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佐 耳
为纪念莫扎特250周年诞辰,遍及全球的各种庆祝活动此起彼落。但是,有一位被称为“俄国贝多芬”的现代作曲家,今年正好是他100周年诞辰年。相比之下,有关他的纪念活动却相对冷清落寞。他,就是广大爱乐人熟悉的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他在少年时代便显示出音乐天赋并得到过格拉祖诺夫等俄罗斯音乐泰斗的提携,他一生中经历过战祸与非正常的政治气候下的高压与制约,也获得过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和崇高的国际声誉。他的音乐创作颇丰,其作品涉及各种音乐体裁形式,包括交响乐、器乐曲、歌剧、室内乐以及电影音乐等。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语言和风格自成体系,作品中的旋律常以古调式为基础,其中降音级的频繁运用,形成一系列具有特殊表现力音乐语汇,他也惯用不协和的和声处理与繁复的对位结构。他扩展了传统的复调技术,给赋格、帕萨卡里亚等古老复调形式注入了现代内容。权威评论指出: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深处,是一种强压下的不屈呻吟与强有力的生命呼唤,这种呼唤的力度,也许超越了马勒那种灵魂的震颤。
环球旗下的DG、Decca等公司今年推出了纪念这位作曲大师的一系列录音。其中,交响曲全集和弦乐四重奏全集是作曲家所有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录音,也是广大爱乐人在缅怀这位大师时最值得聆赏和收藏的艺术珍品。
交响曲全集(Decca 475 7413)
肖斯塔科维奇一生共著有15部交响曲,这使他享有20世纪交响乐大师之誉。以这些巨作为代表的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作品,对俄罗斯乃至整个现代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他的交响曲全集录音版本数量不多。这个纪念套碟是Decca公司为他100周年诞辰而最新推出的再版录音全集。整个套碟共由11张CD组成,具体内容分为;CDl——“一交”、“三交”,CD2——“二交”、“十交”,CD3——“四交”,CD4——“五交”、“九交”,CD5——“六交”、“十二交”,CD6——“七交”,CD7——“八交”,CD8——“十一交”,CD9——“十三交”,CDlO——“十四交”,CDll——“十五交”。第一号作于1925年,肖斯塔科维奇时年19岁,作品充满了青春的朝气蓬勃和追求现代技巧的气息。第二、三、五、七、八、十、十一和十二号均为史诗性的作品,这类交响曲在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中占有很大比例。其中第七号、第十一号构成了宏伟的史诗效果,第五、第十号中的描述性音乐语言与形式达到了较好的统一,也是得到西方普遍肯定的两部。第四、第六和第九号充满了形式感与卓越的俏皮与幽默,从而构成了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中的另一种景观。第十三、十四号则是声乐与合唱性的交响曲,人声与管弦乐色彩交融,达到了较完美的和谐。最后的第十五号,类似马勒“九交”的那种对死亡的超度,即是作曲家生命的回顾和通向纯净之歌。
整套录音如连续欣赏,需要12个半小时。实际上这个套碟主要是供爱乐友选聆。除了听众相对熟悉一些的“七交”(列宁格勒)和“十一交”(1905年)这两部具有辉煌史诗效果的交响曲外,笔者在此力荐作曲家晚期的最后3部“大部头”其一是降B小调第十三号,标题为“娘子谷”。此地地处乌克兰境内,二战时期纳粹曾在此屠杀了数十万犹太人和乌克兰人。这部交响曲从整体上是表现战争的悲剧性题材作品。但其中一些乐章中阴郁沉重的主题、恐怖的缓板等与幽默抒情的副主题的交替出现,尤其是声乐与管弦乐的交融等,显示出作曲家从深沉复杂的内心世界中抒发出的沉重音诗。其二为第十四号,它有“亡灵之歌”的标题,是为男女声独唱与乐队而作,没有使用传统交响曲的几个大乐章形式而将作品分为十一个“小乐章”。每个部分都有具体的“场景描写”,器乐、人声相结合的音效极富刺激性。作品有些类似布里顿《战争安魂曲》,现代交响乐的繁复庞大结构与音响感觉较突出。最后的A大调第十五号又恢复了传统交响曲的四乐章形式,其中使用了变奏形式的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瓦格纳“齐格弗里德葬礼”中的命运动机以及暗示形式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开头音型,整个音乐的紧张感有所减弱,但音乐中的圣咏与葬礼气氛明显。这几部交响曲很值得我们耐心去细细品聆,从中悟出肖斯塔科维奇作品的深刻内涵。
这套交响曲全集中,CDl0和CDll分别附上了“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诗六首”和“犹太民歌”,是从肖斯塔科维奇的乐队伴奏歌曲中遴选,其声乐的和声效果与乐队配器很有特色,是十分珍贵的录音版本。
Decca的这个套碟,系由海丁克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和伦敦爱乐乐团演录。录音时间是1977~1986年间。此时的立体声录音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其录音与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康德拉辛等前苏联老牌指挥家的老录音(包括单声道录音)相比,占有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与杨松斯、贾维、罗斯特罗波维奇等大师指挥演录的版本相比,在整体品质上也各有千秋。据《音乐圣经》介绍,海丁克的这套交响曲全集,属于管弦乐色彩和录音效果上的最佳版本。如今这款纪念“全集”以低价简装版发行,无疑是爱乐友的福音。
弦乐四重奏全集(DG 475 7407)
弦乐四重奏在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作品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从1938年到1974年,肖斯塔科维奇共作有十五首弦乐四重奏。这些弦乐四重奏可分为四个时期的作品,第一至第三号是二战时期所作。此时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已出到“第五”并已赢得了较高身誉。因此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从一开始便是较成熟的作品,如第一号就被称为是“五交”和“六交”之间的“抒情间奏曲”。第四至第六号是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其自我创作体验开始渗透到作品之中。第七至第十一号是60年代上半期的作品,对作曲家而言,此时的创作环境已有了较大改善,因此这些作品中的自我体验又有了深化,其特征是能够充分表达作品的紧张与抒情的对比。从第十一号至最后的十五号,是作曲家已身患疾病的晚期之作。但这也是作曲家最具深度之作,其特点是表现出了深刻的悲剧性与对生死题材的深入挖掘。乐评界有人认为,肖斯塔科维奇的十五首弦乐四重奏与贝多芬的十六首弦乐四重奏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肖斯塔科维奇的这些作品,开拓了弦乐四重奏的形式在现代室内乐表现中的可能性。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甚至比他的交响曲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因为它们更能体现艺术与形式感。
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录音,以往有的罗丁四重奏组、贝多芬四重奏组、哈根四重奏组等较有名的版本。环球DG的这套录音之所以也很珍贵,一是它将十五首一网打尽(迄今的全本录音也不太多);二是它的录音时间是在1994—1999年间,属于较新的技术打造出的版本,适合欣赏者对室内乐这种体材作品的精品细琢。当然,最主要的是演绎团体的选择。此套全集录音由埃默森弦乐四重奏组担纲。这个四重奏组合是1976年由两位年轻的朱利亚音乐学院毕业生尤金·德鲁克(Eugene Drucker)和菲利普·塞茨(Philip Setzer)初建。从初建时期起就轮流担任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的演奏的德鲁克和塞茨,用美国著名诗人和哲学家拉尔夫·沃尔多·埃默森(RalphWaldo Emerson)的名字来命名他们这个新成立的组合。经过长时期的磨砺,这两位演奏家已经成为室内乐演绎大家,而埃默森四重奏组仍然保持了以他俩为主的班子,而且达到了事业上的最高峰。一个弦乐四重奏组合可能会因为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但长久稳定的团队在实际上是比较少的,因为演奏成员与形式的不断变换是古典音乐领域残酷竞争的发展规律。今年是肖斯塔科维奇100周年诞辰年,也是埃默森四重奏组成立30周年诞辰年,DG重新推出的这套“全集”具有双重纪念意义。
在演释肖斯塔科维奇的“全本”弦乐四重奏作品时,埃默森四重奏组能够充分掌控其音乐内涵,正像作曲家写作这些作品一样,力图用“最少的音符表现最大的能力”。尤其是作品中那些俄罗斯、犹太、希腊民歌调式的展现、那些精妙的对位、半音阶进行、宣叙调的处理,那些深邃的乐思以及跌宕起伏的对比与张力,都给聆赏者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最后的第十五号那首,几个乐章均是慢板,“悲歌”、“夜曲”、“葬礼进行曲”的延续与连接,以及“小夜曲”中小提琴所呈示的“从最弱音到最强音的爆炸音响”,都展示出了埃默森组合的高难度的配合与恰如其分的音乐内涵的把握。此套“全集”也是低价位的简装版,值得爱乐友欣赏、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