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斯基演奏柴可夫斯基大提琴作品(品碟录之四十)


梅斯基演奏柴可夫斯基大提琴作品(DG,1998年)

Orpheus室内乐团协奏

        一不小心,《品碟录》已经写到第四十篇了。按理说,四十不惑,可是听过那么多唱片,我觉得内心还是有很多困惑……突然有了一种很悲凉的感觉。且不管它,先听吧。

        每逢整数,我都会介绍最好的CD。我所藏大提琴唱片不多,但敢说张张都是精品。以前介绍过的史塔克的小品,杜普蕾的合集都是如此,而这张老柴的尤为其中翘楚。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乐曲、演奏家、音质三方面来,这张CD皆达到至高的水准,无可挑剔。先说乐曲,老柴一辈子没有写过大提琴协奏曲,大提琴与乐队合奏的作品,最主要就是本碟收录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所谓“洛可可”(rococo),原意是一种用于装饰的贝壳,精致而美丽,后来被用作形容建筑的风格,进而又指一种华丽玲珑的音乐风格。这首曲子共有一个主题和八个变奏组成,变奏当然是主题上衍生出来的,但是八段变奏的风格绝不相类,这就显示了作曲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在。1876年,作曲家在大提琴家Wilhelm Fitzenhagen帮助下写成此曲,并允许演奏家作些轻微的改动。这首曲子虽然受到莫扎特Rococo风格的影响,但在我听来,它完全是老柴内心世界的某种写照。有人说曲子显现了其内心与现实的某种对立紧张的关系,我觉得它更像是一腔郁积的倾吐。老柴的音乐通常给人以寻死觅活、痛不欲生之感,但这首曲子主要是倾诉或者倾吐,作曲家的情感和态度相对显得平静了许多。当然,八个变奏的风格有很多变化,有几个变奏的确充满了紧张感,这是需要说明的。据说老柴本人对这首曲子格外的满意。

        这张CD的第二首为根据《奥涅金》中《连斯基的咏叹调》改编的大提琴曲。这首咏叹调,也就是我在介绍多明哥CD时曾提到过的《我正消逝的青春》,本来乐曲就极为感伤,被大提琴一演绎,更加显得沉郁压抑,让人不忍卒听。第三首题名《夜曲》,根据为钢琴而作的Six Morceaux(估计应该翻译成六首小品)的第四首改编。我觉得此曲尤其值得一听,非常契合我此刻复杂的心境。要不是有下一首曲子存在,CD中的《夜曲》肯定是我最喜欢的了。

        这下一首曲子就是鼎鼎大名的《如歌的行板》。因为她名气太大,被改变的版本太多,故而人们大概已经忘记了她的“娘家”了。其实,这首著名乐曲是老柴弦乐四重奏第一号的第二乐章。在梅斯基的大提琴声中,行板化为一种痛苦至极的呻吟,优美而感伤。我觉得大提琴版的此曲可能是各种版本中最感伤的。托尔斯泰曾经说他从这首作品中感受到“俄罗斯黑土地”的味道,有兴趣的话不妨“闻”一“闻”,反正“闻”有两种含义嘛。

        本碟以长达33分钟的《佛罗伦萨的回忆》一曲收尾,这原本是一首弦乐六重奏,作于1890年,背景不讲了。我总觉得这首和前面几首风格很不一样,戏剧性大了些,听了反而烦躁起来。

        这位梅斯基可不能小看了,他是当今数一数二的大提琴演奏大师。1948年生于拉脱维亚的里加,1966年在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中获奖,随即在莫斯科师从伟大的罗斯特洛波维奇,1973年在佛罗伦萨又获大奖,并在卡内基首次演出。以后和世界各大乐团合作,巡演各地,就不必多说了。前几年来上海演出,穿米黄色格子休闲西装一件,足见其人随意的性格。

        最后要说这张CD的音质。这是一张4D录音的唱片。我们一般看见CD上有DDD标志,即所谓3D录音(数字录音、数码母带和数字压片),4D就是在数字录音机前面增加话筒用的模拟、数字转换器和数字调音台,这是1993年DG公司开发出来的新技术,后来“金色卡拉扬”都是用这个技术重做过的。有人觉得4D故弄玄虚,现在都是DTS时代了,连杜比数字环绕声都快过时啦。其实不然,CD一般都是两声道的,与DTS那种前后轰鸣的效果无涉。而且就这张CD来说,的确效果非常出众,令人过耳不忘。写到这里,我的心情好起来,哈哈,不写啦,吃饭要紧,CD不能当饭吃啊!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