来个「惊鸿一撇」,短短地露个脸。曲目如此选择,主题就浮现了,原来前面希望藉由柴可夫斯基与贝多芬曲目的安排,形成对比。对於大多数聆听古典音乐的朋友而言,CD收藏大多是「单曲」,也就是说CD的主题大概都会聚焦在一位作曲家的某一首作品,即便為了装满CD可录音的时间,加上其他曲目,大约也都会以同一為作曲家的小品為主。像2011音响大展纪念CD这般精选柴可夫斯基与贝多芬来对照,确实少见。

会将曲目如此安排,负责筹办本片的瑋秦唱片找来了行家协助,邀请目前在美国威斯康辛任教的Li Chung Roger Yin教授选曲,并请同校Benjamin Whitcomb教授撰写「古典音乐:名家导览入门篇」,另奥克拉荷马州立大学音乐系教授Victoria Steer撰写「贝多芬vs柴可夫斯基:两大作曲巨擘之浅易比较」,至於挑选曲目的Yin教授则担纲撰写每一首曲目的简介。由音乐专家撰写的音乐导聆文字浅显易懂,但浅显并不代表没有内容,主题式的撰写拉近了古典音乐与一般听眾的距离。我知道很多人享进入古典音乐的殿堂,但严肃音乐的面貌总是仰之弥高,好像总是靠不过去,但唱片业者用心準备有内容但却不艰涩的导聆文字,或可担当一般乐迷接近古典音乐的桥樑。 

可别看我写「纯古典」的精选纪念CD,就觉得可能听起来有点闷,选曲与编排确实有一套,可见找音乐专家来操刀有意思。因為是柴可夫斯基与贝多芬的对比,就让比较晚近的柴可夫斯基先上场,第一首就是耳熟能详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强劲的导奏如汹涌波涛一般翻腾起伏,让2011音响大展纪念CD一开始就掀起高潮。接下来还是柴可夫斯基,选择两首胡桃钳与一首天鹅湖的曲子,我相信这三首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是耳熟能详,甚至熟到可以哼唱旋律。再来则是第六号交响曲「悲愴」与「1812序曲」,要在一张纪念性质的CD裡面选择「悲愴」,需要有些勇气,毕竟这张唱片是用来纪念的,怎麼可以选一首这麼沉重的曲子?选曲者显然很有技巧,跳过了「悲愴」的第一乐章,而是选择第三乐章的快板,这个乐章可说是风雨前的寧静,在真正深沉哀痛的音乐之前,摆上了轻鬆活泼的乐章,从音型式的节奏变化走到主题旋律,铜管嘹亮地吹奏出活跃的生命力。而「1812序曲」也是柴可夫斯基膾炙人口的曲目(虽然柴可夫斯基自己并不那麼喜欢),描述俄罗斯军队奋勇抵抗法国入侵,主题鲜明,声部交错富有戏剧性,而最后猛烈的「破火声」更是发烧友热中的「爆棚测试」,听到这一轨,记得把音响的音量催上去,看看过不过得了关,那终曲的爆破声可不只有大砲,还有步枪与烟火,仔细听听看,自家音响系统到底能不能把猛爆的低频轰出来,还保持轻鬆的解析力。

柴可夫斯基六首演罢,换贝多芬上场,一开始就是第五号交响曲「命运」,那四个音彷彿命运来敲门,相信大家已经熟悉到光看文字就能想到那四声「鐺鐺鐺鐺」。紧接著是第七号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华格纳形容这首交响曲是「舞蹈的神化」,岳父李斯特不相信,华格纳就请岳父大人在钢琴上弹奏「改编版」交响曲,跟著钢琴的音符跳动,华格纳从头跳到尾,而此处收录的第三乐章则是快乐的詼谐曲,裡面藏著「四步」和「三步」的变化,仔细跟著节拍默数,多听几次,你会听到贝多芬藏在曲子裡面的妙趣。

接下来的贝多芬曲目更大,而且从3岁到90岁的大小朋友都会唱,席勒当年為共济会写下「欢乐颂」的诗词,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这闕词可以流传千古,当然这一切都是靠著贝多芬的手,赋予诗词一个音乐的灵魂,「欢乐颂」竟似有了生命,千古传唱。跟著「欢乐颂」这麼大的曲子之后,选曲者巧妙地安排了「三重协奏曲」,这是很特殊的协奏曲搭配,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搭在一起,音色的交织很美,而且音乐巧妙地安排第二乐章的慢板,跟在「快乐颂」之后,优美而寧静的旋律,彷彿在巨人一般的「快乐颂」之后,安排了一段告别曲,在「快乐颂」的震撼之后,用「三重协奏曲」的慢板恢復心灵的寧静。

安排柴可夫斯基与贝多芬的对比,仔细听一定可以分辨两者的「时代风格」与「个人风格」,柴可夫斯基是浪漫晚期,贝多芬是古典时期的最后一位大师,而且是开创浪漫时期的先驱,两者的差异存在一定程度的传承,但这些文字很难让人理解,需要聆听才能体会,而2011音响大展纪念CD巧妙的曲目安排,让我们有机会在一张唱片中体会这样的风格比较。至於最后搬上来的德弗札克、莫札特与萧邦,唱片封面写著「Coming Soon」,说不定明年TAA音响大展的曲目打算找德弗札克、莫札特与萧邦来「比试」,还真难想像曲目该怎麼挑?不管如何,至少手中这张2011音响大展纪念CD,已经用精彩的选曲做了ㄧ次崭新的示范了。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