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流行音乐指南》序言(2)


这种风格比较法实际上包含了上述的三种比较法。对布鲁斯音乐,你可以从30年代听到现在,可以从美国听到英国,也可以把B.B.金(B.B.King)从50年代听到90年代。

给音乐非类、划分风格是欧美唱片业和煤体的习惯。由于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角度、音乐上的特点或者音乐产生的某一种现象去界定风格,流行音乐从最初的十几种音乐风格到如今的上百种,种类越分越细,越分越复杂,很多风格之间存在着重叠、混乱,其中有些是合理的,有些不合理,有些可以反映出音乐的特点和存在状态,有些纯属商业炒作,与音乐本身无关。比如“不列颠流行乐”、“新浪潮之新浪潮”等纯属煤体“捏造”出来的。还有,电子乐由于在音乐上比较多变,可以可任何一种已经存在的音乐结合,由此衍生出来的风格像细胞裂变一样让人应接不暇,几乎每个月都会出来一种新风格。现在,国外有个不好的趋势,即音乐风格的分类已变得越来越细,越来越不科学,甚至到了文字游戏地步。

抛开一些人为因素,回到音乐的本身,其实风格的界定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发现音乐发展的来龙去脉,在同类风格的音乐中能明显地做出比较和分析,发现各自的特点,也很容易在某一领域里比较出谁的音乐最出色。

当然,在音乐风格中还有一种以地理区域来界定的方法。当某一地区的音乐现象十分活跃时,人们总爱把这一区域的音乐综合在一起,称之为“***现象”。比如在“披头士”(The Beatles)出现之前的英国“默西节拍”;当英国布里斯托尔的“大攻击”(Massive Attack)、特里基(Tricky)、Potishead带动Trip-Hop潮流时,人们会称之为“布里斯托尔现象”;当美国西海岸“青春日”(Green Day)、“后裔”(The Offspring)、“腐败”(Rancid)等朋克乐队红极一时,就出现了“西海岸朋克”或“新朋克”;如果你是个布鲁斯音乐爱好者,那你会发现,布鲁斯音乐除了按演奏方式、技巧来划分风格之外,更多的时候是按区域来划分。这是因为在20世纪初,黑人从南方向北方迁移后,分散到美国各地,但由于各个地区间缺乏交流,每个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的布鲁斯风格。比如密西西比的三角洲布鲁斯、孟菲斯布鲁斯、得克萨斯布鲁斯、芝加哥布鲁斯、新奥尔良布鲁斯、路易斯安那布鲁斯、西海岸布鲁斯等等。

以区域来划分音乐风格更侧重体现区域文化现象,有时,从音乐的形式上多少能体现出该地区的经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在你了解音乐的同时,还能了解这一地区的其他信息,使你能立体地了解其中的音乐文化。60年代的旧金山之声,和当时的嬉皮运动紧密相关,为什么迷幻摇滚、嬉皮运动会出现在旧金山而不是洛杉矶?如果了解到这一点,那么也就不安宁了解旧金山的音乐了。再比如,70年代的伦敦朋克运动,为什么它会出现在伦敦而不是利物浦或曼彻斯特?明白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当时的朋克运动为什么都带有强烈的颠覆性和政治色彩了。并不是每个地区都会形成独特的音乐现象的,从区域音乐风格的角度也不会了解全部流行音乐,但它能让你更进一步了解与音乐相关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使你开阔眼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抓住规律

音乐听多了,也就能听出点门道了。你可能有这方面的感受,从最开始听音乐时的混沌到后来越来越清晰,除了对音乐本身的理解之外,其实你是在有意或无意地掌握并熟悉其中的规律。

听音乐也需要掌握规律吗?是的。音乐有创作和特征上的规律,前者是一种创造,只要创作者自己才清楚,甚至有时用语言也难以表达,听音乐的人也很难了解到这一步,而后者是每个人都可以把握的。比如,各种乐器的音色;布鲁斯音乐的结构、演奏方式;重金属音乐在失真效果器上的运用;Grunge音乐吉他的失真要比一般重金属的失真混浊;电子乐从70年代到90年代变化过程中,低音越来越重......这些音乐特征上的规律有时是创作者常常采用的模式套路。当你听到某一段音乐时,就会很快判断出是属于哪一类型的音乐。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音乐之外的规律需要掌握。之所以要掌握这些,是因为音乐从创作到你接受这个过程中,会受到许多非音乐因素的影响,认清这些非音乐因素的规律,有利于你把注意力放在音乐上。

在一张很成功、出色的唱片之后,接下来的唱片相对差一些,这个现象很普遍。一方面是创作上、商业上等各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听者的口味会无形中提高,有了参照,人们就希望能听到更好的音乐,这种压力往往会把音乐家逼上“绝路”,他们在创作上会变得保守、谨慎,甚至被迫改变风格、面临解体。但是仍有一些例外,“披头士”的音乐自始至终都是很完美的;鲍勃.迪伦在60年代也曾连续出版几张经典的专辑......但这样的例外毕竟只是少数。

与此类似的是,歌手从最初出道,越往后唱片的水准越差,没有人能打破这个残酷的规律,偶有咸鱼翻生,也是昙花一现。在你注意某一个歌手或乐队时,会发现,唱片的水准呈马鞍形起伏不定的是少数,而呈螺旋式下滑却是普遍现象。

排行榜常常是不少人取舍音乐的参照,但排行榜是个最害人的东西,它的误导使人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一个不良的判断习惯,即衡量音乐的标准成了数字而不是音符。很显然,排行榜是商业化的产物。排行榜上成绩比较好的音乐,艺术性会明显降低,因为排行榜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取舍标准就是销量和大众接受程度,能保持在排行榜和艺术性两全其美的唱片十分少见,“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在70年代出版的《月缺》是个例外。而“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第一张唱片(1967年出版)一直买了二十多年才成为白金唱片,与那些几天内就成为白金数字的唱片无法相比,但“地下丝绒”音乐的创造性、艺术性和深远的影响却是很多白金唱片所不及的。

如果一种革命性的音乐出现,随之而来的就会有无数人加入到“革命”的行列,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70年代的英国朋克运动,衍生出无数的朋克乐队,但货真价实的就那么几支;90年代Grunge音乐走红,转瞬间美国的另类遍地皆是;“辣妹”把展示女性个性与流行结合在一起,于是就出现数不清的“辣妹”式组合......这是唱片业存在的一个很普遍现象,哪块云彩会下雨,是人们无法预知的,可一旦有了一块下雨的云彩,就会有无数的云彩挤过来,结果大雨倾盆,反倒成了灾。于是形成了唱片业特有的规律,潮流起起伏伏,有始无终、滥竽充数者居多,而有价值的音乐往往被淹没其中。所以有学者指出,唱片业制造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垃圾。搞清楚这一规律,也就不会轻易被滥竽充数者迷惑。

这里仅仅举了几个比较常见的例子,类似的规律还很多,还需要你在听音乐过程中慢慢发现。

音乐是怎么打动你的?

有时我们都忽视了这一点,而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非音乐的因素上,以致不知道自己喜欢的音乐好在哪里。

音乐作为艺术表现手法,它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它能以流动的声音方式表现出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在听者接受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感性的共鸣会引起人情绪上的变化,比如为之感动。而理性的共鸣则是对音乐的审美方式。音乐打动人的方式很多,如优美的旋律、真挚的演唱、怪异的风格......相信很多听音乐的人都是被这些东西打动的。

但在商业化的今天,艺术创作已不是单纯的行为,它必须适应很多方面的需求,流行音乐的创作已不是有感而发,它除了具有艺术的属性之外,还要具备商品和更多的属性,因此音乐创作的规律遭到了破坏。换句话讲,衡量音乐的标准已不仅仅是美学范畴的事,还包括商业范畴。商人总爱打着商业为艺术的幌子干着艺术为商业的事。于是,音乐为谁创作、音乐如何打动人的性质九发生变化。如果说音乐可以靠它优美的旋律才能打动人的话,并不是每一段音乐、每一首歌都能旋律打动人。在音乐沦为商品的今天,人们关心的是打动人的方式而不是打动人的旋律。那么,就会出现靠非音乐因素的东西来打动、讨好听众,而人们也逐渐习惯了这种诱惑、挑逗,但接受的是带有音乐特征的产品,而不是音乐,不知不觉中,人们越来越远离音乐。

你是否认真想过,音乐是怎么打动你的和是什么打动你去听音乐的之间有什么不同?

让时间证明音乐

谁都免不了会被商业撞一下腰,也许有一天你整理收藏的唱片时会发现,其实你真正喜欢的音乐和音乐人并不多,,可能就那么几个人,就那么几张唱片,而这些音乐能一直伴随着你是经过了时间考验的。有人说名著是永远放在书架上却永远不会去碰的那些东西,而一张经典的唱片是你永远放在书架上却呀时时拿下来听听的。

时间能证明一切,所以你要走很长一段路,每个人都有喜爱音乐的标准,这个标准不在于你听什么样的音乐,什么年代的音乐,也不在于它被赋予多少溢美之词,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感动过你,给你留下过难忘的记忆。

英美等煤体常常要隔段时间搞一次经典唱片的回顾与展示,评选出过去几十年间最经典的唱片。这种评选确实对我们听音乐有参考作用。但这种评选的初衷呀考虑进很多方方面面因素,各种评选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有时甚至仅仅代表个别人的观点。当然,这些经典唱片是在数不清的唱片中挑选出来的,也经历了时间的检验,但它是否是你的经典标准,还要划上一个问号。听流行音乐,相信自己的耳朵比相信什么都重要。

早在1993年,章雷就曾打电话给我,让我给这本书写一个序。说实话,从那时开始,我心里就一直发虚,几年来,序写好几个,但都有始无终。直到这本书快要出版,才匆匆把它写完。

在这篇絮絮叨叨的序言中,我之所以从听音乐这个角度来谈,主要还是自己在这方面有些切身的感受,我和每一个听音乐的人一样,你们在听音乐过程中经历过的喜怒哀乐,我也一样经历过。把这些感受说出来能更容易被大家理解。

我一直觉得,人类社会的商业化,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是件好事,但对艺术和创作却是个扼杀,商业化使我们失去了很多面对真实的机会,真正的艺术是容不得虚伪的,一旦商业的虚伪遇上艺术的真实,失败的往往是后者。就音乐而言,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古典还是流行,终究是要表达人的情感的,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流行音乐的商品化已使这种情感的表达变得残缺和不真实,而很多听流行音乐的人都是盲目的,这种盲目很容易形成扭曲、残缺的审美观。所以借着这个写序的机会,顺便给大家提个醒儿,听音乐就是听音乐,不是看热闹。每个人都有自己听音乐的方式,随着听的时间越长,听的东西越多,都会不断调整自己,使自己变得越来越明白。

王晓峰

1999年9月 于北京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