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朋友们心仪的音乐家,往往具备两个条件——超强实力、个人魅力。出生于前苏联的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1937~ )就完全符合这两条。
钢琴家能拥有像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霍罗维茨、里赫特那样得天独厚的一双巨手,单手即能在键盘上跨压12度乃至13度,那当然是很令人庆幸的。但阿什肯纳齐却没有这份福气,他的先天条件甚至可以说是处于劣势:在欧洲人当中,他属矮小身材,上天也只赋予他一双粗壮有力的小手。这样的手,对一些技术艰深的作品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但阿什肯纳齐硬是凭着对音乐的挚爱,凭着非凡的智慧与灵性,刻苦钻研,扬长避短,终于成为了举世公认的钢琴家,赢得了“键盘艺术大师”、“键盘运动的马拉松健将”等美誉。
阿什肯纳齐1955年获得肖邦钢琴大赛银奖、1962年获得柴科夫斯基钢琴大赛金奖。这位儒雅的钢琴家,还身兼世界一流演奏家、指挥家的双料头衔。几十年来,他涉猎的曲目之广泛,演奏的作品之丰盛,录音的版本之众多,几乎无人能匹敌。其中,作为Decca唱片公司的签约演奏家,阿什肯纳奇灌录过很多作曲家的经典钢琴作品全集,人称“全集录音大师”。
2007年,是阿什肯纳齐进入“古稀”的年份了。Decca新近推出这款《阿什肯纳齐个人收藏集》(Vladimir Ashkenazy Personal Collection),虽然没有打出类似“70寿辰纪念”的招牌,但毫无疑问,这应该是具有象征意味和特殊意义的一套录音。标明“个人收藏”,是指所有录音由阿什肯纳齐本人遴选、亲定。这些演录,同时也是阿什肯纳齐获奖作品的陈列纪念。
全套专辑由8张CD组成,所有的内容是从数十张Decca以往的CD中精选,涉及的古典与现代作曲大师包括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肖邦、舒曼、柴科夫斯基、李斯特、拉威尔、理查·施特劳斯、西贝柳斯、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涉及的作品样式包括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钢琴套曲、乐队作品的钢琴改编曲,以及其他形式的钢琴作品,还有由阿什肯纳齐亲任指挥演录的交响乐作品。
此套碟上的作品大体上是按作曲家时代顺序排列的,其中古典浪漫时期的占了极大比例。巴罗克、古典印象派以及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相对较少。对于演录过成百个版本的阿什肯纳齐来说,这个套碟也只在他所有录音作品中占很小的比例。但它确是阿什肯纳齐演录套碟中涵盖面最宽、最精炼、最具欣赏与保存价值的纪念录音了。
让我们随着钢琴与管弦之声,去浏览阿什肯纳齐的这套“个人收藏”。
CD1上的巴赫“D小调第1号协奏曲”和“B小调第24号前奏曲与赋格”,算是巴罗克时期作品的点缀吧。阿什肯纳齐的演奏相当规整,旋律的行进不紧不慢,分句与对位的铺陈精确圆滑,平衡力极强,整个演录犹如书法大师的正楷,这与巴赫作品基本相适应,也显露出了他扎实的基本功。同一张碟上有两首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尤其是那首“热情”,阿什肯纳齐的演奏仿佛经过了热身,乐曲开始便迸发出了极大能量与火花。
CD2上收录了莫扎特的“降E大调第9钢琴协奏曲”和勃拉姆斯的“D小调第1钢琴协奏曲”。整张CD演播时间逾80分钟,阿什肯纳齐在这里开始施展了对大部头作品的驾驭功夫。莫扎特音乐中的光辉,勃拉姆斯作品中的理性与内涵,时时从钢琴与乐队的交融碰撞中流淌出来。CD3上的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曲风又转向华美隽永,而肖邦的两首叙事曲、两首夜曲和一首“谐谑曲”,阿什肯纳齐的演奏更力求释放出一种诗意的灵性。
CD4上面的舒曼“克莱斯勒偶记”,阿什肯纳齐的演录从容而富有条理。柴科夫斯基的“冥想曲”,更在简洁明了之中抒法了这位“旋律大师”的音乐韵味。对于阿什肯纳齐这位有着柴科夫斯基钢琴大赛金奖头衔的大师来说,整个“个人收藏”中,竟只有“老柴”这样一点点钢琴作品作为“点缀”,看来阿什肯纳齐预留的表演空间很大,他要兼顾更宽的覆盖面。
CD5上面的李斯特“梅菲斯托圆舞曲”、“鬼火”,阿什肯纳齐的演奏,则可称为完满再现李斯特那绝顶技巧的权威。拉威尔的“加斯巴之夜”,阿什肯纳齐演奏曲风来了个大转弯,他用密集的击键营造出一幅幅水波粼粼的印象派动感音画。而他与俄裔英国指挥家阿纳托尔·菲斯图拉里(Anatole Fistoulari)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录的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3钢琴协奏曲”,则是尖端技巧与澎湃音效的艺术冲浪。
普罗科菲耶夫和斯克里亚宾同为俄罗斯钢琴好手与作曲大师,阿什肯纳齐演绎他们的作品有着天然的亲近感。CD6上面的“G小调第2钢琴协奏曲”、CD7上面的“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和“升F大调第4号钢琴奏鸣曲”,阿什肯纳齐的演绎可与名家霍罗维茨媲美。
“个人收藏”中收录的管弦乐作品,包括CD4上面的理查·施特劳斯的《唐璜》、柴科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CD6上面的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第5交响曲》和CD7上面的西贝柳斯《D大调第2交响曲》。这4 部作品分别由阿什肯纳齐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皇家爱乐乐团以及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录。这些演录,充分显示了作为钢琴家出身的指挥家所具备的特质——精确的思维和立体的动感,尤其是选自Decca 421 120-2的曾获“企鹅三星”殊荣的肖斯塔科维奇“五交”,更是堪称典范录音。
CD4上面的最后一曲——拉赫玛尼诺夫“旋律”(作品21, 第9号),是阿什肯纳齐在整个套碟中惟一为演唱伴奏的一段录音。这段录音是从Decca 436 920-2这款3 张套碟中选出(这个套碟基本上将拉氏创作的歌曲收录殆尽)。此曲由瑞典女高音歌唱家伊丽莎白·瑟德斯特伦(Elisabeth Soderstrom)演唱。这个小段录音说明阿什肯纳齐不为声名所累,涉猎百家,从各种角度发挥钢琴艺术功能的执着精神。
这个套碟的CD8是一款“访谈特辑”,共用了近80分钟时间。阿什肯纳齐在这里剖白了他艺术生命历程中最值得回味与总结的心得体会,谈到了他为高品质录音所付出的无数艰辛。
可能有爱乐朋友认为,阿什肯纳齐演录的作品太多太杂,这样难以避免模仿,也难以突出个人的鲜明特色。诚然,对于阿什肯纳齐这位“录音巨匠”来说,要他对所有作品的录音都不计时间报酬,去反复精雕细刻、去张扬个性,那是既无可能、也不现实的事。此套“个人收藏”从总体上看,阿什肯纳齐的演奏风格主要是以诗意的情调和细腻的技巧为特点,并且力求在演录中融入他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爱乐朋友们欣赏这个套碟,或许找不出多少惊世骇俗的表演,但在整个漫长的演绎过程中,你可以发现,阿什肯纳齐在忠实于原作精神的基础上,也力求去采集百家风格之精华,炼造不同类型音乐之灵气,最终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古典音乐艺术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