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什温《蓝色狂想曲》(DECCA,1993年)
斯坦利·布雷克指挥伦敦节日乐团
天气燥热,除了黄梅天贯常的闷湿之外,前几日的高温又搅得人更加心神不宁。几乎听不进古典,于是就去听爵士。脑子里常常想着,假如古典遇上爵士,会是怎样一种味道呢?那就是《蓝色狂想曲》的味道。
世界杯的开幕式简短而混乱,一无可看。中国的转播把最精采的好戏漏掉啦。郎朗在现场高奏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令观众为之颠倒痴狂,可惜我既不能去现场,又看不到电视转播,只好拿出此曲的CD听听,权当解渴。
在古典音乐方面,美国盛产演奏家,难产作曲家。人家建国才两三百年,严肃音乐是需要传统积淀的,这么短的时间,怎么可能出得了欧洲似的作曲巨匠呢?不过美国人也有美国人的聪明之处,他们将自己的土特产——爵士乐与交响乐嫁接起来,居然也结出一枚硕果来。格什温是美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他一直想着要写一部带有爵士灵魂的交响乐,此时保罗·怀特曼的邀请正中作曲家下怀。作品首演于1924年,大获成功,成为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

爵士乐以自由多变的节奏著称,其中钢琴和萨克斯这两件乐器的演奏最有特色。钢琴还是那架钢琴,可是到了爵士钢琴家的手上,它仿佛是注射的兴奋剂的运动员,又好像吃了摇头丸的舞蹈家,开始变得狂放不羁又古怪精灵。谱子上的仅有几行动机,钢琴家全凭自己临场的即兴发挥,照样让听众如痴如醉。萨克斯那悠扬、低回、绮迷的音色,则凸现了爵士乐柔性的一面。从我的聆听感受来说,听古典音乐的快感源于你永远知道下一句是什么,然后它来了。听爵士音乐的妙处则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句是什么,即使将一首曲子听过多遍,你仍然是这样的感觉。
格什温正是抓住了爵士乐的多变的灵魂,用钢琴、萨克斯两件乐器加以表现。同时,管弦乐队充当了极好的配角。比如《蓝色狂想曲》的开头,单簧管、萨克斯、小号三件管乐器相配合,奏出那带有滑音的主题,听者真仿佛置身于爵士酒吧。钢琴的旋律虽然有章可循,但那灵魂和血液是爵士的。跳跃性的、有点诡异的主题,在乐曲中段突然隐去了。之后,由全部弦乐器奏出一个极宽广、深沉、略带忧郁的主题,这大概是美国音乐中最著名的一段。没有它,《蓝色狂想曲》就好似真正的爵士乐,有了它,我们才想起,原来这是一部带着爵士味道的交响曲啊!
格什温用“蓝色”(blue)命名乐曲,巧妙地暗示了“布鲁斯”(blues)音乐,因此有人将曲名译成《布鲁斯狂想曲》,也不为无据。你肯定想听听古典与爵士的联姻是啥滋味,其实你在打开这个博客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聆听《蓝色狂想曲》了,完整的,原汁原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