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版本比较 周游(2)


    在我的感觉中,这张唱片中处理得最出色的是第二乐章,其中的快速乐段色彩鲜艳,抒情段落舒展悠长,两相对照恰到好处。但在第三乐章中却因为指挥家功力之不足而使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特征中的一些因素无法细致入微地体现,内声部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如涓涓细流般错综交织的衬腔被主要旋律所压倒,造成织体构架含糊不清。尽管阿什肯那吉在挥洒情感方面确有其突出的地方,热情洋溢,激动万分,但在刻划音乐细节时却未免捉襟见肘,有无法克服的缺陷。依我之见,阿什肯那吉在涂抹管弦乐的调色板时远不如面对黑白相间的琴键那样得心应手,这一点从他近年来的其它唱片中亦可见到。

    3. Melodiya SUCD 10-00142

    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斯维特兰诺夫

    此片的录音完成于1968年,音效显然比较糟糕,末乐章结尾处如洪流般震撼人心的巨大音响动态中,甚至有失真的现象。但从总体上听来,这张唱片大约可算众多版本中最具俄国味的一个。

    在评论家眼中,斯韦特兰诺夫被公认为是俄罗斯音乐的权威解释者,他的指挥俄苏作品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力量和气氛在西方指挥家身上几乎难得一见,尽管他的演奏中乐队部分常有瑕疵,如节奏上的不统一等问题在此片中亦有所出现。一般情况下,他似乎不太在意演奏的完美程度,而更注重氛围的营造。斯韦特兰诺夫是一位追求个性的指挥,这不仅在他出入意料的速度变化中可见一斑,甚至在他细致而极富特点的乐句句法上也能够清晰地感觉到,有些抒情乐句的强弱、律动、韵味等因素均与众不同,这种细腻传神的手法常常使人聆听时屏息凝神,深受感染。

    这张唱片整体演奏速度偏快,但也常有突如其来的变化。乐团的音色非常凝重,在第一乐章极尽缠绵的引子当中,弦乐声部叹息般的音调有一种沉重而厚实的感觉。在舒缓的第三乐章中,大色调的起伏跌宕造成了绵延不绝的效果,犹如一幅表现俄罗斯广袤大地景貌的色泽浓烈的油画。此片明显的问题在于乐团的声音略感粗糙,如弦乐群的棱角过于刺耳,木管乐器的独奏段落有时音色不佳,第三乐章中大段的单簧管独奏让人稍感勉强。

   令人十分不解的是,这个版本使用的居然是经过删节的乐谱,这在目前的唱片录音中已属少见。

    4.DG419 314-2

    柏林爱乐乐团/马泽尔

    这是一个三张一套的拉赫玛尼诺犬交响乐作品集,除了三首交响曲以外,还包括幻想曲《岩石》和交响诗《死之岛》等管弦乐作品,其中的第二交响曲录制于1982年12月。

    很多人对于马泽尔的这套唱片评价颇高,认为这是他比较出色的录音之一。马泽尔长于演奏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对于这类需要很高控制水平的乐队和在音乐细节上精雕细琢的音乐类型有着超乎寻常的把握能力,能够在炫技般的华丽音响中创造感人的艺术境界。他这种善于营造气氛和调动乐队的指挥特征在表现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浓烈灿烂的管弦乐色彩时的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柏林爱乐乐团强大的阵容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则更为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二者的结合在此曲中造成了鲜明的效果。

    与一般演奏略有不同,马泽尔在第一乐章里并没有着意去营造浓重压抑的氛围,音乐的进行冷静而沉着,各声部之间起承转合非常分明,错落有致,清晰流畅,表现出有节制的激动不安。第二乐章以无懈可击的演奏而引入注目,弦乐快速度乐句准确明晰,效果璀璨。第三乐章开头朦胧的单簧管独奏气息宽,表现出沉思冥想般的心境,是我所听过的此曲唱片中最有韵味的一段。弦乐器尤其是小提琴在这个乐章里造成了巨大的情感起伏,小提琴“神童”出身的马泽尔在调动弦乐时挥洒自如,将乐团的音色调整到了最佳状态。末乐章的弦乐主题在演奏中常会出现参差不齐甚或混乱不堪的局面,因为有时指挥为了突出激动不已的情绪而忽略音乐的整体,但是马泽尔显然牢牢地掌握着乐团奏出的每一个音符。同时,他又有意识地加大了曲中的舞蹈成分,使音乐富于动感。

    5.EMI CMS 7 64530 2

    伦敦交响乐团/普列文


    普列文显然对拉赫玛尼诺夫有极其浓厚的兴趣,简直可以称做是西方音乐世界中的“拉赫玛尼诺夫专家”,这在非俄籍指挥家中比较少见。仅这首第二交响曲他就曾经与不同乐团多次录制过唱片。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录制的这张收集在三张一套的拉赫玛尼诺夫交响乐作品集当中,是一个在唱片界和乐迷中备受赞誉的版本,许多唱片“指南”类书籍都对其评价甚高。此版录音时间是1973年1月。

    这张唱片最大的特点是录音极其出色,动态范围宽,音乐强悍有力,起伏很大,同时也有华丽的色彩表现,听起来颇感“过瘾”。普列文在录音过程中总是乐于和录音师密切合作,以创造出动人的音响,他的第一张唱片几乎都是录音质量上可圈可点的作品。在音乐的诠释中,他特别强化了此曲的歌唱性,优美动听的旋律线条在他的手中更有一番如歌的特性,有些段落甚至颇类似于人声的起伏。普列文运用了朴实无华的处理方式,明净的音流清晰可辨,各种表情都非常到位。此片的问题在于有的段落稍嫌沉重,其缘由大约是录音太实,过于直截了当,缺少一定的中间环节。另外,有个别地方演奏上出现了小小的错位。

    这张唱片最动人的笔触在于末乐章,排山倒海似的音乐洪峰般涌来,力量极鲜明,在感人肺腑的高潮中达到了极致。

    6.Telarc CD一80113

    皇家爱乐乐团/普列文

    此片录制于1985年3月,与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版本相比较,这个版本录音效果更为突出,由于低音部分获得了较多的补偿,使音响的丰满程度大大提高,也使在唱片录音中常有惊人动态表现的皇家爱乐乐团的力量幅度有了充分的展示。在此片中,乐团的弦乐声部与铜管和木管乐器和谐地融为一体,没有令人生厌的隔离感,同时又保持着清澈的层次。看来,现代录音技术的发展确实给音乐的表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普列文在这里用了比伦敦交响乐团版稍慢的速度,乐曲因而显得更为深沉。起伏较大的第三乐章中没有刻意渲染的痕迹,音乐的进行自然顺畅。力度最强的末乐章即使在最喧嚣的乐段也绝无刺耳的嘈杂之感,这显然有赖于录音技术的弥补。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