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开始寻找他的唱片。先发现的是他的两部交响曲,本世纪公认的交响曲杰作。先买到了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第一交响曲”(RCA),一张如雷贯耳的名盘。1966年灌录,是《BBC音乐杂志》大力推荐的“最佳版本”。它的音质和演绎都让我吃惊不小。音质代表着模拟时代的上乘水准,虽有少许噪音,但由于是近距离录制,冲击力极强,开头处的定音鼓就咄咄逼人。普列文的速度奇快,惊心动魄,制造的一浪浪高潮叫人心醉神迷。乐队的合奏精准得令人瞠目,再复杂的织体也找不出岔子,是伦敦交响乐团的最佳状态。真是一张买了绝不后悔的好片!可惜现在已找不到这张旧版CD了,想买的话只有等待RCA再版。
普列文指挥的“第二交响曲”也是名版,但过了好久才买到。这回不是RCA了,是1973年为EMI灌录的,最近收在“强音双片系列”(double forte)里再版,搭配的是海廷克指挥的“第一交响曲”和两首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是女演奏家哈恩黛尔的版本,大提琴协奏曲是法国大师托特里埃的,贝尔格伦指挥伯恩茅斯交响乐团协奏。
海廷克?这位大师和普列文可是大不相同啊!他指挥沃尔顿是什么样子?还有哈恩黛尔,久闻其名,从未欣赏过。一下子兴趣陡生,我脑袋一热就掏钱买下。幸好,后来证明这是我近来买到的最超值、最精彩的CD之一。
回家播放。先是惊讶?再细听……最后禁不住叫好!海廷克的风格与普列文大相径庭:细腻、平稳、内力渐吐。粗听之下,会责怪他速度太慢,不如普列文快速有力,但海廷克的魅力需要细细品味!只有他,将“第一交响曲”深处隐含的黑色潜流引导了出来,表现出了作品蕴藏的苦涩和伤感(听第一乐章里双簧管痛苦的呜咽和第二乐章的凄美)。普列文用的是“外劲”,海廷克用的是“内力”。比较两人指挥的“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末尾的大高潮,普列文给人的感觉是灿烂和狂喜,海廷克却稳重如泰山压顶,慢慢地用音乐的力量让人销魂。
沃尔顿为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写的3部协奏曲都是杰作。既然我已有了中提琴协奏曲,那么这张双片上附带的小提琴和大提琴协奏曲正好填满空缺,兼之演奏者都是名家,让我心满意足。大提琴协奏曲的技巧手法新颖多样,但最为耐人寻味的还是长大的第三乐章里复杂的沉思乐段。托特里埃的演奏精彩万分。小提琴协奏曲同样内容充实,激情倾诉的第一乐章、光怪陆离的第二乐章、粗犷、尖利的第三乐章,各有各的魅力。
最绝的是,这套CD的录音是发烧友梦寐以求的“天碟级”,却又包含了几种不同的录音风格。海廷克的“第一”是优秀数码录音,干净温暖,细节清晰。普列文的“第二”代表着模拟录音的最高水准,动态庞大,音色流畅温暖。大提琴协奏曲更是“发烧级”的极品,是近距录音,独奏大提琴和乐队真实可触,音色和动态范围之佳令人叫绝。特别是第三乐章后半段夹杂在大提琴独白之间的一段整个乐队的咆哮,效果简直恐怖!小提琴协奏曲相对来说音质一般,但也是典型的EMI风格,音色很温暖。
但这还不是最好的片子。最好的我要留在最后说。这就是近来买得最得意的一张CD:拿索斯出版的沃尔顿“中提琴协奏曲”和“第二交响曲”(编号8.53402)。演奏者、乐队和指挥者没一个出名的,但演绎水准之高令我刮目相看。迷信名气的乐迷真得听听这一课!中提琴家汤姆特委婉抒情的演奏给作品注入了丰富的色彩,却又没有陷入自我陶醉,不论抒情的真挚还是技巧的把握竟都不下于前辈大师普林姆罗斯!无穷动般节奏快速的谐谑曲乐章,汤姆特和乐队的穿插始终精确无误,显示了过人的技巧。末乐章由大管的独奏引出,主题相当有个性,在情绪几经变幻后,又陷入抑郁的神情,第一乐章开头中提琴的低吟再度响起,恍如一梦。
丹尼率领英国北方爱乐乐团演奏的“第二交响曲”也是很有特色的版本,将作品的暗色调表现得十分充分(付出的代价是不够亮丽)。虽然末乐章“帕萨卡里亚”有点放不开,冲劲不足,不象一些名版生动,但总体上仍不失为引人入胜的好版本。最妙的是,拿索斯的这次录音好得出奇,温暖清晰,空间感强烈,细节异常丰富。假如事先不知道的话,说是Decca或Philips的录音也绝没有人会怀疑!
买过好多好多CD,但真正买了不后悔的,甚至自觉幸运的,不多。这张拿索斯的沃尔顿CD,还有前面提及的EM1“强音系列”的双片。拿索斯的“埃尔加小提琴协奏曲”、“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等,就是这样的好东西。买了好东西就想和朋友分享快乐。想领略英伦浪漫情怀的乐迷,乃至所有想欣赏美好音乐的人,不妨都来听听埃尔加和沃尔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