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款机子的尺寸也差不多,只是V6i的高度比Cayin265Ai多35㎜,而Cayin265Ai的深度比V6i多60mm。
细看工艺,V6i要好些许,亚光质感铝合金板细腻柔滑,转角处也相当平整,螺丝也很精细,上盖采用了内六角发黑螺丝,没有突起部分,一般工具不易打开。Cayin265Ai也不错,上盖系发黑铝合金板,有点分量,整体金加工很光滑。
前面说到,这两款机子都是升级版,V6i是V6的升级版本,Cayin265Ai是Cayin265A的升级版。
V6i的改进主要是增加了遥控设计,电路上也有改进。“i”字母就是“improved”(改良)的简称,V6i的外形设计与V6基本相同。打开机顶盖,V6i的元器件排列很整齐,除了两个声道的供电线和很少的数据线,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严谨而规矩的程度甚至比许多日本名机还好。电路部分大量使用WIMA MKP红色电容和英国著名的NOVER滤波电容。整机采用严格的左右双单声道分离设计,纵向由镀铜金属板材将内部隔成三个小室,左右两室分别竖置一只巨型环型变压器和一组大型散热器,中间的小室中安置电源滤波电路、前级/后级放大电路和输入电路,这样的设计对屏蔽电源变压器的电磁辐射干扰很有用,可以大大提高整机信噪比。竖置环型变压器节省许多空间。该机电源滤波采用8只(每个声道4只)每只容量8200μF的NOVER电容,能量充足。音量控制系ALPS电位器,通过一根长杆穿过电源滤波电容器直接与面板上的音量旋钮相连。前级放大及信号输入部分电路布线精心,以最短距离布置信号路线,力求避免信号遭受干扰,提高信噪比。
似乎是巧合,Cayin265Ai的升级内容之一也是增加了遥控功能,与V6i一样,都采用了开机复零位设计,这样可避免重新开机大动态信号输入时对音箱的冲击和对人的惊吓——也可算是人性化的设计。
顺便一提:功放的音量遥控主要不外乎是两种方案,一种是比较简单好用的IC音量控制,另一种是电动马达驱动电位器的传统设计。前者线路简单,元器件成本低,显示界面可以轻易做得灵活美观。后者因为要同时兼顾到手动控制,涉及到机械传动的精度问题,成本要高些,但明显的优点是音染低,所以大部分高档机型均是后者设计。
Cayin265Ai内部布局也很清爽,两只500W磁效率高、漏磁小、内阻低的环形电源变压器分别被封灌在钢制拉伸屏蔽罩内,给两个声道供电。另一只藏在大变压器下面的小变压器给控制电路供电,避免电源互扰而影响音质。主滤波电容量(每个声道四只)近80000μF。能量充沛、工作稳定的供电系统在表现瞬态大信号时,大大克服了甲类电路输出峰值电压受限制的弊端。
两款机子都采用能延缓触点氧化、降低接触电阻的优质全密封大电流镀银触点继电器来对开机过流、短路保护。
相比V6i,Cayin265Ai的内腔空多,原因是它将两块主放大板竖置。考虑到甲类机散热需要,该机大面积散热板放在最外面,不像V6i那样利用散热板将电源变压器与放大线路板隔离的方法。该机内部布线不多,但信号线和供电线交杂走向,音箱接线又正好与信号输入贴近,这些设计,显然影响信噪比指标的提升。Cayin265Ai也采用ALPS电位器,旋杆比V6i长些,穿过两只巨型变压器中间。由于Cayin265Ai设计有遥控开关电源和静音功能,比V6i多一块线小小的控制线路板。
听感比较
讲了一大堆电路和结构术语,总让人“昏昏然”,还是“以耳朵收货”来得感性。那么两款机子声音到底如何?
我的音箱是B&W 1NT 和Ho’s LS3/5A;音源是马兰士CD-63MKⅡKI和斯巴克Cayin CD-15B,MIT音箱线,信号线西华德(Sil-world Audio)和铁三角(audio-technica AT5A64/1.0)。唱片选了《狂想曲集》(09026-61503-2,RCA)试听弦乐群和大动态、《莫扎特第21、27钢琴协奏曲》(7243 5 455042 3,英国布朗森·维真公司)试听钢琴、《罗西尼弦乐奏鸣曲》(PHCP-20357/8,飞利浦唱片日本公司)试听小提琴独奏和《青燕子交响诗》(H-066,雨林音乐制作)试听人声和弦乐。
开机十分钟,V6i的散热板还是冷冷的,Cayin265Ai热多了,半小时后,Cayin265Ai几乎烫手了,不管有无信号,都感到“热浪”滚滚,脑袋里就觉得家里的那只电表一个劲儿地跳字。这是典型的甲类机的特征,几乎50%的电能都转换成了热量散发在空中,夏天里放在不通风的柜子里,散热板上简直可以煎鸡蛋。而V6i在大大信号输入时,才微微感觉有点热。
第一次开机还有个小插曲:开V6i时,“啪”,空气开关跳了,我是单独为音响器材设计专门一路空气开关的,那可是一个16A的“梅兰”牌空气开关。着实吓我一大跳,还以为功放出毛病了,仔细检查后,没接错任何线材啊。抖抖索索一咬牙再按下电源开关,蓝色发光管一闪一闪,乌拉!没事。但那空气开关的一跳也说明V6i开机电流不小。不过以后再没有出现跳闸情况。哈哈,V6i耍了一下大腕脾气。
我习惯地将耳朵贴近音箱高音头,把CD机按在暂停键,再把音量旋钮开至最大,V6i静如止水,再把音源切换到其他处,按CD“Play”键,毫无串音。Cayin265Ai却有“丝丝”电流声,也有串音。说明书技术指标对比: Cayin265Ai信噪比≥92dB,V6i信噪比≥100dB(前级),事实也证实了这一差距。据了解,V6i对V6的一个重要改进就是在布线、接地、用料等方面,分级供电电源及系统回路抑止了大功率输出时电源互调失真,大大提高了信噪比指标,在国产功放中这样的信噪比并不多见,有的机子说明书上把信噪比标得很高,但一听就露马脚。
先用《罗西尼弦乐奏鸣曲》试听,该碟录音数码味较重,阿卡多的小提琴特别突出。Cayin265Ai音色相对圆润温暖。播《青燕子交响诗》时,人声甜美富有质感,有胆机的味道,相对耐听。而V6i高频延伸很好,结像度好,纯净清晰,宁静透明,细节丰富,但人声齿音似多。《狂想曲集》的弦乐群在V6i中很鲜明,几乎可以数出提琴的把数。在大动态信号输入时,也有良好的瞬态反应能力,解析力较高,低频下潜深,整体音场通透自然,层次感和定位感均有出色表现。V6i给我的总感觉:推两款音箱都很轻松,对付大动态信号也很轻松爽快。Cayin265Ai的表现似乎很温柔,像个慢性子,结像力差强人意,在推仅86dB的Ho’s LS3/5A和大信号输入时,音量旋钮要开大些,才能达到一定声压,稍感迟缓。
反复比较后,感觉V6i配丝膜高音较好,而B&W 1NT是铝金属高音,而且导管式高音本身扩散较好,在V6i的三肯管推动下显得冷硬了些,相对中低音,感觉有点失衡。当接驳丝膜高音的Ho’s LS3/5A要温柔些许,平衡感也好多。不过V6i推B&W 的“凯夫拉尔”(kevlar)中低音单元却是出奇的好,因为“凯夫拉尔”的阻尼相对欠缺,一般的功放很难伺候,推力不足低音很容易发糊。而V6i凭借强大的电流控制令B&W CDM 1NT的“凯夫拉尔”潜力得到极佳发挥,低音的质感明显提高。
推动级和末级放大均采用场效应管的Cayin265Ai具有厚润柔美音色,用来推B&W 1NT的高音正好互补,相当耐听,如小提琴的质感相当真实。但要充分发挥B&W CDM 1NT的“凯夫拉尔”潜力,感觉没有V6i轻松,特别在低音细节的反映上,如在播放《狂想曲集》第一曲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时,那些大动态的细节的表现,V6i总是略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