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韵》:中国交响乐作品录音的新尝试


  这款中国管弦乐作品专辑装潢精美大气,艳红色手提袋内还有硬面装饰盒,外形似贵重礼品。当然,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涵和品质:2005年8月31日至9月5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刚刚竣工的音乐厅,完成了一次中国交响乐作品录制工作。此次录音在内容、形式、规模等方面,都比以往的录音有了极大的扩展与提升,是中国交响乐作品录音史上的一次全新的尝试。此次录音集成,由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与声响亚洲文化节联合制作、太平洋影音公司与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联合出版。这个录音制作,集纳了我国老中青作曲家中精英人才的代表作共12部,全部是中国管弦乐作品中的精粹。其中既有传统作品的管弦乐改编曲,也有原创作品。全部作品辑录于两张CD之中,碟名为《国之韵》。

  参加这款《国之韵》专辑演录的,是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并特邀了北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谭利华执棒。在录音技术方面,更是在国内率先使用了环绕立体声的现场直录方式。参加此次录音的技术专家,是中国传媒大学录音系教授李大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录音师林强军和中国录音师协会音乐委员会主任、《声响亚洲》评委会主任曾昭玢等。由此可见演、录班子的强劲实力。

  此次录音所遴选的12部中国管弦乐作品,不仅曲目丰富,而且,从欣赏层面上看,两张CD上的演录内容,恰似一台现场演出的上、下半场的精彩组合。虽然主要使用的是西洋乐器,但仍然突出了民族音乐特色,曲目上又长短相间,配搭得当,动静互补,张驰有致。听起来既有亲切感,又比单纯的民乐更有厚度和张力,更具跌宕起伏的音效对比和丰富细致的表现力,因此也特别令人激动。CDⅠ上,由聂耳作曲,唐建平编配的《金蛇狂舞》,揭开了热情火爆的开场序幕。后面的《小河淌水》、《塞北舞曲》、《画眉跳架》、《寒鸦戏水》、《孔雀开屏》,《燕子》等乐曲,则分别以西南、西北以及广东地区的传统民间音乐素材和流传广泛的民歌民谣为基础,对应大型管弦乐队编制进行精良配器,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立体的、全景式的中国管弦乐大画卷。关峡的《序曲一号》,以及CDⅡ上陈培勋的《第二交响乐》,则是中国作曲家的原创交响作品选,是中国作曲家洋为中用的成功尝试。吴祖强的弦乐组曲《二泉映月》,将用二胡演奏的原曲,移植放大成西洋弦乐队演绎的弦乐曲。当年小泽征尔率波士顿交响乐团访华,被此曲感动得热泪盈眶,遂热心将它推介到国际乐坛。现在谭利华棒下的“国交”演奏,音效上比当年的录音有了大幅提升,听来倍感亲切。此外,碟中高大林的《猜调》、王西麟的《云南音诗》中的“火把节”、鲍元恺的《走西口》、金巍的《彩云追月》,无论在乐队编制、配器与演奏上,整体表现力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录音技术上的全新尝试。首先,录音启用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厅,它的面积为800m2,造型上采用国际上标准音乐厅最常见的“鞋盒型”(长方体厅堂),其500Hz的测试混响时间为1.82秒。现场设置包括了德国SPL公司的环绕声话筒、以及DPA4041T、DPA4041P、Schoeps MK-4d在内的属于豪华阵容的三套环绕声话筒。录音时参考了Decca公司著名录音大师威尔金森发明的“迪卡树”(Decca Tree)和日本录音师发明的“深田树”等经典话筒排列方式,再根据现场与乐队摆位情况进行一系列调整,力求将各个方向的声音信息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有了这样的多轨声音素材,便为后期高保真环绕立体声唱片的制作奠定了基础。

  最后需提及的是,我们先期获得的这款录音,还不是环绕立体声版本,《国之韵》的5.1环绕声CD和DVD的正式推出,还有待时日,尽管专辑打出了“即将推出”,对于我们这些性急的爱乐者,尤其是热爱国乐之辈,也算是个小小的遗憾。不过,欣赏环绕立体声版本已不是梦想。这次录音尝试,毕竟是中国交响乐作品演录史上的一件盛事。正如此专辑的封面提示语所说,《国之韵》演绎出纯净的中国旋律,释放出澎湃的时代激情。是中国大师级作曲家、中国金牌录音师、中国殿堂级交响乐团和中国数字音频技术合力为我们打造出的一部天籁之音,奉献出的一台音响盛宴。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