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让我们来说弦乐。有些弦乐被录成薄薄的一片,很是单薄,不像是几十人的弦乐,这又是什麽道理?
答:这个情况有三种可能,其一就是反相的问题,其二乃为麦风的角度问题;其三就是麦克风没有摆在残响半径内,依我的经验大概就是如此了。
问:打击乐呢?大鼓我想是最值得讨论的了,通常唱片中所听到的大鼓大部份祇有打击一刹那的质感与比较高频率的鼓声,而往下的低颜却不见了,造成鼓声听起来硬硬的。就我所知,大鼓录得好的唱片公司很少,Telarc是其中的一家。您是如何来解决大鼓录音的难关?
答:关于大鼓,这对我而言也是一个难处,我在录大鼓时确实遭遇到您所说的困难,我也作过几次实验想把它录好,但是都还没办法解决极低的那一段频率。目前我给大鼓也加一个「点麦克风」,虽然能录出打击的质感,但是对极低的频率还是无法突破。或许这与录音时所用大鼓的素质及大小尺吋也有关係。
问:您有没有试过祇用三支麦克风来录古典音乐?
答:这我以前试过,但是没成功。我想用三支麦克风的技术一定要有一个大前题,那就是其录音场所声学条件一定要非常好,否则无法成功。我过去在广播剧场作过,但是录出来的声音发虚,前面的乐器还可以,但是后面的乐器就模煳了,因为这些乐器大多数在残响半径以外了。事后我检讨起来,认为剧场的声学条件不够好是失败原因之一,我的麦克风没有找到声学上最均衡的那点是原因之二。当然,要找到最佳的三个点来摆麦克风是非常「耗」乐队的,如果乐队不愿配合一再重覆演奏,那就根本无法找到最佳点。
问:我们在听唱片时会发现三角铁的声音很好听,您是如何来录的呢?
答:通常三角铁是不给「点麦克风」的,我祇把三角铁的位置往前移一些而已。为什麽不单给一个「点麦克风」呢?第一个原因是三角铁不是持续演奏的乐器,它偶而才来那麽几下,如果给它一支麦克风一直开着,那麽其他邻近乐器的声音都会经过这支麦克风被录下来,这很可能破坏了原先的平衡感;再者三角铁的泛音很足,而且一直往上飘,假若你给它一支麦克风,摆得太近的话收不到这些泛音,摆得太远则其馀乐器又进来了。再来是麦克风可能也不够,基于这三个原因,所以我录三角铁不用「点麦克风」,但是又可以把它的质感与泛音录得完全。
问:透明感是所有音响迷的一致要求,但是也是很难求得的,依您的经验,透明感不佳的问题会出在那裡?
答:可能是二个地方有问题,一是录音地点过多的低颜反射干扰,另一个就是录音器材的关係。通常在一个声学条件不佳的房间中,低颜会反射到很多麦克风裡,此时我就要按实际需要将「点麦克风」中的一些低颜截掉,例如我会将高胡在100 Hz以下的频率去掉,这样既不影响音色,又能求得较佳透明感。但是中胡就不能如此作了,如果截掉中胡100 Hz以下的频率必然会改变其音色。另外器材的问题就看S/N比了,经过愈多器材,S/N比就愈差,也就影响了透明感。
问:每组乐器与乐器之间的距离感呢?
答:如果录音地点声学条件够好,加上麦克风位置正确的话,这种乐器与乐器之间的距离感就会出来。否则,就要用好几部「时间延迟机」来作了。
问:在您录音生涯中,是否有树立几种自己的独特风格?
答:有的,在我的录音生涯中,我把所有的录音分为三种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还不满意。第一种模式是油画式的,气魄很大,色彩很浓,情节鲜明。第二种模式是山水画式的,色彩很澹,讲究意境。第三种模式是版画式、木刻式的,线条勾勒得很分明,稜角清楚。这种视觉效果很容易分辨,但是要用看不见的音响去形容真是困难。我从国外考察回来后就一直在琢磨这件事,但是实在太难了。像「将军令」或「二泉映月」我就有照这个模式去思考,但是作得也还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