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看,这几首“诗经音乐”的创作,都力图在浓郁的民族风格中透射出强烈的现代审美意识。
这部创新性的作品在演绎推广上也肯定会遇到一些挑战。作品歌词取自《诗经》原作,听者如果没有读过《诗经》中相应的作品,没有一点古文的基础,那么即使只诵读歌词,也会感到诘屈聱牙,生涩费解,更何况欣赏谱过曲的这些“诗经音乐”。比如首曲“天作”,没有经过“翻译”的原文歌词是:“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初读不看注解,能懂吗?好在此作的文字较短小,专辑又都附上了简洁明了的文字解说,而且,演唱中通过不断的反复,能让听者能够细嚼慢咽,去体聆作品的内容,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意境。不过,如果原文歌词较长,如像“采薇”和“良耜”,都是百字左右的作品,加上使用混声合唱等手法演绎,因此初次聆赏,确实不容易听懂每句歌词的含义。据悉,一些音乐院校在这类作品的赏析课教学过程中,往往先介绍原作,并在欣赏每首作品前安排学生朗诵原作。让学生在熟悉与理解的基础上再听音乐,这不失为一种“预习”的好办法。
《西北组曲》
《西北组曲》创作于1986年,属谭盾早期的作品。全曲由“老天爷下甘雨”、“闹洞房”、“想亲亲”、和“石板腰鼓”四个部分组成。1996年,“上扬唱片”就推出过由台北市立国乐团演奏的录音版本。此曲后来成为该乐团的保留曲目之一。
欣赏这部作品,首先应该听听台北市立国乐团首任团长陈先生对欣赏该作品的一段即席感想:这首曲子就像倒吃甘蔗,一个乐章比一个乐章精彩。第一乐章“老天爷下甘雨”一开始,革胡与大鼓描写了黄土高原大地干裂的景象,唢呐就像火热的太阳。接着是一个“祈雨”的仪式。经过了漫长的等待,老天爷终于显灵了,定音鼓引出的广版,就像突如其来的大雨,降临在久旱不雨的大地上……雨停了,为黄土带来了一丝绿意。第二乐章“闹洞房”可以听到众亲友在洞房追逐的场面。第三乐章“想亲亲”的影像是烛光下,隔着传统头纱的非法幻想。第四乐章“石板腰鼓”,则是一场热闹非凡的“秧歌”嘉年华。
这段“感受”,完全可以用来作为这部作品的欣赏导言。
谭盾在这部早期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就连曾经对这位大红大紫人物的一些作品提出批评的卞祖善先生,也对他的《西北组曲》予以充分肯定。欣赏这部作品,首先你会感受到谭盾在掌握民族乐器的特色与风格方面,具有特别的灵性,尤其是传统素材的运用非常到家。正如有乐评指出的:谭盾的《西北组曲》,在充斥极端保守与极端前卫作品的国乐世界里,找到了那个“雅俗共赏”的平衡点。
雨果的这款录音也舍得花功夫。领衔演录的乐团——华夏民族乐团,其前身是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始建于1964年,经过长期的磨炼和发展,现已成为当今中国最具活力和技术实力最雄厚的民族管弦乐团之一。许多乐团团员曾在国内外器乐比赛中获得大奖。其成员主要来自音乐学院的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经过严格考试,择优招聘而组成。这款专辑的领唱吴碧霞是当今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西班牙声乐比赛第一名、柴科夫斯基大赛声乐组第二名。她在本专辑的录音中使用了中西兼备的演唱风格,让人耳目一新。整个作品的录音,还特邀了著名古筝演奏家杨秀明、笛子演奏家张维良、二胡演奏家宋飞、曹德维和打击乐演奏家王以东、张景丽等加盟演出。《诗经五首》的录音,由作曲家金湘亲任指挥,乐队、合唱、领唱相互交织,全曲的表现浑然一体,生动传神。《西北组曲》则由著名旅加华人关乃忠先生担任桂冠指挥。两首大型作品风格迥异,在考验乐队驾驭能力的同时,也把乐队的技巧发挥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录音,采用了雨果的专利——LPCD技术,“黑胶木”味特浓。总之,这张碟无论在演绎还是录制上,都有让人惊喜的发现,其中《西北组曲》更是气势磅礴,动态逼人,以至于专辑碟面上专门贴上了“小心烧机”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