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声场表现上,V6i更大些,“舞台”的三维空间感更鲜明。在重播《狂想曲集》时,似乎看得见每件乐器井井有条地排列着,层次缜密而纹理分明,尽管铜管乐略有过亮,但声线清晰,活脱脱的一个宽敞、逼真、准确的大舞台展现在眼前。而Cayin265Ai相对平衡,很是规矩,交响乐乐器定位和层次也很真实,声底厚实而不染色,“青燕子”的歌喉特别圆润甜美却不夸张,仿如能看到每个演唱者的口型不同变化,用“丝绸般的光滑”来形容“青燕子”的弦乐伴奏真的很是熨贴。特别是在接驳Cayin CD-15B时,切换该CD的24bit/192kHz升频功能后音场略有拉宽,前后的距离、层次更加清楚,这在试听《狂想曲集》时感觉明显。而“青燕子”的歌喉更富“肉感”。《莫扎特第21、27钢琴协奏曲》的低音部形态缜密而厚实,泛音延绵,琴弦与弦之间的不同振颤清晰可闻。带有升频和HDCD功能的CayinCD-15B音源配甲类电路的Cayin265Ai功放的声音给人惊喜不浅,毕竟是同宗同族,同血同脉之作。
有个发现顺便一说:当我用马兰士CD-63MKⅡKI和Cayin CD-15B分别接于V6i的S1和S2,再用两张同样的唱片——《卡门幻想曲》(片号:DG 437 544-2)用AB段切换试听,明显感觉马兰士CD-63MKⅡKI的声底柔于Cayin CD-15B。原来嫌石渡健(马兰士首席工程师)独创的模拟输出HDAM(High Dynamic Module,超动态放大模块,这是由30多个场效应管和其他元件构成的分立式混合输出单元,与一般的运放模拟输出相比,其转换运算速度有大幅度地提高,在解析力、信噪比、动态范围及频响等指标都有明显提高)为“炒作”,现在看来,那密密麻麻的分立元件是很有用的,对赋予器材的音乐性是真真实实,做V6i的音源显然是很般配的。
我还突发“奇想”:V6i不是可以前后级分开使用吗?而马兰士CD-63MKⅡKI可以通过遥控器控制音量,我把V6i前后级的连接插销拔去,将马兰士CD-63MKⅡKI的输出线插入V6i的后级输入孔,再检查确定马兰士CD-63MKⅡKI的音量打在最小档,哇塞!声音变得更纯净真实,阿卡多的小提琴和Piotr Anderszewski的钢琴柔和自然,松香味和颗粒感更是真切可掬。特别是与将Cayin CD-15B从前级接入的对比,明显声底真实自然许多。跨过前级直接用后级放大显然声音更纯净,尽管这样玩法纯属发烧行为,对于一般用家实际意义不是很大,但证明“柯颂后级较好”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柯颂声称V6i“改良了前级电路设计和布线,如:缩短信号通路,提高输入级抗过载能力,降低噪声水平,提升动态,避免对信号进行任何不必要的处理和修饰,以保证音质的纯度”,事实也是如此。我个人认为该机的前级还是有修饰成份,这无可非议,因为国产机做得好的前级并不多。
两款机子的声音是有明显差别或者说个性是很分明的,这种不同的声音表现显然来自于它们的电路结构和校音手法:V6i是“新型甲类合并式功率放大器”,Cayin265Ai则是“纯甲类合并式功率放大器”。一个追求强大的驱动力和解析力,一个强调声音的音乐味和柔和感。
“新型甲类”是指在同时考虑了输入信号及驱动负载因素的前提下,根据扬声器的需求设定最小至最大输出电流范围,通过精心设计的自适应偏置电路,使输出功率管始终处于正向偏置状态,从而令放大器在音箱阻抗大幅降低、输出功率成倍增加时,始终保持甲类输出状态,避免了传统纯甲类放大器在低阻抗负载时回到乙类的弊端,延伸了放大器的甲类输出功率范围。另一个意义是:这项技术在静态时处于低功耗状态,故有“绿色”甲类之称。
V6i增加了电流输出晶体管,所以峰值电流输出能力达到了60A,每声道电源变压器的设计容量也达到了600W,驱动力更强。在分级供电电源和系统回路方面也经过了全新设计,有效抑止了大功率输出时影响音乐纯净度的电源互调声,整机信噪比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结构上,V6i左右两个声道均有独立的电源供应系统,是典型的双电源变压器独立声道结构,能降低声道间的串音,增强立体还原。后级放大使用了5对大功率晶体管,一对三肯(Sanken)A1492/C3856用于推动级,四对三肯1386A/C3519A用于电流放大。同时,后级放大管数量比V6多一对,周边电路也作相应改动,如推动级采用大功率管改善末级线性、降低非线性失真,电流输出级采用多管并联,改善输出线性、降低开环失真和环路负反馈。
Cayin265Ai也是典型的双电源变压器独立声道结构,但完全是纯甲类设计,输入级选用东芝音响专用低噪音场效应管K246/J103,晶体管C2240/A970组成共源—共基差分输入电路,预激励级采用东芝音响专用孪生对管C2705/A1145作电压放大,推动级是用日立名管K214/J77,每声道大电流放大级为4对日立场效应管K1058/J162并联工作在纯甲类状态,这些管子均由日立公司配对并经斯巴克按自己的标准进一步测试配对才使用,相对成本较高。场效应管的特点是音色接近胆管,厚润柔美,富有音乐感,加上纯甲类设计,真实自然的声音更为突出。该机纯甲类输出40W,设计输出电流相对较大,控制力不错。
该机很耐听,这与测试结果很相吻合。该机的谐波失真成份以二次谐波为主,三次及高次谐波远比二次谐波低,总谐波失真曲线并不像一些晶体管功放那样随着频率的升高而急剧上升,而是表现出胆机的谐波失真特征,音色柔美自然悦耳耐听。
三肯管的冷艳是有名的,这在V6i上得到证实,我不知道其设计师曾经用过东芝管但最后为什么还是采用三肯管?据我所知,普遍反映东芝管要柔于三肯管。而许多英国名功放都是采用三肯管但声底相当柔美,是否这就是国产机和国外名机的微妙差别?反正,我个人更喜欢V6i处理得柔些。而Cayin265Ai的设计定位就是“胆味”,所以不惜大量采用场效应管。用“中性质朴、自然润泽、注重整体音乐味与和谐感”对Cayin265Ai的评价很是客观,如果要说缺憾,我个人以为在信噪比的提高上再下点功夫会更完美些,当然功率再大些则更好。但要求甲类功率再大些,势必大大增加成本,而且再大的功率与去除纯甲类机在负载阻抗大幅降低时输出功率骤减而失去甲类状态的弊端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个人体会
不知这样比喻是否恰当:V6i像是一个现代气十足的女郎,大气开放而又有分寸;Cayin265Ai则是一个健美的村姑,不加修饰没有做作。
严格地讲,用“比较”两字是不太确切的,我所谓的“比较”并非比出优劣,而是比较风格。声音风格是没有好坏的,只有“喜欢”与“不喜欢”。声音的评价往往带有很多的主观色彩,两款实力派功放确实各有千秋,如果允许,我真的很想都拥她们入怀美美享受。
技术指标:
V6i
前级部分
频率响应 5Hz-20KHz±0.5dB
最大输出电压 ≥12Vrms(THD≤0.1%)
信噪比 ≥100dB(A计权)
非线性失真 ≤0.01%(20Hz-20KHz,1.5Vrms)
后级部分
频率响应 5Hz-20KHz±1dB
最大输出功率 2×150W(8Ω)/2×300W(4Ω)
信噪比 ≥116dB(A计权)
非线性失真 ≤0.2%(20-20KHz,150W,8Ω)
外型尺寸 434mm(宽)×180mm(高)×440mm(深)
重量 25Kg
Cayin265Ai
额定输出功率 40W+40W(甲类8Ω)
频率响应 20H-40KHz
谐波失真 0.12%(1KHz)
体积 430×480×145mm
输入灵敏度 500mv
信噪比 92dB
消耗功率 200W
重量 23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