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唱片收藏指南(2)


(3)戏剧配乐和歌剧等其他乐队作品

    戏剧配乐《爱格蒙特挣已经不光是以一首序曲著名了.许多唱片公司都录了全曲。首先值得推荐的是赛尔与维也纳爱乐在DECCA的录音。只要赛尔离开了克利夫兰,就必有超人一等的表现,维也纳爱乐在他的指挥下,奏出了非同凡响的贝多芬。这个版本删去了好几段男声朗诵,使全曲更紧凑,但是速度却并没有往前赶的感觉。赛尔的完美主义正在于他很好地掌握了火爆的激情和高贵的从容之间的平衡。能达到如此状态的维也纳爱乐也是少见的。女高音洛伦嘉尔声音不俗,又能倾注深情,同样是很难得的事。与赛尔的版本相比,卡拉扬的版本尽管名气最大,但听来却觉得有点平庸。它一味地强调了紧张的戏剧性,某些段落在声响上显得夸张。女高音雅诺薇茨的两段独唱非常优美动听,是本张唱片最值得欣赏的部分。当然,许多人买这张唱片是因为它的录音非常清晰自然,不过卡拉扬的录音倒都是不差的。录子1991年的阿巴多版是一个现场实况,《贝多芬全集》将其收入,用意无非是它比卡拉扬版更全一些。不过它的录音很有空间感,音色也是温暖透明的,尤其是斯图德尔的独唱,声音的穿透力很强,充分显示了她作为当代瓦格纳女歌手所具备的素质。《企鹅激光唱片指南》用三颗星推荐了拉巴律领导比利时乐团的版本,价格低大概是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因为即使拉巴律把这个作品演奏得很富有活力,流畅而完整,但是乐队在表现贝多芬作品的张力方面还是略有不逮,而这完全不是拉巴律的错。如果已经有了前述三个版本,那么这个版本还县可以放弃的。

    舞剧音乐《普罗米修斯的造物》全曲迄今为止我只听到了两个版本,极有可能它们就是最好的两个版本。奥菲欧斯室內乐团版弦乐的织体非常美妙,木管乐器鲜活灵动,单纯质朴,具有莫扎特的韵味。相反,一直强调本真演奏的哈农库特,在演奏这个有着丰富乐思的轻松之作时,却有些放不开了。同样是一个室內乐团,哈氏却着意表现贝多芬的英雄性,制造出宏伟壮丽的气氛,而这些又非哈农库特之擅长,所以在感觉匕像听一首后期的贝多芬交响曲,但内容上又弱了许多。

    《大厦落成》和《雅典的废墟》的全曲都是伯纳德.克利和阿巴多两人合成的,一起收入了《全集》。这样的曲目有一个就足够了,所幸这还是一个很好的版本。独唱者都是奧格尔和克拉斯这样的人物。对于许多爱乐者来说,克利也比阿巴多更值得珍贵。《威灵顿的胜利》有两个版本已经显得多了,多拉蒂和伦敦交响乐团的演出更像是在拍一部电影,他们拍得很认真,表现出的场面真是生动极了。MERCURY的录音师使出了全身的本事,炮制了这张名闻遐迩的“发烧片”,使它成为该曲永远的传奇。但是尽管如此,有谁会割舍下卡拉扬的那一个名版呢?它的演奏很有现场气氛,虽然枪炮声有点不像,但是只要音乐一起,卡拉扬的贝多芬标志立刻就凸显出来,真是过癮之极。它和《爱格蒙特》收在同一张唱片里,一顺手就可以把它拿下了。《斯蒂芬王》目前仅见郑明勋一个版本,极有可能是专门为《全集》录的。菲舍一迪斯考友情客串了《斯蒂芬王》,整个演出非常优雅自然,录音保持了ABEY ROAD的特点,混响很有特点。除了这几首全曲之外,冠之以“序曲集”的唱片倒是不可丢掉两三个版本,因为那里面还包括《莱奥诺拉》的三首序曲、《克里奥兰》序曲和歌剧《费德里奥》序曲,马苏尔和卡拉扬的版本将它们基本都收进去了。卡拉扬版保持了一如既往的贝多芬特性,只是更加精致;录音不算太好,但细节一点没丢,因为管弦乐各声部之间的平衡实在太出色了。马苏尔版的速度稍慢一些,但绝对比卡拉扬的从容稳重,节奏上也富于弹性。很奇怪,在这些短曲子的演奏上,马苏尔比卡拉扬更具大师风范。如果说卡氏的精美凌厉延续了托斯卡尼尼的风格,那么马苏尔于此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就有点富特文格勒的味道了。克伦佩勒对这些序曲的演绎似乎正好介于卡拉扬和马苏尔风格之间,他兼具霸气和沉稳,虽然激情稍逊,但温暖的音色和工整的结构还是令人无法不喜欢这张唱片。

    贝多芬惟一的一部歌剧《费德里奥》在歌剧史上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公认。它也许缺乏剧院的气氛,但能将自己一贯坚持的理念通过音乐戏剧表现出来,贝多芬肯定是第一人。这是他比他的同时代人伟大的地方。同样,如何演绎这部歌剧,其关键亦在于如何将贝多芬所赋予角色的典型理念表现出来。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首先应该是富特文格勒的版本。弗拉克斯塔像演唱瓦格纳歌剧那样使声音毫不保留,充沛的激情在任何时候听来都让人感动,在她以后再也没有一个令人放心的女高音能给人带来如此美好的享受。男高音帕扎克一反他在莫扎特歌剧中的纤弱优雅,他用圆润的歌喉像吟诵诗篇一样,将弗洛雷斯坦的英雄性表达得非常崇高,尤其是他的对白,充满德国诗的韵味。

    无法想象,一个去掉对白的帕查克版本该是多么令人遗憾。施瓦茨科普芙扮演的玛泽琳赋予了该角色令人难忘的鲜明特征,以后除了马蒂丝还有那么一点影子之外,便没有人能够超过施瓦茨科普芙。在富特文格勒几乎相同阵容的两次录音当中,1950年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上的实况是最值得收藏的。两年后的录音室录音可能音响效果稍好一些,但感受富特文格勒的贝多芬就一定要听他的现场,更何况那是有对白的。论演唱和录音的精彩程度,克伦佩勒和卡拉扬的版本名气是一样的。克氏重架构和场面,卡氏重音色与激情,他们都在最后一幕的辉煌场面上下了功夫,使这部歌剧的交响性达到了几乎与第九交响曲同样的水平。两个版本在角色上也是优劣互见。饰演弗洛雷斯坦的维克尔斯在卡氏版里发挥的比在克氏版里好得多;而卡氏版里的德尔娜什虽然也是一位瓦格纳女高音,但她的嗓子发紧,而且巅峰期已过,在角色的理解和把握上明显不如克氏版里的露德薇希(女中音唱这个角色,效果也不错)。

    与以上三个版本相比,其他的版本就远称不上完美,即使是海丁克和哈农库特的新版本,虽然获得许多好评。但可取之处也仅在于海氏版的杰茜.诺曼的大号嗓子美轮美奂和库氏版的“仿古”嘘头。当然接受后者还有一个习惯问题,但似乎它的歌手们各怀心事,始终不能让人有一个整体的感觉。伯恩斯坦的版本当然也很重要,然而它有点不像贝多芬了。雅诺薇茨的演唱像一个贵妇,而科罗又太稚嫩浅薄,所以即使伯恩斯坦使出浑身解数,也只是把乐队声部奏得更像交响曲而不是歌剧。在此声明我是很喜欢这个版本的,但是它所存在的缺点使我无法向朋友们隆重推荐。如果有爱乐朋友对这部歌剧的录音感兴趣,倒也不妨尝试一下马泽尔的版本。典型的DECCA音场和动态对比虽然有点假,但我宁愿相信那是马泽尔的夸张的激情使然,而不希望那是录音的毛病,毕竟,DECCA的录音在我们心中的分量还是很重的。加迪纳的庞大的贝多芬演录计划同样离不开《费德里奥》,他的特长使这部歌剧一不小心就回到了它的原初状态,剧名也灰复为《莱奥诺拉》。只是我再也不信贝多芬的《费德里奧》原来就是这个样子。

(4)室内乐篇

    大凡入门者,都先从小提琴奏鸣曲开始,尤其是《春天》和《克莱采》两首。但是既然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收藏,倒不如直接买全集10首,省得留了牵挂。

    DG的《全集》选了克莱默尔和阿格丽希版倒是非常大方,只是没有将本可作为第一选择的权威版本一一梅纽因与肯普夫版奉献出来,令我觉得有点遗憾。不过它已经出了两个“小双张”,单独购买价格会更便宜一些。我是极为推崇这个版本的,认为可做这个曲集的“标准”而享有永恒的生命力。其实贝多芬并不需要“另类”的发挥。梅纽因和肯普夫就像富特文格勒和富尼埃等老大师一样,与贝多芬都是心意相通的。他们的贝多芬质朴而有古风,常常能够感动我们。听他们的贝多芬绝对不会有迷失的危险,即使他们在技巧上有瑕疵也丝毫不影响到这一点。格鲁米欧和哈丝姬尔的版本也有同样的优点,只是在力度上显得纤弱一点。他们把正当壮年的贝多芬奏得华美而老气,有旧贵族的味道;单声道的录音更增添了怀旧的气氛,它消解了贝多芬的意气风发,使我们与他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尽管如此,这个版本绝对具有收藏的价值,在新录音辈出的今天尤其显得珍贵。同样来自PHIuPS的奥伊斯特拉赫与奥伯林的版本在情绪的把握上比较成熟,虽然某些段落表现出娇美的一面,但却天然成趣。奥伊斯特拉赫在雄浑的力感中总能恰到好处地使琴声发出温暖的声音,他似乎在刻意控制着不应过分的热情,从而使得原本深情的诉说变成了內心的独语。奥伯林没有发挥出钢琴声部的独立作用,他一直甘心做应答者,所以有时听来有些拘谨,甚至有点沉闷。相反,在PHILIPS的另一个版本里,钢琴声部却是出尽了风头。本来我们是应该对谢林寄予厚望的,但他的斧凿痕迹有点重,虽然保持了音响的均衡,音色和音量却显得弱了。当然这不属于录音的问题,因为海布勒的伴奏聚焦很准,琴声灿烂妩媚,表情也很生动自然。目前综合评价最高的版本是帕尔曼和阿什肯纳吉录子70年代的版本。除了录音效果堪称最佳以外,它实际上更接近奥伊斯特拉赫和奥伯林的版本。帕尔曼的准确性和音色甜美自不必说,阿什肯纳吉的伴奏也非常平易中庸,透露出贝多芬朴实敦厚的一面。他与帕尔曼的配合可以用“天造地设”来形容。这套唱片作为帕尔曼最好的代表作,肯定离不开阿什肯纳吉,只是后来二人合作的勃拉姆斯的奏鸣曲却再也不复这种表现了。

    现在该说到《全集》里的版本了。这绝对是一个可以令人激动而非感动的演奏。克莱默尔已是当代首屈一指的小提琴大师,他的演奏充满着机智和即兴的灵感,琴韵成竹在胸又深不可测。当然,他也使贝多芬有了摩登的感觉。响亮的琴声、自由的速度以及兴奋的情绪,都极具新意。阿格丽希是一个需要对话的伙伴,她把每一个音都弹得清晰流畅,全心投入还不着痕迹。不过她和克莱默尔的对话不同于与麦斯基的对话。与前者更重精神性,布局非常稳健,在理性的基础上来点炫技;与后者则像是在惊天动地地热恋,所谓火花迭见,洋溢着浪漫的浓情。

    除上述“10首”版之外,单独的选择最重要的是谢林和鲁宾什坦的《春天》与《克莱采》。它们和第8号录在同一张唱片上,是一件很精致的收藏品。谢林在这里的表现很放得开,主导地位清楚;鲁宾什坦甘做陪衬,琴声控制得非常适度,却毫无拘谨之感。他们在演奏的时候一定很快乐,这种隋绪只要听了第一声就会感觉得到。另一个时代的录音里,我们可以选择两张。迷信布什的人不会放过他与赛尔金在EMI的那一张,里面有《春天》和第7号。现在市面上可以买到PEARL版,音效有很大的改进,琴声听来不再是怪怪的。另外一张是克莱斯勒和拉赫马尼诺夫演奏的第3号,作为一个传奇的录音,它被收在好几种唱片里,不论买哪一种都会物超所值。

    弦乐四重奏的全集版至少要有三套,但首选是哪一种却会令人颇费踌躇。意大利四重奏团版是名气最大的,获奖也较多。它的问题是录音时间拉得太长(10年),所以演奏水平和录音效果差别很大。一般认为晚期的六首更好一些,音响自然(谈不上突出),四人之间的配合可谓炉火纯青,是很有亲和力的演奏。这个四重奏团在演奏莫扎特时表现得最好,对贝多芬来说,他们稍软了一点,德国味明显不够。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匈牙利四重奏团版本上。乐手的配合浑然天成,旋律的歌唱性很突出;如果不考虑所谓的德国味,这套唱片是非常耐听的,至于是单声道的录音倒不成什么问题了。阿尔班.贝尔格四重奏团倒是具有德国味了,难得的是他们的技巧也非常精湛,这对现场录音来说,算是一个奇迹,但是也正因为是现场录音,所以乐手们在情绪上有点随意和兴奋,音色和旋律感都不错,深度上就要差一些。而更早些时候录制的录音室版结构非常精致,也有比较深刻的内涵,但却不如新版从容,所以我还是更喜欢新版多些。

    维格版和林赛版是四重奏爱好者评价最高的,因为分别属于VALOIS和ASV品牌,所以不大容易被买到。维格四重奏团的演奏质朴率真,音色明亮,很具时代特点,和莫扎特似乎更靠近一些;林赛四重奏团表情自然,声音温厚,慢乐章奏得很抒情,有打动人的地方。其实我倒觉得和这两个版本有一比的是东京四重奏团,技巧、音色、录音效果,甚至在內涵上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况且RCA的唱片还是很容易被买到的。

    作为一个特殊的收藏,布什四重奏团在30年代录制的七首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企鹅激光唱片指南》给它“三星戴花”完全出于艺术方面的考虑。乐评称此演奏最能代表贝多芬式的古典精神,在今天还能够听到这样的录音,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大提琴奏鸣曲的选择是最痛快不过的。它们几乎都是较早的录音。我的首选是富尼埃和古尔达的。这是两个谦谦君子之间的对话,轻松自在,气氛温暖,充满了闲适的愜意;后来富尼埃与肯普夫的版本结构就严谨多了,表情也更端庄一些,有点“官方”贝多芬的味道。仅仅比较这两个版本,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罗斯特洛波维奇和里赫特的合作就带有“比拚”的意味了,两位大师都使出了浑身的解数,锐利的音色和张扬的气氛很冲击感官,但是想象力明显不够,较干的录音在转为廉价的“小双张”之后显得更薄了,真是可惜。最好的录音是麦斯基和阿格丽希的版本。它被收进了《全集》里,价格上也有了优势。对麦斯基没有成见的人一定要买宋听一听,连呼“过癮”之余便会说,贝多芬大概是喝醉了。我自己非常偏爱卡萨尔斯与赛尔金的老录音,但是否向别人推荐,我还持保留意见。有以上三四个版本已经差不多了。

    钢琴三重奏我的首选是肯普夫、谢林和富尼埃,不过这个版本的录音很一般,三件乐器的摆位有点问题,钢琴声部太突出,而恰恰我又很喜欢听谢林、富尼埃的小提琴和大提琴,它们的声音都有点小。录音和演奏技巧都臻上乘的版本是阿什肯纳吉、帕尔曼和哈莱尔,三位中生代大师级人物的音乐感和理解力都很出色,但如论感人,尚不如巴伦波伊姆、朱克曼和杜普蕾的版本。后者的热情与活力是扑面而来的,即使录音差点也能接受。

    弦乐三重奏似乎只能有一种选择,它恰好被收在《全集》里,由正价变为中低价。演奏的场面有些滑稽,但值得尊重。穆特俨然领袖风范,充满自信,琴声悠扬脱俗;罗斯特洛波维奇和中提琴家朱拉纳声隋并茂,全力投入,丝毫不显老态。有这样一个版本在,帕尔曼、朱克曼和哈莱尔的现场录音听来就一点味道也没有了。我家里的这一套便一直想转让出去。

    贝多芬其他的室内乐,依我看将《全集》中的两套八张拿下就齐了。虽然在小趣味和录音质量上,许多小公司的唱片更好听一些,但为这样的作品去费神搜寻实在没有必要。当然,如果凑巧碰上了,又正赶上手头宽裕,HYPERION的降E大调管乐六重奏和VIRGIN的降E大调七重奏都不妨听一听。CARLTON出品的《小夜曲》(长笛、小提琴与中提琴三重奏)每个人听了都会喜欢。

(5)钢琴奏鸣曲和艺术歌曲(其中钢琴奏鸣曲似太简约,不过好在可以轻松找到很多专题讨论)

    推荐几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其实很容易,但我却一直惧怕这样做.我总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听出自己的滋味来,而我难道仅是把公认的几个版本写出来就了事吗?另外,几乎没有一个钢琴家能够把32首都演奏得同样的好,而阿什肯纳吉、科瓦切维奇、巴伦波伊姆、普雷特涅夫甚至佩拉亚都会有几张很不错的,如果一张一张地推荐便会没完没了。在此我只能声明,我在钢琴奏鸣曲上的选择完全是一个初入门者的水平。这样,心中也就释然了。

    先来一套吉列尔斯吧。他没来得及录下第9、22尤其是32号真是遗憾极了,不过这里有《英雄变奏曲》也该知足了。接下来是施纳贝尔,不管你是否习惯他的琴声,反正这套是必有的。“对于老一辈爱乐者和唱片收藏者来说,施纳贝尔就是贝多芬的化身。”这句话有谁不相信吗?肯普夫的两个全集录音当然是更早的那个单声道更有价值,但是如果只选一个,还是要60年代的那个立体声吧,《全集》收的也是这个板。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都在排斥阿劳的贝多芬,从演录两个方面来衡量,他都可称得上是完美的。如果让我在布伦德尔和他之间选择,我毫不犹豫会选择他。不过1 1张正价版,实在有些贵了。

    本来我还想将宗教音乐和艺术歌曲开说一说,现在有点意兴阑珊了。我不知道这样的“收藏之旅”是否够严肃,总之话越说越多,自己先就心虚了。

    宗教音乐我只提一部作品,即《庄严大弥撒》。卡拉扬的两个版本都出了“双张”,从独唱阵容上讲,我喜欢前一个,那里有雅诺薇茨和翁德里希。伯恩斯坦与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的实况录音具有震撼力,但稍嫌过火,不大像贝多芬时代的宗教音乐。莱文与维也纳爱乐在萨尔茨堡的演出也传达出极为热烈的气氛,独唱者诺曼和莫尔非常出色,多明戈的声音便显得有些世俗。录音的层次感非常丰富,是大型演出现场录音的典范。加迪纳的古乐版让人感到很舒服,难得的是戏剧性也很强,而且不乏深度;与其相比,哈农库特去刻意追求戏剧性张力便有点展太露痕迹了。泰特版在“性价比”上无可匹敌。四位独唱都很优秀,乐队和合唱队的编制比较小,但录音的平衡极好,耐听,而且卖价只在二三十元间。

    艺术歌曲在《全集》里是最全的,也不过三张而已。菲舍一迪斯考和施莱亚是主要歌唱者,需要补充的是翁德里希在PHILIPS录的《致远方的爱人》。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