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萨诺瓦(Bossanova)音乐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巴西是其发源地。波萨诺瓦是由曼波(Mambo)音乐与冷爵士融合而成,同时也吸取了一些桑巴(Samba)音乐的特点。波萨诺瓦音乐并不强调鲜明的旋律性,但却富含变化音型,它强调的是和声、节奏、旋律的整体效果。其和声语言、旋律进行及织体结构均较曼波复杂与丰富。它的音响效果并不喧闹,在音色上常突出木吉他清脆的节奏性,并有意削弱了拉美的如沙球、响棒等打击乐器的色彩。欣赏一曲波萨诺瓦,好像是歌手与听众聊天一样的窃窃私语。波萨诺瓦1962年登上了大雅之堂——纽约卡内基演奏大厅。由于演出一鸣惊人,后来得到普遍的认可与赞誉。波萨诺瓦为巴西流行音乐带来了一场革命,它的曲调和节奏富有个性,歌词浪漫,充满了爱、鲜花和欢笑。
也有评论说波萨诺瓦是最具性感的音乐,可能此说并不全面,有人不是说探戈是最富性感的音乐?其实不管是探戈或波萨诺瓦,它们无论在其艺术外延与内涵中,都还有更深更广的含义。
“普罗”引进出版的这款《感性波萨诺瓦》,是继《天堂旅馆》、《皮亚佐拉的素描》后的又一款带有拉丁风味的精美录音,巴西创作型歌手希尔瓦娜·莫尔塔(Sivana Malta)与欧洲顶级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弗兰斯·巴克(Frans Bak)共同完成了这张唱片。
弗兰斯·巴克生于1958年,是丹麦的爵士乐奇才,曾创作过大量经典音乐作品。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巴克创作的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就给丹麦的音乐舞台烙下深深的印记。他不仅演奏,而且还为不少著名爵士乐队奉献了大量爵士乐作品。与此同时,他还在影视、舞台剧和商业广告方面创作了不少作品。而希尔瓦娜·莫尔塔在演唱波萨诺瓦时表现出的天赋与灵性,使两人的联袂演录一拍即合。原本漫长艰辛的磨合,变成了愉快高效率的成功演绎。
整张专辑里共收录了11首乐曲。打开机子,一听便知,这是一款经过改良融合后的波萨诺瓦之声。北欧爵士音乐是以摇曳的节奏,飘渺的旋律为主要特色的,强调的是浓烈的温暖氛围。可能因为北欧的寒冷才孕育出如此温暖的音乐,也正是因为北欧爵士的温暖才使得它能风靡全球。波萨诺瓦糅合北欧优雅的爵士乐,这种跨越地球东西与南北的不同类型音乐的交融,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聆赏感觉?通过专辑里释放出的音乐,你会叹服于巴克的创造力,他竟将两种不同的声音如此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而在爵士的氛围里,希尔瓦娜用她那波萨诺瓦圆润、充满磁性与激情的唱腔,演绎出一首首充满新意的“混血乐”,仿佛让人置身于亦真亦幻的美丽梦境之中。
第一首“我们的结局”,从歌词上看是忧伤的情歌。唱的是失去心上人的痛苦——“夜终人散,这就是我们的结局”;“夜阑人静,我独自徘徊在城市街头,心中充满了忧伤”;“你离我而去,怎不让我孤独悲痛,我的心上人,你在何方,谁伴你左右?”但录音中,莫尔塔的演唱音色优雅,行腔平静,像是在叙述一段很遥远的往事。整首乐曲给人的感受,不是悲观的预言,更像是一个优美的女声在钢琴伴和下的一种无奈的倾述。
第二曲是“阿莎”。在这里,希尔瓦娜仍然是用一种平静音韵,去吟唱失去爱情后的感悟。她的嗓音仍然甜蜜,而吉他的伴奏与时而出现的独奏,更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下面的“巴西风”是首带有强烈波萨诺瓦风味的劲歌。萨克斯的声音始终在演唱声周围献媚地盘旋,加上爵士鼓与打击乐器的应和,使整个演录更加热烈火爆。“天知道”是受到爱情伤害一方唱出的辛酸之声。希尔瓦娜这回唱出了波萨诺瓦中隐含的忧伤,而夏威夷吉他颤动式的搭配,极好地抒发出了这种特有的情韵。“加布里拉的爱”写了瞬间点燃的爱,引发出了无限的遐思。希尔瓦娜开阔的演唱在这首曲子中发挥到极致,一段爵士四重奏的欢快与即兴追逐着的波萨诺瓦,仿佛将人带到夏日黄昏里。
排在最后一首的是“悲伤歌谣”。此曲的歌词最长,旋律性也最连贯,钢琴伴奏一直跟着演唱声,几乎是贯穿始终,很值得细品慢嚼。
碟中其余的演录还有“任人评说”、“无边的爱”、“从头再来”、“游历”、“我行我素”等,希尔瓦娜与乐队的默契配合,也摩擦出了这种“感性波萨诺瓦”的火花。
这张专辑在录音方面也具有特色。它是2003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太阳录音棚”录制的。录音的参与者全是丹麦的著名乐队好手,如萨克斯手克里斯蒂娜·冯·布洛夫、吉他手波尔·哈尔伯格、打击乐手雅各布·安德森、贝司手马斯·温丁。他们各显神通,娴熟默契的配合使整个音响极富立体感。专辑的录制还特聘了巴西鼓手波尔蒂尼奥(Portinho)。这位已67岁的元老级鼓乐师爷,用他那精彩的鼓技完美地表现出了巴西节奏与灵感,使整个演录更具盎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