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克和歌剧《帕里德与艾莱娜》


  德国作曲家克里斯托弗·维利巴尔德·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是巴赫的同胞。18世纪正是巴罗克气息犹存,古典主义方生的时期。格鲁克的创作旺盛期在18世纪中晚期,此时巴赫已逝世。格鲁克创作的大量作品正是在这个大融合、大创新的时代产生的。其中歌剧、喜歌剧和芭蕾舞剧数量尤甚,达100部以上,遗憾的是能上演的不多,录音更少。格鲁克曾针对当时所流行的正歌剧形式中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主张音乐为戏剧服务,简化音乐及情节,摒弃传统的炫技要求,提倡自然纯朴的表现,强调歌剧要有深刻的内容,追求戏剧的真实性等。他的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歌剧”包括《奥菲欧与尤丽迪茜》(Orfeo ed Euridice)、《阿尔切斯特》(Alceste)和《帕里德与艾莱娜》(Paride ed Elena)。

  格鲁克的歌剧并未直接效仿前人,但他的创作对莫扎特、戈塞克、凯鲁比尼、贝多芬、斯蓬蒂尼和柏辽兹的歌剧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三部“改革歌剧”中,从音乐创新的意义上讲,《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并非惊世骇俗之作,所用音乐语言大多遵循传统,其采用的所谓新手法,既非首创,也非独有。不过这部创新最少的《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反而是历来上演最多的一部。真正大胆的革新之作《阿尔切斯特》,即使是较为流行的法语版,在歌剧舞台上的亮相也远不及前者。而三部歌剧中最为优美动人的《帕里德与艾莱娜》,竟然自创生以来一直默默无闻,上演的机会屈指可数,自录音技术诞生以来,该剧的唱片版本也寥若晨星。大多数爱乐朋友知道的,恐怕只有亚历山大·施奈德(Schneider) 的 Capriccio 版和扎克罗塞克(Zaqrosek)的 Orfeo 版。

  继上述版本之后,由指挥家、大提琴家保罗·麦克里希(Paul McCreesh)担纲,在2005年又推出了这部作品的双张版CD(片号:DG Archiv 00289 477 5415)。

  麦克里希1960年5月24日出生于伦敦,在曼彻斯特大学读书的时候,他就创办了演奏室内乐的合唱团与古乐器的小型乐团,1982年扩编为加布里耶里合奏团(Gabrieli Consort & Players),以演奏文艺复兴与巴罗克时期作品为主。由于他对17~18世纪音乐的广泛深入研究和演奏试验,扩编后的里加布里耶里古乐合奏团除演出文艺复兴与巴罗克时代作品外,也涉猎18世纪“变革”时期的音乐作品。他们的演奏往往能为作品注入全新而且丰富的创造力与情感,因此在国际乐坛声名鹊起。

  《帕里德与艾莱娜》原剧中的帕里德王子是个高难度角色,最早是用一位阉人歌手(高男高音)来担任。这也是作曲家格鲁克最后一次为阉人歌手创作歌剧,此后不久他便前往法国,开始创作最终使他闻名世界的法语歌剧。而法国歌剧没有使用阉人歌手的传统。麦克里希对这部歌剧正式录音之前,已在欧洲的歌剧舞台上小试身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这款录音的角色选择上,考虑到帕里德王子这个角色对演唱者的苛刻要求,麦克里希没有采用高男高音,而是使用了女中音玛格达莱娜·科热娜(Magdalena Kozená)来演唱帕里德。其余三个主要角色,则使用了女高音,她们分别是——苏珊·格里顿演唱艾莱娜,卡罗琳·桑普森演唱爱神丘比特,吉莉安·韦伯斯特演唱开头的特洛伊人和结尾的阿西娜。这样,该剧的主角均使用了女声歌手,有点像中国越剧的演员阵容,尽管中国越剧与西方古典歌剧毫不相干。

  打开机子,开始由乐团演奏的前奏曲,虽然没有古典浪漫时期大型歌剧中乐队的那种磅礴气势(首先是铜管乐器的分量不足),但整个演奏也很庄严大气,尤其是弦乐与弹拨乐的音色晶莹剔透,巴罗克音乐的痕迹犹在,而配器上明显更为丰富多彩。专辑中,扮演帕里德的玛格达莱娜·科热娜的演唱,初听虽然还稍不习惯这种“女扮男声”,但演唱者以其饱满浑厚、细腻入微、感人肺腑的演唱,力求将这部剧中所有动人的细节完美呈现。如第一幕的幽思冥想,第二幕的热情憧憬,第三幕借“献歌”表白心迹的甜蜜惆怅,第四幕的痛苦决绝等段落,以及最后与艾莱娜的二重唱“Sempre a te saro fedele”,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如果首次听的是这个版本,相信再听其他录音,也很难取代这“先入为主”的优势了。苏珊·格里顿演唱的艾莱娜,雍容华贵中不失柔美温情,在关键时刻亦能表现出惊人激情,将这个角色内心深藏的戏剧力量迸发出来。其中尤以第三幕“Temerario!”的细腻传神和第五幕“Onnipotenti Numi! ”到“Donzelle semplici”那一大段真情吐露的内心独白最为精彩震撼。卡罗琳·桑普森的丘比特声音亮丽秀美,尤其是演唱咏叹调“Nell'idea ch'ei volge”时,华丽而不失亲切感。她和玛格达莱娜·科热娜一样,在对角色的诠释上真正做到了歌唱性与戏剧性的兼备,尤其是在对那些微妙细节的把握上更是做足了功夫。
  由于没有原稿,这个制作依据的是1770年首演时留下的唯一一种印制版总谱。所以在唱片的最后,麦克里希还意犹未尽地附上一段对终场音乐的不同处理,合唱的份量得到了加重,整个演录时间也延长到了接近两个半小时,两张CD几乎“满录”。

  DG公司拥有Archiv和Westminster两个子品牌。前者以录制古乐、特别是巴罗克时期的音乐为主。这套录音正是由Archiv打造。其录音水准之高,短期内恐怕很难被其它版本超越。尽管带有“本真”味,但所有的器乐演奏段段出彩,宣叙调和咏叹调的伴奏更是扣人心弦,加上演唱者的出色表演,使这部“老歌剧”深湛的戏剧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