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里斯纳:献给朋友的安魂曲(preisner—Requiem for my friend


现如今吃古典音乐饭的,除了一些早年走红,现在不得不靠名声还有人垂青以外,连带古典音乐的唱片也是江河日下了。当然也有走红的,但走红的不是靠音乐,而是靠好莱坞明星般的表演和蛊惑。至于那些作曲的,更是没有什么好耍的,在那些伟大巨人的背后,千般武器失灵----当然也不甘心,12音玩过了,不灵;坐钢琴旁4分30秒的玄虚,也被人看透了;切、分、不谐和,最后音乐变成声音的汇总,刀枪、流水、口哨,呻吟,反正,你想到的声音都可以大杂烩成一盘现代古典音乐的大餐,有没有人吃不管。这么说有些刻薄,但当代古典音乐的边缘化,已是大势所趋。当然还有一些作曲家,仍然有着自己的创造性,只是这创造性带有寄生性,那就是电影音乐的作曲家们。现在收集唱片,电影原声已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类型,一些电影原声,像《德克萨斯州的巴黎》《辛德勒名单》等可以常听而不厌。由于电影原声的寄生性,决定了作曲家们大都是默默无闻,除了像威廉姆斯这样的好莱坞大牌。同时,由于音乐要为剧情服务,音乐自身的逻辑发展和连贯性受到限制,只能是拼贴和片断。音乐主题发展的多样性,也受到限制,只是为了烘托剧情。这样的音乐似乎分量轻了些,只是一些旋律的堆积。但难得的是这些旋律中有很多的美妙和原创。

    曾经是一个所谓的文艺青年,热衷于看那些大闷片,最钟爱的是波兰的奇士老斯基,苏联的塔科夫斯基,希腊的安哲罗普鲁斯。爱屋及乌的原因,当然也喜欢上这些原声,除了塔科夫斯基的一盘也没有外,他们的原声只要我发现了就拿下,再后来发现他们二人的作曲大都是固定的,安哲罗普罗斯的作曲是一位女作曲家—卡蓝卓(Eleni Karaindrou)奇士老斯基的作曲叫普里斯纳(preisner)这位波兰作曲家,与奇导演合作多年,导演的名片如--十诫;双面韦罗妮卡;红、白、蓝都是他作曲的。闷片,顾名思义节奏舒缓,喜欢长镜头,更注重细微的内心,而音乐更是画龙点睛也是营造氛围的主要手段。二人的长期合作,可以心照不宣的各有所取,在《蓝>>中甚至把女主人公死去的丈夫写成音乐家,为作曲家创造展示自己的舞台。然而1996年3月13号,随着导演的驾鹤西去,也为他们的合作画上了句号。过了一年,普利斯纳完成了一部安魂曲,作为对朋友的最好的思念。也就是这张唱片(Preisner—Requiem for my friend)唱片编号Erato 3984-24146-2。这部作品分2部分---第一是安魂曲,按照传统的安魂曲式,由人声、乐队等,有创新的是第2部分--生活,主要是回忆2人的相见,不可思议的还有一段叫爱(LOVE)奇导演应该是一个天主教徒,怎么会有同志之恋?这个乐章又是那么的凄迷,令我不得不作小人之想。在双面韦罗妮卡中,我们领教过作曲家对传统人声的挖掘和创造性,在这部安魂曲中同样的是那样深情和刻骨铭心的思念,深情地女声加上SAX,既有天使般的宁谧也带有现实的思念。不可避免地仍然带有电影音乐的拼贴,但却带有难得的一直和发自内心的感受。说说这张唱片的录音,这是在华沙的一个教堂录制的,场面非常的深阔,但平衡的不是很好,高音发亮。大乐队合奏时质感爆发力非常好,但人声的高潮时有点发飘。不过,真听得时候,就忘了这些。我见过一个对导演晚年的电视访谈,老导演穿着一件深蓝色风衣,几乎失明,侃侃而谈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想法,这唱片封套有一个剪影,非常像老导演。只是我们看不到他的面部,他的眼睛。写到这就想起来导演的名片十诫中爱情篇的那个男孩的眼睛,纯真和渴望。骚动和热情,忘我和毁灭。曾经的只能在唱片中回忆了。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