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音乐音响的“发烧友”,相信许多朋友手中都会有少则上百,多则成千上万的唱片收藏。唱片何其多,如果是漫无目的的搜购,就算你拥有的唱片的数量再多,也不见得能彰显藏品的特色或拥有者的品味,何况以有限的财力、精力、存放空间,要达到以量来炫人夺目的地步,看来并不实际。再者,你家收藏的唱片,你真正喜欢,会经常听的又会有多少?或许不少的唱片听不上几回,就会被“尘封”于碟海底,到头来自己买了多少?自己拥有些什么唱片?自己还弄得个稀里糊涂的。因而,在你不断地买入这样那样的唱片前,最好先多了解,想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并有计划地将自家的唱片进行分类整理收藏,下面不妨就几个方面谈谈,仅供大伙参考一番。
唱片厂牌
毫无疑问地,唱片厂牌是许多收藏家追求的目标。不论是古典、爵士、摇滚、民谣,不管是什么年代,总有几个耀眼的厂牌,会在众人印象中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翘楚。以厂牌作为收藏的对象,有一个问题必须注意,那就是并非同一厂牌的唱片都值得收藏。不过碰到出版品众多的大厂,如DGG,Philips,RCA, EMI, Mercury, Decca/London, Harmonia Mundi等,许多唱片收藏家通常会结合唱片标签来进行筛选。而厂牌收藏比较适合小而精的厂家,例如以发烧录音著名的Opus3、Reference Recordings、Wilson Audio、Telarc、Lyrita,精致再版为主的Classic Recording、Alto、Speaker Corner、Testament、Analog Recordings、Mosaic、King(Super Analog),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短暂出现的直刻录音Sheffield Labs、Crystal Clear 、JVC、RCA(日本版),演奏录音俱佳的古乐专门Accent、Astree、Pierre、Vernay、A.Charlini等,都属于小型厂家,它们发行种类有限,应该值得全系列收藏。至于喜好近代音乐者,应该清楚德国的Wergo、美国的CRI、Louisville、New World、Nonesuch、法国的Cybelia、Inedits有许多精彩的录音与罕见的曲目。而出版品民族色彩浓重,甚至背负着国名的产牌有Melodya(俄国)、Hungaraton(匈牙利)、Italia(意大利)、Finlandia(芬兰)、Caprice(瑞典)、Kiwi(纽西兰)等,可以组合成一幅音乐世界地图。提到音乐的世界地图,法国Ocora 和美国的Nonesuch的Explore系列唱片,几乎囊括了地球上所有地区的传统音乐,是世界音乐迷们不可错过的厂牌。
演出者
音乐之所以引人入胜,主要是它的背后有人,是一种再生的艺术。对听者而言,某位或某类音乐家,其特殊的个人风格、演出技巧、甚至音乐之外的形象、媚力,都会相当的有吸引力,其录音也成为收藏的目标之一。以古典音乐家来说,这些音乐家可大致分为指挥、键盘乐器家、弦乐器家、管乐器家、声乐家等大类。爵士乐中可概略分为键盘乐手、管乐手、弦乐手、鼓手、歌手等。摇滚、乡村、民谣等流行音乐主要以演唱为主。歌手或团体的名字几乎就成为音乐内容的代名词。如果在这里列出的所有众人所向往的音乐家录音,恐怕足够出一本厚厚的目录!因此不妨再加以细分,缩小搜集的范围。举个例子吧!二十世纪中叶出现的女性小提琴家(尤其是早逝者)的唱片,一直是收藏家争相收集的对象。Erika Morini(RCA、DGG, 美国Decca公司,和英国Decca不同)、Gioconda di Vito (EMI),Ginette Neveu(EMI/Angel)、Johanna Martzy(EMI/Angel), Michele Auclair(Remington,Fontana, Erato),Ida Haendel(EMI,Supraphon)等名字,对资深的乐迷来说,这些可能是耳熟能详的,这样的收藏方向,比较有迹可循。而这些人的原版唱片,早已是行家们梦寐以求的对象,不过由于竞争激烈,通常会出现收集不到,或者是由于价格难以接受,买不下手而有切肤之痛!因而许多人退而求其次,将目标转向晚一辈的郑京和、慕特等人的录音,故初入门者大可不必抢热门,自己喜爱、数量合理、收集容易的音乐家的录音,才是努力的对象。
作曲家与曲目
另一个可想而知的收藏方向,就是喜欢的作曲家和某些曲子。类似厂牌有大小之别,作曲家中的大腕(例如古典音乐的巴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生产力旺盛,作品数量、种类繁多。如果不加以限制、选择,可能在茫茫碟海中寻不着边际。要是加上曲目的另一个要求,会容易下手许多。像是贝多芬的交响乐只有九首,巴赫的布兰登堡协奏曲只有六首,海顿已知存世的大提琴协奏曲只有两首等,可以将搜寻的目标大为简化。当然,即使加了这种限制,如果你想要收集的各种不同的演出版本,还是可以让你的片藏汗牛充栋的!另一方面,许多作曲家自我要求严谨,作品即使在完成多年后,只要不满意,动辄销毁(例如勃拉姆斯)。或是作曲仅为兴趣、兼差,正业工作忙碌,因此作品寥寥无几(例如鲍罗定本身是极有成就的化学家)。再者,还有如布鲁克纳,一生奉献宗教,作品只有九首交响曲(外加两首没有标号的早期作品)和宗教音乐,完成后还一再修订,因此传世者有限。这些人的音乐,收集起来比较容易朝全集的目标迈进。因而,有时专攻某位较不知名的音乐家,或是录音众多的某个名曲,也可成为个中翘楚。
榜单
根据各种榜单而努力的收藏,也可成为一种显学。杂志、书刊、网络上,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榜单。幸好,具有公信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榜单还是为数不多。标榜发烧录音(音乐内容及演出水准可不能保证!)的TAS杂志榜单为标准的“一言堂”:全部是前任主编Harry Pearson一手包办,所以有时也称为HP榜单。这份榜单随音乐类型分成古典、流行、电影原声带等项目,是发烧友多年来奉为圭臬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个人的选择标准虽然比较一致,不过难免有偏失。例如他自己承认对爵士、古典、世界音乐的涉猎不深,因此这几项出现的机会就少了。同一本杂志上,早期的Sid Marks协作的Marks Barks专栏,是最先深入介绍、评鉴RCA、Mercury这些所谓发烧唱片的滥觞。对发烧唱片收集的推波助澜,影响更甚于HP。他在专栏结束以前,曾经选出Mercury和RCA的“第一军”、“第二军”最佳唱片,是决定这类唱片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美国另一家音响杂志Stereophile也推出所谓R2D4(Records to die for)榜单。这份榜单也行之有年,但是不同于TAS,他们是各主笔提供的推荐唱片之总和。主笔各有专精,人数众多,应该是更有参考价值的选择。但是缺点是选片标准不一,有人专重音效,有人则以演奏为主。而且主笔更换,或是榜单更新时,常是一份完全不同的选择。不具固定性,可能是这份榜单最为垢病的缺点。英国的权威出版企鹅唱片指南每年更新版本时,总会为爱乐者带来一阵期盼。他们将目前买得到的唱片分别以一至三颗星作为评价。其中特优者,还冠以一朵小花标志。这些所谓“三星带花”的录音,也成为许多人收藏的方针。其缺点是只有仍在版的唱片,早已放弃黑胶片,以及英国口味的音乐选择等。日本的唱片艺术杂志的百大、三百大,受限于语言、发行地域,只有在亚洲具有影响力。其标榜偏重主流曲目、大师(以日本人的眼光)、名演(许多是更早期单声道录音),不见得适合多数人的口味。
乐器种类
学过乐器(或是声乐)的人很自然地会对该乐器的录音情有独钟。即使没有这种学习过程者,也可能会偏爱某些乐器的音色、特性、曲目,进而花工夫搜寻这些乐器的录音。当然,较热门的钢琴、小提琴、女高音、爵士乐中的次中音萨克斯等的唱片为数众多,除非你胃口异常庞大,否则收集这些乐器的唱片还得加上其他挑选原则来加以限制,如音乐家、曲目、厂牌、作品年代等等。如果你喜爱的乐器是长笛、竖琴、吉他等,选择的范围要小一些,比较好下手。要是你偏好中提琴、低音提琴、马林巴琴、曼陀林等担任独奏的录音,那么,你将不是选片,而是寻片了。因而,你心仪的乐器种类,可以是收藏品的主力。
音乐类别
音乐类别除了可以作为合理的收藏方向以外,还可以作为整理你收藏品的方法。不少收藏家的众多藏品,是以厂牌为分类来整理的。如果你对厂牌收集没有那么狂热,建议不妨用音乐类别来为你心爱的收藏品作整理或用以订目标。一般对音乐的类别可大致分为:古典、爵士、热门(或流行)、电影、舞台、民族(或世界)、非音乐(如话剧、演说、相声等)几个大项。如果你的片藏不丰,这些项目之内,稍作整理(按照作曲家姓氏字母)就可以上路了。数目多了,可以再将每一项细分。例如:
古典:管弦乐、室内乐、声乐(包括合唱曲)、歌剧
爵士:大乐团、小组重奏(可按主奏手或风格再细分)、歌手
流行:摇滚、舞曲、 R&B、乡村、民谣、抒情、中、英、日、韩语等
影剧 :电影原声带、作曲家配乐、舞台剧配乐
民族:亚洲、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其他:选集、非音乐、 难以归类者
唱片标签
除了原产国理论以外,唱片收藏家最经常提到的另一个说法可能就是原版胜于再版。如果你稍微了解唱片制作过程,应该不难理解这类说法的根据;唱片制作用的母带、母版属于损耗品,会随着时间和使用的次数慢慢磨损,影响音质。因此,除了少数例外,几乎所有的唱片,都是以原版(第一版)的收藏和市场价值为最高(虽然音质不见得原版一定比再版、重刻片好),也是一般收藏家追逐的对象。然而,一些受人喜爱的录音,历久不衰,有各种不同的包装、组合、标号,入门者怎么辨别同一张唱片的不同发行,何为原版,何为再版?除了压片序号(Stamper Number)外,最常用的判断方式,就是依照唱片标签了。因此,收集某些类标签(尤其是第一次版的标签),可以是个很有挑战性的方向。早期立体声时代的标签,可以使收藏家的眼睛一亮。例如Columbia的六眼标签、RCA的有影狗shaded dog、EMI的乳白色金边的设计(所谓大花版)、Decca黑底宽银带ffss设计、Epic的Stereroama金色标签等。如果你是无可救药的Blue Note 迷,你应该知道除了白、蓝两色的设计外,标签上小字打印的公司地址(47th Street早于New York早于Liberty Records早于United等)更可让同一张唱片的价格差距在数倍以上。
唱片封面
唱片的封面设计,有时也可以像标签设计一样,代表出版的先后年代。早期的立体声唱片,为了和同时发行的单声道版有所区分,通常都会大肆标榜他们的特点。例如RCA、London、Columbia、Mercury等,都有横跨整个版面的夸张设计。即使较为保守的欧洲人,也会在封面上特别提醒购买者多付的价钱(当然是立体声版较贵)是值得的。DGG会在Stereo字样加上醒目的红色底色,EMI则是贴上圆形金色的Stereophonic标签,Philips也忍不住银烫小小的黑色Hi-Fi Stereo字样,这些早期的封面设计,成为某些收藏家收集诉求。在封面设计上费心印上吸引人的各种图像,即使像书一样,不能用封面判断内容,不过,精美的封面设计,绝对和音乐内容相得益彰。甚至极有特色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具有收藏的价值。封面设计(指所有收藏价值者)不外乎下列几种:
文字:纯文字的封面当然没有什么美感而言,只有像早期的Melodya等不具商业考量的厂牌才有这样朴素的设计。以文字当封面设计,必须在底色或是字体、颜色搭配等当面取巧,以大道吸引人注目的目的。
图画:这又可以分为借用既有的美术作品为封面设计,和特别请艺术家为唱片作画两种。后者当然比较具有特殊意义,但是值得传世的杰作倒也不多见。如果画作本身就具有艺术价值,要是印刷制作精美,搭配音乐内容得当,很有收藏价值。一些知名的画家、作品,甚至重复出现在不同的唱片封套上,可以作为一个相当有趣的收藏主题。例如二十世纪名家毕加索、米罗、夏嘎尔、梵高、高更等人的作品,经常为唱片封面借用。
摄影:此类设计有音乐家肖像照、演出照,和音乐演出主题有关的既有或创作摄影(甚至六零年代风行的波普艺术组合照片),以及和音乐内容内有什么关系的风景、人物、花鸟、静物照等。爵士唱片大擘Blue Note大多数的封面,都是以Francis Wolf拍摄的乐师录音时的黑白照。这些唱片封面,早已超过简单的包装设计,而成为艺术品了。Wolf的摄影作品,也是公认的Blue Note,甚至爵士乐的风格代表。另外早期的Mercury唱片,除了出众的录音和不同寻常的曲目外,吸引人的原因,就是他家使用的封面摄影印刷得非常细致,色彩斑斓,而且表面还覆盖一层透明的保护模。三、四十年后,看起来还亮丽如新。
纪念意义
有一些唱片,出版的目的就是为了某种特殊的场合,而具有纪念价值,例如历届奥运会的主题音乐唱片,各种节日庆典特别发行的录音,募款、政治集会的唱片,音乐竞赛优胜者的纪念录音等,都是此类唱片的代表。电影原声带,本质上也属于这种纪念性质的发行。提到音乐竞赛录音,以俄国的柴科夫斯基大赛、比利时的伊丽莎白女王大赛、波兰的肖邦钢琴大赛等,是最有系统的发行现场实况录音。尤其是比赛奖项得主,日后成为出名的演奏家,当年的实况录音唱片,可能就是收藏家搜寻的对象。还有一种唱片本身和一般发行者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封套或是唱片标签上有音乐家的签名。这些签名唱片,即具有特殊的纪念价值。不少人甚至专门寻找这类唱片,尤其是一经过世的大师,或一般很少签名的音乐家的真迹,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还有一种特殊的唱片,或许是纪念音乐家的生日,或是某次海外演出,而有别致的包装。这种唱片,经常是限量发行,或是只在演出地点销售。虽然录音本身可能和同时发行的一般唱片一样,但是仍具备纪念价值的藏品。
另类价值
要有收藏价值,得要另类的有名堂才行。那什么名堂才够“另类”呢?唱片是大量复制的产品,要与众不同,甚至绝无仅有,得要有些特殊的因素。例如,许多唱片在正式发行前,都会派发一些样品给电台、评论员、音乐家、音乐杂志等,希望他们给予评价和推荐,增加曝光率和唱片的销量。这些样品,有分为几种。比较常见的,是在限量产品的封面或标签上,帖有或印上Demonstration Sample, Not for sale等字样。比较讲究一些的唱片公司还特别准备了颜色、设计不同的样品用标签,更加强调这些唱片的用途。通常使用特殊样品标签的唱片比较少见,市场价格也比较高。将带罕有性,另外一种量产前的试刻片(tese pressing),发行量更少,经常连标签都没有准备好,而是使用白色或其它公用设计压片,然后用手写或打印的方式注明唱片内容、标号,提供给内部同仁和少量外界专家评鉴,以调整正式发行时的各种要件(如音量、平衡、音域对比,甚至演出水准等)。照理说经过大家的评审及建议后,音质应该改进,超过试刻片才对。不过,有时候中规中矩的试刻片,说不定比调味过后的量产版更接近现场,更真实。基于这种心态,加上物以稀为贵,试刻片在唱片收藏圈属于奇货难求。另外,有时先后发行同一张唱片,会使用不同的封面设计,后来甚至重印。没想到应该全数重印的原始封面,竟然有几张流入收藏市场,成为类似黑便士邮票般的传奇唱片,称为Butcher cover。除了这个有钱也买不到的博物馆级唱片外,古典音乐也有几张类似的回收唱片。大家都知道大提琴泰斗卡萨尔斯在1930年代和塞尔合作,录过德佛扎克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大单音版本。但是你听说过他还录过立体声版吗?如果没有,这也难怪了。因为这张美国Everest公司出版的唱片,是他在自己创办的音乐节的现场录音。发行之后不久,因为指挥Alexander Schneider和唱片公司的协议有争议,在他的抗议下,要求唱片公司回收销毁的命运。幸好这一系列五套唱片,曾经卖出一些数目,因此收藏家还不至于望片兴叹。稍微研读唱片发行的历史,不难发现五花八门的类似怪事,足为另类收藏的外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