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DG公司的《贝多芬作品全集》于几年前问世之后,所有关于贝多芬作品唱片版本收藏的话题都变得索然无味了。与Philips的〈莫扎特全集〉不同,DG旗下的“贝多芬权威”实在太多。如果曲目部的主管们在大方一些,这套全集就完全有可能做成贝多芬唱片的“终结者”,那么我也就不太可能在这里再写什么关于贝多芬的“收藏之旅”了。事实是,DG更多地考虑了商业的因素,所以这套全集决非“精华荟萃”,当然,水准之下的演绎也同样不存在。
拥有一套卡拉扬的1963年版的交响曲全集固然不错,但他的70年代版的第八、第九和80年代版的第五、第六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超越。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卡拉扬,那么他绝不会让喜爱他的人失望。从我个人来讲,我至今未买入1963年版,就是因为这个演绎太程式化、标准化。它也许可以作为贝多芬交响曲演奏的范本,但却终究不能和瓦尔特、克莱伯或克伦佩勒的相提并论。尽管如此,手中还是要有一套卡拉扬的全集。相信许多有聆听经验的人都会选定70年代版,而这时不论是卡拉扬还是柏林爱乐都正处于历史的巅峰期。
到目前为止,有三套全集是值得大力推荐的。大编制的现代乐队版是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的,这是既全神贯注又摆脱羁绊的演奏。旺德对贝多芬的理解贴切而满怀深情,他尊重原谱,却不乏灵感迭出;北德广播交响乐团不愧是当今素质最高的乐团之一,它的铜管音色饱满宏亮,弦乐落弓整齐,干净利索;所有乐器的质感都变化多端,在音乐的进行当中,或温暖,或持重、或明亮、或锐利,完全属于即兴的发挥。在这个低价版的全集面前,瓦尔特的CBS版和马苏尔的PHILIPS版都失去了整体竞争的能力。不过前者的第三、第四和后者的第三、第六名版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全集版的第二个选择需要一些个性。哈农库特符合这个要求是因为他并非一味地“仿古”。他的欧洲室内乐团使用的是现代乐器,但却采用贝多芬时代的编制,演奏严格遵守贝多芬在乐谱上标明的速度。因为乐器声音的反应很敏锐,所以奏出来的效果令人耳目一新。哈农库特是学究气很重的音乐学者,但也是一个很有激情的人。他和他的年轻的乐手们是深爱贝多芬的,这种真情在九部交响曲的演奏过程中随处可见。第三套需要一个“时代乐器”的版本,加迪纳、诺灵顿和霍格伍德占据相同的卖点。就优美与个性而言,显然诺灵顿会更使人兴奋。他的第二、第三、第六和第七不仅表现出学院派的严谨和高技巧,而且具有令人热血奔涌的惊人效果。只是他的第九常被乐评垢病,原因是“误判了几个关键性的速度,用的独唱者也不太好”。霍格伍德恰恰是第九非常棒,各个乐章之间的衔接、配合与平衡很得当,独唱与合唱表现得轻松流畅,录音的层次也很好。对于喜好古乐音色的人来说,这个第九应该是最佳选择了。
加迪纳的全集获得好评无数,他的确是整体效果最佳的版本;乐器和速度虽为“仿古”。但加迪纳个人化的东西也表现得非常充分,这使这套全集充满了戏剧性和想象力。革命与浪漫交响乐团的音色温暖朴质,各声部的和声清澈透明。尽管有时他们的独出心裁到了难于接受的地步,但给聆听者的感受却是非常愉快的。今日的加迪纳已经成功地制造了神话,对于相信这个神话的人来说,这套全集是非有不可了。
除了全集之外,以下几个单张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克伦佩勒的第三,不论是立体声还是单声道版都同样恢宏大气,散发出慑人的光芒。相比之下,单声道版结构更紧凑些,是克氏早期录音的极品。如果需要一个全新口味的“英雄”,科林.戴维斯指挥德累斯顿国家剧院乐团的版本可谓异军突起。它在速度上极为自由,第二乐章几乎慢到极限,密集的能量和压抑的情绪让人喘不过气来。伯姆的贝多芬显然比他的莫扎特更有说服力:第四电光石火,意气风发。堪称异数,第六则高贵超然,不沾一点俗气,刻画出自然的力量,第九是他的最后录音,速度达到最慢,沉稳有力,气象庄严,呈现出指挥家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克莱伯的第五第六是录音很好的单声道版,它会提醒你注意,贝多芬在老一辈艺术家心目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小克莱伯的第四,第五、第七是所有人无法抗拒的传奇名版,但是它们的录音都不太好。不知为何,克莱伯总是和DG的录音师搞不好关系,这是令所有人为之伤心的事情。第五还有一个好版本是朱利尼指挥洛杉矶爱乐的,整体布局雄伟紧凑,充满张力,指挥以深邃的理解,诠释出命运背后的另外含义。本片的录音也清晰饱满,属中上之质。阿什肯纳吉在金斯威大厅录制的贝多芬虽不甚有名,但大多不可错过,尤其对于追求高素质录音的爱乐者来说,阿什肯纳吉的五,六、七是绝对需要拥有的。当然,他的解读从容自然,平易近人,音色温厚纯正,这些都很能打动人。录音更胜一筹的第六是多纳伊指挥克利夫兰乐团在TELARC的版本。它综合了以前演录的所有优点,在节奏上更富弹性,音色温暖自然,呈现的是一个圆熱顺畅的境界。切利比达奇的贝多芬交响曲虽然不太容易被接受,但是面对第六的冲击,很少有人不为之动容。老人家将一次乡间记趣演变成斗转星移的天路历程。由于这个现场录音的存在,其他的版本都失去了可比性。切利比达奇的第九的前三个乐章也是没有对手的,因为也是现场录音,所以第四乐章的男高音把嗓子唱破就没法补救了。其实现场演出对于第九是很关键的,这就是为什么富尔特文格勒在战后重新开幕的拜罗伊特音乐节上的演出至今仍被视为圭臬的原因。具有同样震撼力但录音远远胜出的是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的1979年版,巧合的是四位领唱恰好都是以唱瓦格纳闻名的歌手。这次演出的现场气氛特别浓烈,可以用热火朝天、排山倒海来形容。第三乐章的柔板是典型的伯恩斯坦的慢速度,弦乐的密度柔韧而富有弹性,始终保持着甘美动人的情绪。
《贝多芬全集》的钢琴协奏曲选了波利尼的旧录音,他和约胡姆合作的第一、第二在录音上有些问题,但是和伯姆的第三、四、五却都是气质高贵、充满诗情的演奏。尤其是第五,钢琴和乐队间的配合天衣无缝,独奏者与指挥心意相通,使整体平衡感达到很高的程度。肯普夫的版本未能入选《全集》是很遗憾的事情,但相信每一个爱乐者如果手中只有一套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就一定会是肯普夫的。1953年的单声道录音完美再现了肯普夫最突出的特点和最精湛的技巧,而60年代的立体声录音虽然音响效果好了许多,但独奏者的状态却大不如前。不过,“肯普夫永远不会过时”,在贝多芬的领域,他就是旗帜。而另一面旗帜巴克豪斯的版本也是没有理由错过的。他琴如其人,风格狂放,毫不做作,其演奏不容置疑的权威性犹如贝多芬在世。古尔达和施泰因合作的全集现在不大容易买到,不过它确实是必须拥有的。古尔达使用“贝森多夫”钢琴,在音色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意境。与他通常乖戾的性格相反,他的贝多芬亲切自然,温暖可亲,流光溢彩,使人喻悦。维也纳爱乐在施泰因的棒下,也发出了难得的活泼而明亮的音色。这是最具维也纳感觉的贝多芬,他让所有听它的人都有一份好心情。同样物美价廉的版本是科瓦切维奇和科林.戴维斯在PHILIPS的录音。它们和克莱伯斯演奏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起收在两个“小双张”里,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诱惑。科瓦切维奇在演奏贝多芬的作品上造诣颇深,自60年代出道以来便名版不断。他的年龄并不算大,却已经拥有一些经过岁月检验的老录音了。他的贝多芬不像德奧老一辈那么正统,但结构紧凑,风格清新,活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