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魏珏
目前的音响市场上,主要以锥盆音箱为主流产品,静电音箱与其他平面音箱只能是支流而已。主流音箱当然有它成为主流的原因,然而,静电音箱也有它迷人的一面。而且,若要论锥盆与静电音箱的优缺点,静电音箱的胜面还比较多。可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一般人对静电音箱的根深蒂固观念阻碍了静电音箱的流行。甚至,到目前为止许多人都还存有几十年前静电音箱的印象,而不知道目前的静电音箱已经改良到完成度相当高的地步。也许,静电音箱的声音特质仍不为大多数人了解;也许,大多数人仍习惯于锥盆音箱所发出的声音吧。
Martin Logan=现代静电音箱
谈到静电音箱,不能不说Martin Logan,这是一家位于美国堪萨斯州劳伦斯的静电音箱生产厂家,它的创始人Gayle Martin Sanders早在1975年就沉醉于静电技术之中,Gayle Martin Sanders相信静电技术能再现最完美的声音。其实静电技术早在上世纪的30年代就已经发明,但是因为它不安全的高压和庞大的体积,加之对低音无能为力而无法普及。从1978年开始,Gayle Martin Sanders用了一年的时间在堪萨斯大学工程学图书馆里学习他所能找到关于静电技术的一切书籍,在1979年,一个新型的静电扬声器系统已经初具雏形,在他和Ron Sutherland合作之后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1981年他们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静电扬声器:Martin Logan Monolith。在事业的发展过程中,Gayle赢得了很多的奖项以及美国政府颁发的专利权,这其中包括了CLS的专利。CLS——即曲线式线源——这种静电嵌板是每个Martin Logan扬声器必备的核心部件。要知道,完成一个完整的生产、测试和包装Martin Logan的CSL扬声器系统的过程,大概需要花费两个星期的时间,需要300个部件和超过500道工序。关键步骤包括从最初的曲线式静电嵌板,至后期的粉末喷涂,实木抛光,电路组装,箱体组装,当然了,还有贯穿整个工序的大量的QA测试。
纯静电音箱通常不会做得太大,因此它的低频量感会受到限制。所以Martin Logan的静电音箱除了CLS之外,其余多都是静电与锥盆的混血设计,也因为采用了混血设计,它们的最大音压再生能力也适度的提高了。为了降低箱体对低频再生的影响,Martin Logan采用所谓Balanced Force Technology以及Force Forward Technology来降低低音单元与音箱互动之下所产生的问题。这款Martin Logan Clarity音箱为了可以靠近后墙摆放,在低音箱体上还装有一只高音单元,以增强高音的扩散能力。聆听舒伯特《死与少女》弦乐四重奏时,以前在高音末段的紧绷感消失了,转化为流动无碍的弦乐线条,与传统的高音单元相较,Clarity的高音表现较为柔和,小提琴音质圆润细致,但不会过厚。弱奏时的擦弦质感极为迷人,像最幼细的鹅毛般轻柔,强奏时力道昂扬,即使将声量开大也不会让人觉得压迫。柔和温润的音质,让我觉得造型现代时尚的Clarity似乎依然继承了美国音箱的优良传统,但是以小体积营造大音量下的轻松表现,则是这对音箱以先进设计超越传统的独有特质。
如鹅毛般轻柔
事实上,Clarity的温和并不等同于传统英国音箱的温和,小提琴演奏总是伴随着迷人的泛音,像是水面泛起的阵阵涟漪,这层泛音让小提琴的音质不至于温吞,而带有着爽朗的透明感,也使音像轮廓更为自然,而不是像剪纸一般割出锐利轮廓。这并不表示音像的轮廓是模糊的,相反,乐器的形体感更立体,这层泛音让音像更亮眼凸显,声音像是浮现在音场中一般,在我聆听音响的经验中,只有在聆听少数天价级音箱时有过这样的感受。这种柔软却不失透明的音质,是Clarity的最大特征。聆听矢野显子的《Brooch》专辑,可以发现人声同样泛着淡淡光晕,但是音乐背景却极为沉静。人声浮现于舞台之上,感受如临现场。事实上,这种氛围甚至比聆听现场还要亲密美妙。音箱对于甜美嗓音的表现一直是我最重视的项目,Minima Amator纤细娇媚,高音还带点任性泼辣的气质,一直是我不忍割舍这对音箱的原因,不过它这次遇到了强劲的对手,Clarity少了Minima Amator那略带刺激感的高音,取而代之的是婉转轻柔的女声,唱到最微弱处,人声仿佛在我耳畔细语。如果说Minima Amator是魅人的情妇,Clarity则是让人觉得温暖亲切,想要长相厮守的老婆。
接下来换上热力四射的Miles Davis《Live around The World》专辑,Clarity可以将音乐中各种复杂的电子乐器处理的层次分明,但是在表现这类刻意强调尖锐音色的电子乐器时,或许是习惯了Minima Amator较为紧张的刺激的高音,Clarity稍微温和的音质令我觉得有些不够过瘾。此时要将音量开大,才能完全展现音乐中的热烈气氛。
Clarity的低频表现特别值得一提,在大音量下,Clarity的低频几乎是以爆炸式的状态涌现,低音大鼓的形体感庞大,冲击力几乎可以比拟改装过的汽车音响,不过它的低音质感绝不是死硬的,而是形体明确,有细节、有弹性的。在20平方米的空间中,Clarity源源不绝的低频可以塞满整个空间,战线超越空间限制的庞大气势,却又不会失控过量。只要你的空间没有驻波困扰,Clarity可谓最适合小空间使用的“大音箱”。
直接与音乐对话
在音场表现上,Clarity的定位明确,音场开阔,即使将左右音箱拉到最开,音场中央也不会显得空虚。不过此时我却发现音场深度有些平面化,后来才发现,原来我在试听Clarity时,两只音箱内还紧邻放了一对Onix Reference2 MKⅡ音箱,将这两对音箱移开,音场深度才恢复正常。
在搭配上,不可否认Clarity是需要大功率驱动的,但是此处我要特别称赞Accuphase E-530的表现,低频感清晰有弹性,但是以甲类30W的功率,不论瞬态反应、低频紧凑度或是量感都表现得可圈可点。不过最后在充分驱动的考虑下,我还是选择了更为全面的Bryston BP26/4B SST前后级,因为Bryston清爽素雅又活泼的特性显然更适合Clarity较为透明的高音。
先前觉得Clarity不够刺激的那点遗憾,在聆听Keith Jarrett《Solo Concert Bremen/Lausanne》时找到了答案。我根本不应该在音响器材中寻找那种声音的刺激感,这种感受应该是来自于音乐本身的。听Keith Jarrett回旋交叠的快速弹奏,敏捷有力的指尖挥洒出强劲短促的快速音群,每一颗音符都闪烁着晶莹光彩,仿佛是寒冬暴雨狂泄,此时的Clarity并未以暖意掩饰这般冷冽狂暴,而是任由琴音如利刃般洒落,此时的音乐是刺激的、紧凑的,是全然解放的痛快。Clarity只是将鲜明动态对比包藏在柔和细致的谐调中,让人忘了音响,忘了乐器,忘了机械,直接与感性的音乐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