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葛利格逝世一百年的今日来看,他的这首「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16」已经普遍被乐坛公认是他生平最伟大的一首作品,同时也是浪漫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钢琴协奏曲之一,更是少数来自北国的杰出经典。
这样一首杰作的诞生,是有其远因的。当年十五岁未满的葛利格,在1858年10月离开家乡贝尔根进入莱比锡音乐院,历经德系严格的音乐训练从1858-1862年,时间长达三年半。
但事实上,葛利格在莱比锡的日子过得并不快乐,大多是压抑、沉闷,因为他不习惯这裡枯燥的训练。他的钢琴老师E. F. Wenzel是舒曼的好朋友,当年Wenzel跟舒曼都在威克门下学琴(舒曼的老婆克拉拉就是威克的女儿)。另外,Carl Reinecke则是他的作曲老师。虽然,葛利格在莱比锡度过了三年半的不开心日子,但却让他掌握了学院派全面、完整的技巧,尤其是德国作曲系统的厚实底子。
莱比锡的生活对葛利格来说,比较有趣的事是听音乐会,葛利格透过听音乐会一来平衡学校的沉闷,二来自修学习音乐观念。莱比锡音乐厅总是有许多顶尖作品上演着,他就在那裡听过由克拉拉演奏自己丈夫舒曼的「钢琴协奏曲」,让他种下了「有为者亦若是」想写一阙钢琴协奏曲的想法。而这也是为何什麽唱片裡,经常会把舒曼与葛利格的钢琴协奏曲这两首作品收录在一起。
1867年已经回到挪威克利尼加尼尔定居的葛利格,陆续推出「抒情小品第一集」、「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两首重要作品之后,1968年、1969年他的发展就跟这一首杰作脱不了关係。1968年葛利格的第一个女儿亚历珊卓出生,彷彿印证了我们台语说的「娶某前,生子后最旺」的情况。25岁的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同时也是乐迷最喜欢的作品「a小调钢琴协奏曲,作品16」。
1868年6月葛利格带着老婆妮娜以及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亚历珊卓,前往丹麦停留在哥本哈根妮娜的娘家,并且在索雷罗(Sollerod)避暑小屋专心作曲,写下此曲的钢琴部分与管絃乐架构。并且在1868年冬天完成此曲,不过已经赶不上原定的圣诞节前初演的日子。
曾经有专家(史坦-诺克雷贝格)表示,「葛利格这首a小调是世界上可以听到最频繁的钢琴协奏曲,跟舒曼、柴可夫斯基的同类作品站在相同的基础上,在伟大的浪漫派钢琴协奏曲中佔有一席之地,更何况他充满着挪威的特徵,散发一种北欧的抒情气质,有别于中欧沉重的浪漫主义,洋溢着委婉、灿烂、壮丽的民族风格。」
此曲形式为标准浪漫时期协奏曲,第一乐章中庸的甚快板,a小调、四四拍、奏鸣曲式。葛利格省去了一般古典协奏曲冗长的管絃乐的序奏,一开始就以钢琴主奏活泼、清楚完整地表现出整个主题呈示部,因此令乐迷印象深刻。
第一主题由木管群柔美地吹奏出,融合了挪威的民谣纯朴风味以及浪漫深邃的情绪,主奏钢琴也藉此主题展现丰富的乐念层次。第二主题由大提琴缓慢、寂静、如歌地奏出,再由钢琴反覆接续。发展部的长度并不冗长,相对呈示部来说相当精鍊,发展部的第一主题由长笛与法国号连袂奏出。再现部第一主题由钢琴领衔管絃乐直率地奏出,气势华丽而精緻,令人印象深刻的钢琴主奏首尾呼应地串起全曲高潮与张力。
珍贵的葛利格生活照,(左起)妻子妮娜、葛利格与作曲家朋友霍渥森、戴流士、辛定
第二乐章慢板,降D大调、三八拍、複三段式。第一段主要是管絃乐呈现,钢琴呈现休奏状态,弦乐群加上柔音器缓缓地奏着主题,第二段则是主题发展,由主奏钢琴取代管絃乐,细腻地弹奏出快速且华丽的音群。第三段则是第一段的忠实反覆,不过在管弦乐上加了钢琴主奏,在配器上对比了第一段与第二段。
第三乐章很显着加强的中庸快板,a小调、二四拍、轮旋奏鸣曲形式。木管群柔弱却宛如进行曲般开始着,钢琴接着弹出轻快的第一主题,之后管絃乐接着反覆,钢琴再接棒充满技巧地发展起来。中段长笛优雅吹奏出田园风味的第二主题,之后钢琴与管弦乐陆续接手轮旋发展下去。再现部回到原来的速度,不过调性转为大调,音乐情绪更为醒目活泼。终段以第一主题加以发展,钢琴与全体管絃则一同展现最威严、最震撼的第二主题,为全曲画下完美的句点。
听完葛利格的「a小调钢琴奏鸣曲」,李斯特称讚说:「这才是真正的北欧啊!」在李斯特的大力推荐下,葛利格还获得挪威政府颁赠奖金,这首「a小调钢琴奏鸣曲」也成为葛利格百年来最受欢迎的钢琴曲目。
1869 年4月,葛利格很不幸遭受到女儿亚历山卓夭折的打击,但是同时在1869年4月3日「a小调钢琴协奏曲」首演的成功,还是带给他极大的满足感。此曲的首演暨受献钢琴家奈佩特(Edmund Neupert)在写给葛利格的信上提到,「在第一乐章的装饰奏之后,随即响起暴风般的掌声,连三位难搞的乐评家也在贵宾席上奋力拍手。」
同年他也收到一封由李斯特寄来的信,李斯特在信中表示他非常欣赏葛利格所写的「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由于这封信来自当时最杰出的音乐家,挪威政府于是颁赠了一千六百银币给葛利格,使他能亲自前往罗马会见李斯特。到了罗马之后葛利格将他新完成的 「a小调钢琴协奏曲」给李斯特过目,李斯特看过之后对于这首作品大为讚赏说,「这才是真正的北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