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尔内塞剧院(Teatro Farnese),在剧院建筑史上,可算是现代剧院的老祖宗。它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帕尔马市,修建于1618年。400年来,许多它的子孙辈的剧场建筑,都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而这座纯用木料盖成的古老剧院,却一直保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简直是个奇迹。
法尔内塞这个名字,对熟悉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的人,早就如雷贯耳。因为这是意大利帕尔马地方一门世家望族,世袭帕尔马公爵之位,族里出过教皇和荷兰总督。米开朗基罗替他们修过一座大名鼎鼎的府邸,现在还完好地保存在帕尔马市。
1618年,第四代帕尔马公爵拉努乔一世,聘请当时有名的建筑师,阿坚塔地方的阿里奥蒂,修建了这座剧院。
剧院是长方形,木结构,设在公爵宫殿内的军械库中。10年之后,1628年的12月21日,为庆祝第五代公爵与另一家更显赫的名门望族——美第奇家族联姻,才正式开放。首演剧目《墨丘利与玛尔斯》,出自另一位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蒙特威尔第之手。
在这座剧院出现之前,无论是古希腊的露天剧场,中国传统的戏台,还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莎士比亚式剧场,都不曾出现过我们今天在剧院里看到的箱形舞台。换句话说,它们所有的都是“开敞式舞台”。而剧场建筑中有箱形舞台,有镜框式台口,是自法尔内塞剧院始。
这可是剧院建筑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个分水岭。早先那种开敞式的舞台,四面被观众环绕,很利于感情的交流,尤其适合京剧这样的写意式的艺术形式,可是戏剧在不断发展,舞台技术日新月异,到法尔内塞剧院兴建的文艺复兴时代,再固守过去的成规,显然不合时宜,因为开敞式舞台的构造,对于复杂、大型的布景道具的应用,已经构成阻碍。
而且当时原有的剧场,已经由于戏剧活动的发展,供不应求,各地纷纷兴建新的剧院,建筑师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终于在这座法尔内塞剧场中,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说它突破,因为演员头一次退到舞台的台口之内,在一个箱状的空间里表演。前台的台口,像一个镜框,周围是墙壁,台口再挂起大幕,这样一来,演出的时候分场分幕,非常方便。更有一点,就是更换布景的时候,手段比从前要灵活多样得多。
当时更换布景,有两套办法,其一是三棱柱法。所谓三棱柱,说白了,就是有三个面的柱子,几对三棱柱排成一列,柱的每一面上,都有独立的布景,换景的时候,不用拆卸,只要同时转动它们就可以了。这是套用古希腊人的成法,场面固定,而又缺少变化。
另一种方法,就是法尔内塞剧院所用的“沟槽换景系统”,把布景画在平面的景片上,沿着舞台两侧的沟槽,不断地推进推出,能更换很多场景,其方便灵活,远非只能换三场景的三棱柱可比。所以一经阿坚塔的阿列奥蒂引进法尔内塞剧院之中,立即风行起来,而三棱柱不久就销声匿迹了。
法尔内塞剧院的换景装置,既然比以往更加灵活方便,就可以根据时尚的口味,不断推出新鲜的布景。而且有镜框将它和表演区隔开,舞台的深度也照以前加深了很多,这就用到了透视法,结果是,既能表现真实生动的场景,也可以制造出激动人心的幻象。
舞台的空间感加深了,表演区域也更加集中,如果再采用传统的半圆形剧场,则两侧的观众,势必看不见舞台的全景,因此法尔内塞剧院的观众席,设计成马蹄形。虽然还未像以后的剧院那样,将其前部的曲线向里收缩,但已经很有效地改善了观众的视线。
舞台的前方,有突出的台唇,上面装饰有雕塑和绘画,演员退入台口内表演,整个设计,使布景看起来格外深远壮观。剧院的建筑风格,是巴罗克式样,能够容纳4 500名观众。
法尔内塞剧院在建筑史上,有开宗立派之功,但它主人的命运,却从此渐趋没落。像很多意大利世家贵族一样,法尔内塞家族,在以艺术赞助人出名的同时,家势却一蹶不振,末代公爵在1731年死去。帕尔马地方,落入了西班牙国王之手。
第二年10月,剧院做了最后一场演出,从此废弃不用。直到1944年,终于在战争中毁于轰炸,但在50年代,又重新修复。这座法尔内塞剧院,与文森扎地方的奥林匹克剧场,是意大利两座最古老的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