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卢加诺音乐节:阿格里奇与好友同台献技


  阿格里奇被公认为当代最杰出的钢琴家之一,她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在同代人中几乎无人能及。算年龄,1941年出生的阿格里奇现在确实老了。不过,演奏大师不靠容颜,主要靠技艺和音乐表现来保持青春活力。在这方面,老演奏家的创造性往往都很强劲持久。2006年在瑞士卢加诺音乐节(Lugano Festival)上,阿格里奇亲自挑选了15位古典乐坛好友(其中多数是年轻朋友)同台献技。而这场音乐会的现场演录新版本,今年由EMI推出,共3 张CD,品质精良,份量足,很值得品味。现在让我们慢慢来品尝这场音乐飨宴,随着节目的展开,阿格里奇的这些新朋友也将逐一为我们“亮声”。
  
  CD1:舒曼、门德尔松作品选
  
  首先选录的是舒曼的降E大调钢琴四重奏。这首作品也是舒曼唯一一部钢琴四重奏,作品本身具有深刻的内涵,而作曲家更将作品提升成含有文学思维的高度艺术化的“绝对音乐形式”,很难演绎,因此该作以往也很少有经典的录音版本。阿格里奇曾与施瓦泽伯格、埃玛、麦斯基合作演录过(EMI CDS 5 55484-2),此碟获得过“企鹅三星评介”,现在已难寻迹。此款新录音自然最值得期待。钢琴是由阿格里奇亲自操刀,其他几位合作的朋友,有法国的卡普松兄弟,即大提琴家戈蒂埃·卡普松(Gautier Capucon)和小提琴家雷诺·卡普松(Renaud Capucon),还有一位中提琴演奏家Lida Chen(音陈丽达)。爱乐友最熟悉的是阿格里奇与大提琴家麦斯基的合作演录,其实戈蒂埃也是阿格里奇的合作伙伴。这位出色的大提琴家还曾与克劳迪奥·阿巴多、小泽征尔、丹尼尔·巴伦博伊姆、郑明勋等大师频繁合作,其经验和功力绝不可低估。雷诺与戈蒂埃本来就有血缘关系,他的小提琴与大提琴早已是血脉相通,他特别富有默契感,无论演奏何种乐曲,他时常将整个组合调配得平衡得体。

  这首钢琴四重奏采用了传统的四个乐章形式,由奏鸣曲式、诙谐曲、如歌的行板、与最后活泼的奏鸣曲式乐章组成。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是由三个明显的动机或小乐段组成,据说这也是舒曼室内乐作品较复杂的原因,凭借一个主题的三个特殊部分就足以在同一乐章里尽情的发展了。这款录音,钢琴的表现不像以往的室内乐那样单薄,首先是音色特别富有穿透力,如透过层雾和树林的阳光,明亮闪烁亦不刺眼,给人以鲜活舒适的感觉。这种富有浪漫气息的演绎实际上也是符合舒曼音乐特质的,后面的演录更给人这样的感受。如第二乐章诙谐曲,极其轻快灵动,钢琴与弦乐互相追逐,动感十足,特别是含有两个三重奏的乐段,弦乐与钢琴的呼应重叠,时而鲜明对峙,时而水乳交融,如变化无穷的万花筒般,使人爽心悦“耳”。第三乐章主要是歌谣性的旋律与伴奏的揉合,整个乐章呈现出的是舒曼钢琴音乐式的风格与情调。全乐章为三大段,有迷人浪漫的主题旋律,并由弦乐器与钢琴交替“唱出”。后面的一个高音的对位声部特别迷人。第四乐章更是明显的对位乐章,第一主题是音型式卡农对位的主题代表,而第二主题呈现较歌唱性的一面。整个演录中,阿格里奇的钢琴和其他三位弦乐手极为投入,灵动和谐,丝丝入扣的表演,展示出极高的磨合能力与以及细腻入微的音乐表现力。这在以往的室内乐录音中是极难见到的。

  门德尔松的“D大调第二号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58),以往的演录版本也很稀少。此碟上大提琴仍然由戈蒂埃·卡普松演录,钢琴却换成了加芙列拉·蒙特罗(Gabriela Montero)。两位面目全新的演奏家,将门氏优美的旋律结构和精巧的配器完美地展现出来,使这首室内乐处处散发出青春的活力。最后一曲又是舒曼那首迷人的“幻想曲”(Op.73)。原曲是舒曼为单簧管(或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而作,这里,竟由小号来客串木管和弦乐。这首作品由阿格里奇的两位年轻朋友联袂演录——小号演奏家是年轻的俄罗斯名将谢尔盖·纳卡里亚科夫(Sergei Nakariakov,1977~ ),钢琴则是美国人尼古拉斯·安杰里奇(Nicholas Angelich,1970~ )。纳卡里亚科夫的惊人技艺我们早有所闻。他在Teldec公司用小号和夫吕号演绎海顿,门德尔松等人的弦乐协奏曲录音,让人们惊为天人。现在这首舒曼的“幻想曲”,他仍然使出了“揉键”的绝活。配合着超强的嘴上功夫,小号的三个按键在他手中竟能像弦线一样能够“揉搓”。此时的小号发出的声音可以委婉柔美得令人沉醉入迷。加上安杰里奇钢琴的灵巧伴合,让这首乐曲演释得熠熠生辉,这样的室内乐演录别开生面,百听不厌。
  
  CD 2:舒曼、塔涅耶夫作品选
  
  此碟上的首曲仍然是舒曼的一部室内乐作品,舒曼钢琴三重奏中的第一号——“D小调钢琴三重奏”(Op. 63)。与CD1上首曲(舒曼钢琴四重奏)一样,仍由卡普松兄弟担负大提琴和小提琴,钢琴则还是CD1上演录舒曼“幻想曲”的安杰里奇。这首“三重奏”与CD1上的“四重奏”曲风相似,但听起来音乐更为流畅,三人的处理手法非常凝练,以敢于挑战前辈大师的又一款新演录。

  此碟上的后一曲是谢尔盖·塔涅耶夫的“G小调钢琴五重奏”(Op 30)。这位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曾是鲁宾斯坦和柴科夫斯基的弟子。虽然此公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反对者,但由他深厚的古典基础上酿造出来的作品仍很有欣赏价值。担任钢琴演录的是罗马尼亚的利尔亚·齐尔伯施泰因(Lilya Zilberstein),小提琴由卢西·霍尔(Lucy Hall)和多拉·施瓦茨伯格(Dora Schwarzberg)担纲,中提琴是诺拉·罗曼诺夫-施瓦茨贝格(Nora Romanoff-Schwarzberg),还有意大利大提琴家乔治·博索(Jorge Bosso)参与。乐曲中有些段落具有交响叙事的韵味,很大气,时时透射出几位年轻演奏家的活力与生机。
  
  CD 3:德彪西、施尼特凯、古尔达作品选
  
  这款CD上的作品与前两款可说是大异其趣。第一首是拉威尔改编的德彪西的“夜曲”,第二首是阿尔弗莱德·施尼特凯的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最后一首是弗里德里希·古尔达的“大提琴与管乐队协奏曲”。整个音乐由古典转向了印象派和现代音乐的风格流派之中,这样的编排使我们感到很是开胃。参与演录的除大提琴家戈蒂埃·卡普松外,另有加布里耶·蒙特罗、塞尔希奥·廷波、卡琳·莱希纳和波林娜·列斯琴科等四位钢琴家。再加上小提琴家阿利萨·马尔古利斯等年轻高手,整个演录令音乐会生色不少。这是尤其要感谢戈蒂埃·卡普松,他的大提琴参与的频率最高,无论是独奏领奏,还是与乐队的合作,也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的作派,他都把握得极其准确圆熟,无疑在这款专辑中起到顶梁柱的作用。

  这款新专辑是现场录音,除了每首乐曲结束后的热烈掌声,居然听不到什么背景噪声,真是奇妙!阿格里奇在这款音乐会中,亲自上阵的节目很少,显然专辑主要是打她的牌子,首先靠的是她的声誉。而实质上是将她作为领军人物,因为她明显地担负了这场演出的“导演”工作。可以说,由她带领的这帮后辈演奏家,每首乐曲的演出都技惊四座,专辑让我们鉴赏到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古典室内乐演绎方式,当然也印证阿格里奇确实是宝刀未老。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