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一些录音版本的介绍(2)


埃尔曼1955年的版本(London Pocl-3915)。此版录音虽晚,但埃尔曼却是属于二十世纪初的。这版录音的价值在于一位在演奏风格上离贝多芬最远的小提琴家对贝多芬的另类诠释。埃尔曼当时的技术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差,但是较真儿的朋友肯定不能容忍如此“妖娆”的贝多芬。假设现在范.克莱本又重出江湖,出了一张贝多芬OP.106,那么肯定会有许多人买——有卖点啊。我想当初Dacca请埃尔曼录这首协奏曲,用意也在于此吧。

罗恩(Erich Rohn)和富特万格勒1940年的现场版(Dante LYS069)这是一个著名的版本。罗恩是福特万格勒麾下柏林爱乐的首席,他有着高贵浪漫的音乐气质和卓越的技术,和富特万格勒的气质很合拍。此版录音的价值在于富特万格勒的驾驭,听这版录音,我们最好不要把它当作协奏曲,而要当成有小提琴独奏声部的交响曲去听,这样才能体会到音乐整体处理上的精妙。

进入二十世纪中期,新一代小提琴大师纷纷崛起,其中又以海费茨最为抢眼。我手中有三版海费茨的贝多芬协奏曲(除此之外他至少还录有两版):1940年和托斯卡尼尼(BMG60261-2-RG)、1945年和罗津斯基现场(Music&Art)、1957年和莱纳(BMG09026-61495-2)。三版录音都是小提琴技术出神入化的展示,其中尤以1945年版的现场版最令人赞叹:在现场演出中能在如此的高速度还能保持0失误,除了盛年时期海费茨,别无他人了。至于海费茨的音乐表现,一直存在着争议,我个人认为,海费茨至少没有什么“错”,至于他的音乐是否能感动你我,就要看个人的审美和喜好了。但是如果用最高标准去衡量,他先是小提琴家,后才是音乐家。

梅纽因在其最鼎盛的时期——30年代好像没有留下贝多芬协奏曲的录音(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但他在13岁时就和瓦尔特合作过此曲,如果真的没有留下录音就太遗憾了。我手上的这版是1947年9月30日在柏林和富特万格勒的现场录音(TAHRA FURT 1020)。这版和EMI的录音室版相比音乐更加豪迈,乐队部分也更活跃。此时的梅纽因技术已经江河日下,但还能苦苦支撑,对音色的控制已经力不从心,但迷人的才情仍令人感动。这是一版带有政治色彩的著名录音(梅纽因为富特万格勒的“平反”出过力),它的收藏价值比欣赏价值更大。

我个人最喜欢的贝多芬协奏曲是出自米尔斯坦之手的。我手上有他此曲的三个版本:1955年(EMI CDM 66550)、1959年现场(MUSIC&ARTS CD972)、1961年(EMI 0 7777 64830-2)。此三版没有太明显的不同,“米尔斯坦的演奏在庄严之中不失温情,一脸矜持的掏心掏肺,在技术上游刃有余,速度、音准无懈可击,音色辉煌富于变化,令人从头至尾“耳不转向”,一气“听”成。”(以上又是摘自我的老贴子)。相比之下,1961年的版本最成熟完整,1959年版灵感更多一些。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和克鲁伊坦的EMI版大名鼎鼎,但我个人认为他和Sixten Ehrling合作的1954年版(Testment SBT1032)更为优秀。在EMI版中老奥表现的过于煽情,每个乐句都“唱”的很甜,但是忽视了作品整体的结构,片断精彩、整体迷失。而1954年录于东德的这个版本要紧凑严密的多,但也不失澳伊斯特拉赫招牌式的歌唱性,甜美而庄重。另外还有一个和阿班卓斯(Hermann Abendroth)1953年的现场版本(PILZ CD78 000),我当初在一次唱片店清仓大减价时花30块买了没太在意。后来被一个北京资深CD烧包看见,馋的直流口水。他说欧洲有好多老烧包都在找这个版本,我花这么点钱无意间就搞到了,真是中了头彩。不过我个人觉得此版除了阿班卓斯和老奥的双明星效应外,没有更多的过人之处:老奥进入状态太慢,到了一乐章快完了才进入状态,之后的演奏也没有神来之笔。

施奈德汉和约胡姆1962年的DG版也是如雷贯耳,更听说他此曲的版本在五版以上,但是本人对施奈德汉属于钦佩而不喜欢,所以没有花心思去找。DG这版从独奏、指挥、录音确实都是高水准的,但是施奈德汉和他的一贯表现一样,音乐稳重柔和,但缺少动力和流动性。不过这仅是我个人的感受,也许我的欣赏水平还不够层次。 

弗兰西斯卡蒂和瓦尔特的1961年版(Sony SBK 47 659)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版本。富兰西斯卡蒂不是演奏德奥作品的专家,但他不仅录了这首协奏曲,还和卡萨蒂絮合作录了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全集。他的贝多芬唯美、舒展,不求深刻只要好听,音色抓人,分句优雅,但又不妩媚甜腻,虽然不正宗但有说服力。1961年的弗兰西斯卡蒂技术已不复当年,但也算不咳不喘的完成下来了。

斯特恩1965年的CBS版没有什么可说的,典型的无功无过。如果总听六、七十年代斯特恩的录音也许会让人奇怪他的盛名是从何而来的。但是五十年代的他的确是有许多过人之处的,只可惜他这一时期的录音发行的不多。

谢林和施密特-伊斯尔斯太德(Hans Schmidt-Isserstedt)的Philips版(Philips LP 68 51 042)版没有什么火气,就那么笑容可掬优优雅雅的一拉到底,但是宁静安详的令人有升华的感觉。特别是二乐章,小提琴和乐队配合的丝丝入扣,象是年轻的贵族男女如念诗般的情话。这版录音我只有LP,不知道CD再版后的效果如何。

如果说谢林那版虽然火气少点但还有些温情的话,那么克雷伯斯(Herman Krebbers)和海汀克的1974的Philips版则只剩下腻腻歪歪的小嘀咕了。企鹅杂志评了它三星带花,我不知道道理何在;有人说这是深刻儒雅,我听不出来。

意大利小提琴家乌托·乌季(Uto Ughi)在北京的演奏会中拉的“克罗采”令我激动万分,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所以在看见他这版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aura AUR 156-2)时我毫不犹豫的就买下了。但听了以后非常失望,整体水准实在是平常,乏善可陈,倒是同一张CD上的老柴拉的有些味道。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