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乐四重奏是传统室内乐的最高形式,讲究的是和谐默契,剑气合一。但流传的曲目并不多。海顿老爹开创,莫扎特发扬光大,贝多芬达到顶峰,还有一些舒伯特到勃拉姆斯以及德彪西、拉威尔等零星作品,但总起来不成气候了。进入20世纪,尽管整个古典音乐开始走下坡路,但仍然有两位伟大的作曲家,在弦乐四重奏方面开辟了新的天地,为后人留下了精彩的篇章----这就是伟大的苏联作曲家肖斯塔柯维奇创作的15首和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的六首。尽管老萧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就我而言,更喜欢巴托克的这6首。并且经常是6首一气听完。老实说我听海顿的四重奏最多一次听三首,多了要么走神,要不就要犯迷糊。莫扎特也是,贝多芬稍微好些,但也听不多。
传统的、被经常演出的西方古典音乐,大都是要不来源于教堂,要不来源于沙龙,而民间却被忽视。作为音乐学院教授的巴托克,却一直坚持在匈牙利民间收集、整理音乐素材。这6首弦乐四重奏几乎涵盖了巴托克在匈牙利的全部音乐创作岁月。尽管1940年他移民美国后,也创作了一些伟大的作品,但弦乐四重奏却永远地留在了匈牙利。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巴托克的这六首作品。早先,我是把它作为音乐上毕加索手中的格洛尼卡,或者像孟克的呐喊一样,通过旋律的变形、揉搓、夸张来传达一种氛围、一种张力和一种激情。与梵高的变形所掩盖的温情不同,巴托克传达的更多地是一种孤傲。如果强要为这六首作品说个基调的话,那就是狂暴。声音的暴力。我不懂演奏,甚至不知道它的有些声音是怎么发出的,比如他的第四,除了快速拨弦,还有琴弓的击打、甚至咆哮,总之,是你想象不到的声音,而这样的声音绝对是对源自宫廷和谐声音的摧残,那是狂欢、是吉普赛人的忘情的舞蹈,是民间男女毫无顾忌的欢笑,也是乡间麻木的沉重和辛酸的写照。但到了第六,它忽然收敛了,变得含情脉脉,变得泪水涟涟当然也义无反顾,这是他在匈牙利最后的岁月,为了躲避纳粹,不得不逃亡,不得不舍弃,不得不告别的心境。这是一个丰富多彩又充满刺激的聆听过程。
也正因为如此,当代世界大凡是著名的四重奏团,几乎都录过巴托克,像朱利亚、埃默森、哈根等。匈牙利作为欧洲音乐的后花园,曾经产生过许多世界上伟大的四重奏乐队,像匈牙利、布达佩斯等都是名垂一时的著名乐队。Taka’cs四重奏团是匈牙利中生代的代表,他们成立1975年,到现在也30多年了。他们第一次录巴托克是1984年,由匈牙利著名的唱片公司Hungaroton出版发行的。这是一套LP,说起来很有意思,当时我周围听Lp的只认那几大公司的唱片,对苏、东唱片几乎不认,已经很晚时间了(大概是95—97),外文书店仍然有不少苏、东唱片,只是在一个角落里布满灰尘,这套唱片也在其中,当时我是为了积累曲目的原因,买回来了盒装三张,只要24元。当时我用的还是套机上的模拟系统,只是觉得很有激情但也没有觉得有多好,甚至可能心理上也没有太当回事,没有仔细听,再后来因为搬家,处理了一些唱片,这套唱片也就不知所终。后来又发现了他们在DEECA录制的同样曲目的cd,当然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但听上去总与我以前听LP的感觉不同。后来翻阅唱片说明,原来这套唱片,是献给乐团创立人之一的中提琴手Gabor ormai的,他不幸于95年去世,只活了41岁。一些长寿的重奏乐团的人随时间肯定有变化,像著名的美艺三重奏、鲍罗丁四重奏,都换过,尽管有些微妙变化,但大家似乎也认同新搭配,Taka’cs会怎么样?这也勾起我再找一套Lp的想法,看看换团员了,有没有大的变化。大概是今年的3月份左右,北京的姚老大给我电话说帮我找到一套,赶紧去取回来,放上。一听就欲罢不能,一口气听完3张,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巴托克。狂烈、豪放。最难忘的是录音,这是在布达佩斯的一个教堂录制的,背景深阔,堂音丰富,难得的是乐器的质感、音色、动态,几乎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说实话,即使那些大厂录制的室内乐也未必有这款唱片更精彩。Hungaroton是苏东地区难得的非常注重录音品质的公司,他们有一张维瓦尔第的唱片,曾经打进过TAS榜,别忘了即使像Phlips和DG 也只有为数甚少的唱片上榜,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家公司的录音制作水平之高。把2套唱片作了对比,发现不但中提琴换人了,乐团创始人和灵魂第一小提琴, Taka’cs-nagy Gabor也走了。自己与自己比很有意思,每次只能先听CD,再听LP,(如果先听LP,再听cd,几乎听不下去)反复听了几次。最主要的变化,是感觉 cd时代的乐团,沉稳多了,声音也更讲究整体平衡了,但没有了粗砺的声音,还是巴托克么?翻观Lp时代的乐团,充满自信,有一种哥几个打群架的奋不顾身和齐心协力,那是一种赤裸的激情。不知为什么。搞音乐的匈牙利人出了名的都是火爆脾气,比如匈牙利指挥三杰:莱纳、多拉地、索尔蒂,都是出了名的火爆脾气,指挥的音乐也是热气腾腾,有人说他们欠缺一些细腻,但如果是他们指挥的匈牙利自己民族的音乐,却最为恰切。听完了Lp如果马上听cd的话,声音的特性不说,马上感觉声音斯文起来,各声部很平衡,但听上去不是那么舒服,就好比是常在街头穿着片儿鞋和跨栏背心混得人突然变成了穿着西服的人在街上叉架。味道变了。
民间曾经是中国音乐的摇篮。30-40年代,王洛宾曾经从青海、宁夏等西北地区给我们带来过那些美妙的旋律,50年代陈钢、何占豪也曾经去浙江乡村,采集过梁祝的旋律。然而,几十年的非红即白的摧残,再加上市场经济的丛林法则,民间消失了。除了饭桌上还能听到来自民间的段子,但有生命力的音乐却再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