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四季》及六首小品(Virgin,1994年)
普列特涅夫钢琴
上世纪80年代堪称精神上极为奢侈的时代。比方说吧,上海电台的某立体声频率会整天连续不断地播放西方古典音乐,播音员以优美的嗓音介绍着作曲家和作品的背景、特点,绝不像今天某些浅薄的DJ们那样,在你耳边聒噪不休。曲目之间,也会放几句广告,无非是说古典音乐如何美妙,欢迎大家欣赏之类。每当这个时候,所配背景音乐总是《卡门》中那段柔美的间奏,以及另外一首钢琴曲。
《卡门》的间奏我曾说它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之一,而这首钢琴曲也很动听,一遍过后,那旋律便能牢牢刻在你脑海里,历久不忘。可是,我始终不知它叫什么名字。有时候,一部交响曲你可以轻易分辨出来,要查明一支小品的身份反而困难得多。我想,这应该不是首冷僻的曲子,只恨自己听得太少。

直到有一天,听了这张唱片,老柴的钢琴独奏作品,才知道曲名。
老柴虽然写出浪漫主义时代最脍炙人口的钢琴协奏曲,但他的钢琴独奏作品,比如奏鸣曲之类,恐怕没多少人听过吧。这一来由于作曲家本人不是伟大的钢琴家,二来老柴在写独奏作品的时候,总习惯运用创作交响乐的思维方式,因此,他的钢琴独奏乐曲影响不大。
钢琴套曲《四季》却是个例外。它并不以春夏秋冬为标题,而是对应于十二个月份的12首小品。这其实是一篇命题作文。 1873年,圣彼得堡《小说家》杂志的音乐副刊上,曾发表过柴可夫斯基的两首歌曲:《春天忧郁的眼睛》和《把我的心带走》,到了1876年,杂志准备每月发表一首诗,邀请老柴以乐配诗,为他们每月创作一首乐曲,随写随发。于是老柴要求男仆每月按时提醒他,终于完成了这一组著名的小品。包括一月《壁炉边》、二月《狂欢节》、三月《云雀之歌》、四月《松雪草》、五月《白夜》、六月《船歌》、七月《割草人之歌》、八月《收获》、九月《狩猎之歌》、十月《秋之歌》、十一月《雪橇》、十二月《圣诞节》。
说句实在话,标题虽然优美,整张碟听下来,觉得不如舒曼的《童年情景》和《狂欢节》,比肖邦的小品也差些,惟有六月的那一首《船歌》,当它轻轻地从音箱里流泻出来的时候,我恍然大悟,那不就是以前电台里播放的钢琴曲嘛!
《船歌》没有用通常的6/8拍写,而是用了4/4拍,典型的ABA曲式,首尾两段特别美。你可以想像成小舟在河面上轻轻摇荡,也可以想像成忧郁的少女在轻声细语,聆听音乐正需要这样的想像啊。不过,假如读了乐曲所配的普列谢耶夫的原诗,你可能会更体味出一份浪漫来:
走向河岸——那里的波涛,
将亲吻到你的脚跟。
神秘的忧郁的星星,
会照耀着我们。

真正美妙的音乐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正像昨天读到萨义德跟巴伦鲍依姆的对话录,巴氏说:“音乐就像上帝。我们无法谈论上帝,或者用其他方式描述,我们只能谈谈自己的反应……”对《四季》中的《船歌》,这些话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以时代变迁而改变。据说新近上映的电影《雏菊》,就是用《船歌》作主题音乐的。出于同样的原因,这个博客配的音乐也就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