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遇到消失而重生的作品,大家都会为过去的故事冠上「传奇」,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Living Presence的传奇。1945年由Irving Green创立的Mercury唱片,早期从流行音乐起家,到1947年开始出版古典音乐,随后在1948年邀请当时着名的古典乐评家David Hall,担任78转唱片转製成LP的工作。在1950年Mercury推出了苏联小提琴家David Oistrakh的录音,名噪一时,也让他们对于古典发行更有信心。那时候Robert就负责处理Mercury录音室的各种设备,但他后来自己成立录音室,採用当时新型的Telefunken U-47真空管麦克风,加上他独有的麦克风架设技术,逐渐让Living Presence的录音内涵成形。
林姆斯基 - 高沙可夫:「金鸡」组曲、西班牙随想曲。鲍罗定:「伊果王子」三首鞑坦人舞曲。杜拉第指挥伦敦交响乐团(470 6194 MSA 环球)
1950年Mercury另一位重要员工Wilma Cozart加入,这位女士来到纽约加入唱片公司,其实心裡怀抱着雄心壮志。在40年代晚期,Wilma曾经待过达拉斯交响乐团(Dallas Symphony)与明尼亚波里斯交响乐团(Minneapolis Symphony),让她瞭解到美国古典音乐团体的优点与缺点,当时她的雄心壮志,就是希望能录製美国乐团的演出,而不是仅发行欧洲授权发行的古典音乐录音。在老闆Irving的支持与她积极奔走下,当芝加哥交响乐团结束与RCA的专属合约关係后,开始在Mercury旗下发行唱片;1952年伊士曼音乐学院的Howard Hanson和Mercury签下了专属的唱片发行合约,此举随后又让她签下了Fredrick Fennell和伊士曼室内乐团(Eastman Wind Ensemble),带领出美国乐团的录音新页。
从单声道进入立体声
在录製Living Presence系列唱片初期,还是单声道录音,正中央会放置一支U-47麦克风,高高吊在舞台上方,位置则会在乐团练习时微调过,主要是检查音乐强度最高峰时,依然能维持麦克风收音不失真,接下来就正式进入录音,当中不会特别为了某些乐器增加响度或压缩特定声部,目的就是要呈现最接近指挥所听到的乐团表现,当音乐透过音响重现时,聆听者就能寻回最接近指挥位置的音乐。
从这裡我们可以瞭解,Living Presence一开始还是单声道录音,录音工程师最高明的绝活,就是妥善安置唯一的麦克风,尽最大努力收录所有细节。
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第二、三号、前奏曲第二、六号。坚尼斯钢琴演奏。杜拉第指挥伦敦交响乐团(470 639-2 MSA 环球)
随着录音技术的演进,1955年Mercury进入了立体声录音的世界,刚开始使用Ampex的两轨录音机,随后开始採用电影胶捲,Robert委託Ampex为他製作专属的1/2吋三轨录音机,录音效果惊人,至此Living Presence的三声道录音技术才真正成熟。位居中央的麦克风主要是建构整体音乐的平衡,而左右两支麦克风的设定,则是因时因地细心调整,在录音过程中,Robert始终是关键的灵魂人物。
录製好三声道盘带,还不算真正完成,因为LP只有两声道,必须将三声道的音乐讯号转成两轨,而这部份就由Wilma操刀。在转製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声音相位不至于因此产生飘移,音场才不会变得溷乱,同时要保持录音的高度动态范围。转录出来的声音讯号因为动态较好,刻片时可能会造成循轨的难题,这部份Wilma还有一位伙伴,就是Mercury的专属剪辑工程师George Piros,由两人共同处理Robert录製下来的原始录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