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录音让人移情别恋-Signum版舒伯特第九号交响曲



「未完成」交响曲究竟是完成了吗?打从我第一次看到这首交响曲的标题时,心裡面便有这样的疑问。

根据音乐史的记载,舒伯特在25岁那一年开始写作这首交响曲,短短一年的时间便完成第一和第二乐章,而第三乐章仅写了开头的9个小节,后来不知道是舒伯特忘记了这首交响曲,还是其他的原因,终其一生都没有把第三乐章与第四乐章完成,也就变成了「未完成」的交响曲。有人认为舒伯特可能只想写两个乐章,但却在遗留下来的手稿当中找到第三乐章的快板,于是后续有人为之补遗。也有人说「未完成」早已经完成,但后面两个乐章的乐谱佚失,才造就「未完成」的假象。总之,「未完成」是后人加上去的标题,乐谱也确实是残缺不全的。因此,「未完成」在舒伯特手中开了头,可能不够完整,但最后总算还是在其他人的帮忙下「完成」了。

1828年舒伯特逝世,当时他才31岁,我想,舒伯特根本没想到自己会这麽早离开人世。在逝世前三年,也就是1825年时舒伯特开始写作这阙第九号交响曲。作曲家虽未能完成交响曲的全部,却仍有足够的线索,让后人想像推敲,把「未完成」变成完整的四个乐章。不过,这「未完成」在舒伯特在世时既然没有写成,自然也未曾发表、演奏,一直要等到舒伯特逝世37年,到1865年时才有机会在维也纳首演。要将「未完成」真正完成,竟是数十年的酝酿等待。


Signum版的「未完成」,由Charles Mackerras爵士指挥爱乐管弦乐团演出,录音地点在英国伦敦Southbank Centre的依莉莎白厅,呈现精緻的管弦乐质地。这张2006年的新录音,充分展现了现代录音技术的进步之处,与许多老版本比较起来,录音背景寂静漆黑,呈现深邃的音场与空间感,音乐表情也相当自然,动态对比强劲而不勉强,频段表现非常均衡,也能带出音乐亲切的流动感。爱乐者不妨找出贝姆指挥柏林爱乐(DG发行)的版本来比对,便可以注意到当代录音技术比老录音高明之处。第一乐章不疾不徐地展开,大提琴由最低音奏出主题,旋律扣人心弦,而旋律当中缓缓流动的音符,充满了舒伯特的浪漫因子。擅长发挥旋律的舒伯特,在第二乐章更是展现有如「梦境」一般的情绪,时而兴起,又缓缓消失,堆叠出优美的音乐层次。

或许有人要质疑,这番「录音至上」的论调,是否已经忘却音乐才是聆听的本质,而非录音品质?其实贝姆指挥柏林爱乐的「未完成」,一直是我很喜欢的版本,在速度与诠释上,也很能表现舒伯特的意境。「未完成」不是像贝多芬那样雄伟壮阔,而是更轻盈、更温馨、更贴近世俗的情绪,在贝姆的指挥下,这些情感都显得自然而流畅,但Signum版的诠释,在优秀录音技术推波助澜之下,音乐表情确实更显细腻,在激昂之处更有意气风发的激昂感,却仍维持舒伯特不过于激烈的音乐情绪。在我认识的舒伯特音乐中,总是带有那澹澹的忧愁,但基调却是快乐的、是充满感染力的,而Signum版藉着录音的抑扬顿挫,让这种亲切的情绪更具有感染力。

抱歉了贝姆,Signum的优秀录音让我移情别恋了。

专辑名称:Schubert Symphony No.9
专辑编号:SIGCD133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