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公司的片子似乎并不大不注意去除背景噪声,透明度也不算太好,有时我倒觉得,可能就是因为这些“缺点”才更使人觉得“不失真”,试想,什么场合下声音才会那么“一尘不染”啊?
EMI公司的片子对弦乐的重播往往有令人满意的效果。总体上说小提琴的E弦不过分亮丽突兀,G弦厚润,乐音婉转流畅;大提琴和倍大提琴琴音厚实(但并不过份),泛音丰富,擦弦阵阵,汹涌澎湃。
例子就太多了,比如杜普蕾演奏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克伦佩勒指挥的马勒《第二交响曲》、贝多芬《第三交响曲》(五十年代版那款)、阿劳/朱里尼的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巴比罗利指挥的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等等。
EMI公司的历史录音资料非常丰富,并且极为宝贵,许多录音出自大师之手,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记录了音乐演出史上迄今为止一个最辉煌的时代。让人担心的是那些最杰出,最具个性的演出今后会一去不复返了。顺便说一句许多人对所谓音场,乐器的形体和定位等等津津乐道,其实这些对于音乐本身而言常常微不足道。听听那些老唱片,那些著名的演奏录音,有时毫无音场可言,但它们却充分展现出了音乐的本质。
许多公司在数码录音,数码处理新技术方面难尽人意,而EMI公司却出类拔萃,它的数码录音,数码处理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自己的传统,这使得它的唱片最具模拟味。
6.SONY公司
开始买SONY公司的唱片是因为它便宜,加之SONY的名字家喻户晓。开始听它的唱片觉得清晰度似乎并不高,随着器材的升级发现它的声音听上去非常舒服,它的声音明显有别于其它公司的产品,细腻润和,很少有生硬刺耳的感觉。管弦乐队中每件乐器的表现不特别突出,各声部之间融合度颇高,但在解析力太差的设备上可能会有化不开的感觉,甚至会觉得轰鸣。另外,弦乐器的质感似乎也不如其它唱片强烈。
SONY公司的优秀录音也非常多,比如弗朗切斯卡第演奏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伯恩斯坦指挥的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七交响曲》,瓦尔特指挥的贝多芬《第四、六交响曲》等等。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平时听罗斯特罗波维奇和托特里耶比较多,也挺好的,但记得听到卡萨尔斯/塞尔金合作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完全楞住了!当然这主要是“卡萨尔斯的声音”在作怪。
7.TELDEC公司
有人说TELDEC公司的唱片往往在高档器材上才会有好的表现,我不知此言从何而来,至少我对手上的TELDEC唱片还是感觉不错的。个人感觉TELDEC的片子虽不象DECCA和RCA那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和个性,但却也找不出明显的缺点和不足。它的声音密度始终比较高,中规中矩,给人踏实可靠的印象。
说来好笑,那封面上的三角形唱片标志对我有很强的吸引力,不知为什么觉得它神秘。唱片比如巴伦伯依姆指挥的布鲁克纳几部《交响曲》。
8.NAXOS公司
NAXOS公司凭借低价优势迅速占有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其实少见、罕见曲目的录音也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好象有许多人都说非常满意NAXOS公司的片子,并有人声称要将自己的唱片都换成NAXOS的。我很怀疑这是否是人为的炒作,要么就是那个人脑子有问题,话说过头没人相信了,就即便是NAXOS的唱片好的无以复加,我想也不会有人得了美圆而将另一只口袋里的人民币甩出去的。
言归正传,NAXOS唱片的说明书简陋又简单,有时比那盗版碟还要谦让三分。它的声音重放没有明显的特色或者说长处,无论在音场、动态、乐器质感等方面,一方面是录音,另一方面可能缺乏大师级的指挥和重量级的乐队作基础,虽然指挥和乐队是非常认真和努力的,有时也是非常有灵感的。音响效果上如有皇家爱乐的参与会非常好的表现。
演录俱佳的唱片比如克利盖尔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舒曼《大提琴协奏曲》,雷斯庇基《罗马三部曲》,埃尔加《第三交响曲》,圣桑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等等。
9.MERCURY公司
MERCURY公司当初录制了许多具有“发烧”水准的唱片,主要表现在动态范围庞大,许多人用MERCURY公司的唱片试音,当初也正是这些“天碟”使得这个品牌声名鹊起。总体上说,MERCURY的片子风格略显粗犷,声音颗粒略显粗大,在晶体管机上重放有时还会觉得声音有些硬。一些大师的加入使得MERCURY的部分唱片具有永久的意义。精彩的录音比如谢林演奏的克莱斯勒小提琴小品,帕雷指挥的《卡门组曲》,贾尼斯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10.BIS
BIS的唱片似乎越来越多,以演奏北欧作品为主,但在许多发烧友中它却以音效出众闻名,许多人心目它就是一张张天碟。北欧的空气寒冷,可不知为什么BIS唱片的音色也是那么寒冷?它的背静之静、之深啊,就象北冰洋的海底,它的录音量感之充足,频率重心之低,动态之大都让人诧异和赞叹。我喜欢北欧的音乐,但不喜欢BIS的唱片,因为它总给我“不真实”的感觉。西贝柳斯的大型合唱作品《大海》,我听过后我总觉得在打哆嗦。据说温度太低可以使人麻醉。
如果器材低频表现不好,又老想着与人“斗箱”,一张BIS可能会是一个好选择。
11.其它品牌
CHANDOS:以前只听说CHANDOS的唱片主要致力于推广英国作曲家的作品,实际听感,声音细腻,清丽透明,声场比较宽大,背静宁静。好片子比如伊凡诺夫的《高加索素描》(这可是稀有版本),鲁布拉的《交响曲全集》,包罗丁三重奏团的柴科夫斯基《钢琴三重奏》等。价格偏高,现在单张一般都要上百元。
KLAVIER:KLAVIER的录音很好,见到买了就是,很少会失望。
HYPERION:是个值得重视的品牌,手头唱片少,听来录音不错,有一些稀罕录音,比如布鲁克纳的《安魂曲》,布鲁克纳迷心里该痒痒了。
OrFRO:这个唱片录音本身给人留下印象不深,但它的一些唱片内容少有也颇为吸引人,比如格拉祖诺夫《交响曲全集》等。
Virqin:好象都是数码录音,整体质量还不错,音色上再温暖些就好了,缺少大师级的演绎,但价格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RR和TELARC:这两个发烧片厂家做出来的发烧片恐怕在中国销量是最为出色的,那音质好得就跟打磨过,修饰过一样。什么是“完美”?这就是!把它搁在什么样的器材上都会自我陶醉的,什么音乐?无所谓啦!如果拿来比拼器材,估计蛮横一点的器材更容易胜出。价格高象是抢钱,唱片用不着举例,张张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