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版本比较 周游(3)


    7.MCA MCAD一6272

    伦敦交响乐团/罗日杰斯特文斯基

    在我的印象中,这大约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演奏时间最长的一张唱片,全曲竟达66分钟之多,可谓缓慢之至了。

    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在此曲的演奏中突出了音乐的抒情性,一切都在舒缓松弛中进行,但是速度上未免显得过于极端,比如第一乐章引子中慢吞吞的音乐常使人难以承受。在另一方面,演奏中所体现出来的略带神经质的特征是其它版本中少见的,如速度的突变和乐句的进行方式等。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甚至将呈示部按照作曲家的标记做了反复,这在当今的演奏中几乎属于绝无仅有。但是他并非绝对忠实于乐谱,在第一乐章结尾的弦乐和弦中竟加上了原谱中本不存在的定音鼓,以增强力度。第二乐章偏慢的速度已经使其失去了谐谑曲的意味,就连一般演得极快的三声中部也以较慢的速度出现,弥漫着沉重的气息。如歌的第三乐章更为缓慢,因而在推向高潮时总让人有激情有余热烈不足的感觉,不过,其中弦乐演奏中流露出的真挚令人感动。

    这个版本的录音水准较差,尤其是铜管声部修饰不够,音响有时过于刺耳。各声部之间缺少必要的平衡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全奏时显得较为混浊。

    8.EMI CDC 5 55140 2

    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扬松斯

    扬松斯对于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第二交响曲可谓情有独钟,他曾于1988年指挥爱乐乐团为Chandos公司录制过这首作品(编号:CHAN 8520),此番与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合作的录音录制于1993年9月,是他对于这首乐曲的又一次较重要的诠释。此前他与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合作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交响曲曾受到评论界极高的赞誉。

    在音乐思想上,扬松斯是一位比较强调感性的指挥家,他一贯注重音乐的感官效果,而将乐曲精神内涵的塑造放在了较次要的地位。在这一点上,他更像曾给予他极大帮助的导师卡拉扬,而与另一位同样对他寄予厚望的导师穆拉文斯基的艺术理念相悖。近年来,扬松斯逐渐成为国际乐坛上的风云人物,由他领军的奥斯陆爱乐乐团几年内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三流乐团上升为欧洲的主流乐团,这个过程中扬松斯的巨大作用有目共睹。扬松斯与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有很深的渊源,他的父亲曾在这个乐团执棒,而他本人则从1973年起就与这个乐团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

    此片中圣彼得堡爱乐乐团表现出深厚的俄罗斯传统,演奏雄浑有力。扬松斯在第一乐章起始便定下了热情激荡的基调,被许多人处理得冷漠淡然的引子在他的手中却变得激动万分。主部主题呈示时的弹性节奏颇有新意,张弛自如,内心情感仿佛呼之欲出。扬松斯赋予作品节奏和力度上的自由度带来了特殊的情绪效果,这是他明显高入一筹的地方。谐谑曲乐章极尽流畅热烈,几个段落之间存在着鲜明生动的对比,令人愉悦。第三乐章波澜起伏,乐团独有的传统在描绘这幅典型的俄罗斯风光画面时韵味十足,二者相得益彰。终曲的力度变化幅度很大,弹性节奏同样有动人的表现。

    9.DG439 888—2

    俄罗斯国家乐团/普雷特涅夫

    普雷特涅夫与由他创立的俄罗斯国家乐团近年来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常常被人们视作奇迹,这位曾于1978年获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金质奖章的年轻钢琴家涉足指挥领域时间并不算长,却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而他率领的俄罗斯国家乐团建团不过四年,也已在俄罗斯国内外受到瞩目。

    成立于1990年的俄罗斯国家乐团是苏俄历史上自1917年以来的第一个不依附于任何国家机构的乐团,其中荟萃了俄罗斯最优秀的演奏家,据说在成立之初乐团仅小提琴声部就包括了六位著名乐团的首席。这个乐团也许是俄罗斯最为西方化的一个音乐团体,在声音特征上更接近于欧洲乐团,与传统意义上的俄国乐团有较大的差距,它在演奏中所表现出来明快清晰的风格迥异于一般人头脑中关于俄国乐团的概念,毫无浑厚混浊之感,相反多了许多轻灵和活泼。

    普雷特涅夫在乐曲开头处理得较为平淡,呈示部轻快的旋律显示出少有的愉悦。乐团的技术特点在这里有充分的展示,小提琴音色有惊人的一致,清净之极;管乐则体现为圆润透明,穿透力很强。谐谑曲的第二乐章更加轻盈,即使在极强的部分也响而不噪,这种把握性和准确度对于俄国乐团实属难得。第三乐章仍然延袭了较快的速度,致使其中的许多诱人的细节变得淡然无味,但是优美的音色却弥补丁处理上的不足。那段单簧管独奏较以往印象中俄国乐团的管乐独奏有很大改变,明亮的色彩令人陶醉。末乐章的音乐似乎被有意识地克制,冷静而投入不足,使情绪始终无法动荡起来。

    10.PHILIPS 438 864—2

    基洛夫管弦乐团/格济耶夫

    与俄罗斯国家乐团相比,基洛夫管弦乐团在演奏特征上更接近于俄罗斯音乐的传统,其中最鲜明的就是厚实沉重的低音、热情洋溢的弦乐和略显凄厉的木管。

    设在圣彼得堡的基洛夫剧院是一个有着悠久而荣耀的历史的剧院,在上个世纪被称作马林斯基剧院,1935年苏联政府将其命名为基洛夫剧院。在历史上,这个剧院曾经首演过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的《雪娘》、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杜诺夫》和柴科夫斯基的《黑桃皇后》等著名歌剧,为俄罗斯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88年,年轻有为的指挥家格济耶夫执掌剧院以来,使这个古老的音乐团体焕发了青春活力,再度引起世人的关注。格济耶夫在不断地释放出自身的潜能以获得全球性声誉的同时,也将这个曾有过辉煌过去的剧院带入了又一个光采夺目的时期。基洛夫剧院的管弦乐团除了承担着该剧院的歌剧和芭蕾舞演出的伴奏以外,还常常以交响乐团的面目出现在音乐厅里。

    在这张唱片中,格济耶夫使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具有一种鸿峻而静观的美感,情绪的高涨经过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而达到,逐步升级,有条不紊。格济耶夫善于利用情绪上的落差来体现音乐的变化,如急促与浑厚之间的对比在第二乐章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音乐的节奏感和色彩性都显得十分丰富。第三乐章中层层高涨的弦乐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而木管乐器的轻盈则与之形成对照。在铜管强有力的支持下,弦乐形成了乐章的高潮。在这里,理性的因素占有重要的地位。末乐章中音乐主题的跳跃性显示了弦乐演奏上的张力,而铜管的爆发力在这个乐章中具有摧枯拉朽的威力。最后的结尾部分气势极其宏大,这时,我们再度听到了俄国乐团狂放的演奏传统。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