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 风云人物:鲍正芳/银霞/江玲/黄仲昆/民歌手(蔡琴、王梦麟、郑怡、王新莲、杨耀东)
热门歌曲:原乡人/金盏花/天凉好个秋/你那好冷的小手/我的小妹/在这里/你说过/美丽与哀愁/归人沙城/秋蝉/恰似你的温柔/中华民国颂/出塞曲 80年,李健复在“新格”旗下所推出的首张专辑“龙的传人”,把“新格”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顶峰。包美圣“包美圣之歌”、“樵歌”,杨耀东“季节雨”,王海玲“偈”,王梦麟“献给父亲”等作品,均是民歌运动中极为重要的专辑作品,除此以外,施孝荣、郑怡、马宜中、王新莲、木吉它合唱团等均出现在“新格”的合辑中,因而新格也当之无愧地在当时领导着民歌前行的方向。然“金韵奖”由于终究是唱片的工业,商业是必要且必须走进的无底洞,为了唱片业能有生存的空间,后期的创作失去当初提倡民歌的精神,变得不自然,彷佛为了创作而创作,有强说愁的感觉,失去原味,因而民歌开始走下坡,直至被时间的洪流所淹没。
1981年 风云人物:沈雁/扬帆/曹西平/包伟铭/费翔/黄莺莺/邓妙华 热门歌曲:一串心/不一样/假如我是真的/牵引/呢喃/好好爱我/朋友歌 1981年,伦敦“欧洲金融杂志”报道:八年来,台湾在全世界八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中,经济成就名列第一。经济的腾飞,加之乐坛在短短数年间极度地膨胀,加大了台湾国语乐坛竞争机制和商业运作的发展。 现代民歌自1974年由杨弦等人提出,在经历了七年的发展后,日趋成熟的同时,也不难发觉它所面临的困境。单一的音乐路线,无疑在此时为民歌敲响了警钟。对于新一代的民歌继承者而言,他们更希望通过自身的尝试来扭转这一现状。在这一行列中最为令人难忘的就是由李寿全、苏来、靳铁章、许乃胜、蔡琴、李健复所组建的“天水乐集”工作室。“天水乐集”在台湾乐坛上首开了音乐工作室的先河。六位民歌风潮中的佼佼者,均在工作室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李寿全担任工作室作品的企划及执行制作人,苏来、许乃胜、靳铁章则负责词曲的创作;而蔡琴、李健复则用各自的声音来充分表现工作室集体创作的作品。此外,陈扬、陈志远两位编曲家也应邀为“天水乐集”的作品编曲,更使得世人对于工作室的作品另眼看待。尽管事实上“天水乐集”仅推出了两张作品(李健复“柴拉可汗”;李健复、蔡琴“一千个春天”)即宣布解散,但这两张作品却可堪称是民歌时代末期力挽狂澜的经典之作。其中以李健复的《柴拉可汗》最为突出。该作品统一的音乐风格已充分具备了“概念性专辑”的雏形。作品的音乐在民歌的基础上,融入了强烈的中国曲风。“武松打虎”、“柴拉可汗组曲”等作品,在电子合成器尚未普及之时,以中国的传统乐器为听者提供了广大的想象空间。但在当时,整个乐坛的气候并不适宜这样的组合生存。82年,“天水乐集”宣布解散,此举令当年的许多乐迷感到十分惋惜。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即使当年他们继续维持下去,也终究无法改变整个国语流行音乐前进的方向。 民歌唱到81年,其前进的执着已远没有前几年来得迅猛了,但却依旧有很多民歌的新人新作在乐坛走红。“金韵奖”合辑中以一曲“归人沙城”而走红的施孝荣,81年推出了首张专辑“施孝荣”。在台湾土生土长的他,在“拜访春天”等作品中进行了山地音乐节奏的尝试,显现出作品独特的风格。专辑中另一首由许乃胜作词,苏来谱曲的作品“中华之爱”在当年可谓好评如潮,年底一举夺得了金鼎奖最佳作词、作曲及演唱三项大奖。 81年,杨芳仪、许晓菁共同推出的“听泉”专辑,则在民歌的后期首开了女声二重唱的先河。这种二重唱的表现形式在当时的乐坛相对少见,因而格外引人注目,并直接影响着八十年代的“百合二重唱”、“南方二重唱”等女声重唱组合的发展。 同年,“变色的长城”,使得费立清的名字在乐坛上轰动一时,在那个两岸尚未交流的年代,“变色的长城”代表了当 时人们的一种心声。正如“龙的传人”一样,作品有着一种带有鲜明的“民意”。因而深受台湾民众的喜爱。此外专辑中像“船歌”这类小调式的作品,则更为贴切地表现出费玉清声音的特质,同时这一宗旨也贯穿了他以后的作品。 自民谣进入校园那一刻起,就无形中附加了一种幻想与憧憬于其中。面对时代飞速前行的脚步,民歌的发展已远离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歌迷更需要的是一种可以贴切反映当代人生活的音乐作品。与此同时,段钟潭与段钟沂以原滚石杂志为基础,开办了台湾滚石唱片公司代表新生代唱片业者的滚石以一系列极具现代流行意识的专辑作品,预示着一个即将来临的新音乐时代。 民歌时代极具影响 力的歌手张艾嘉在转投滚石旗下后,由当时初出茅庐的罗大佑担任制作人,推出了“童年”专辑。虽然专辑中大部分作品依旧沿袭了民歌的曲式,但像“大家一起来”、“小天使”、“春望”等作品均以极富现代韵味的编曲、录音手法,给人以完全耳目一新的感觉。 此外滚石推出的陶大伟、孙越“朋友歌”专辑,虽然从表现上看是一张“玩票”形式的作品,但在音乐中他们却大胆地吸取了甲壳虫的曲风,并唱出了“洋烟不比长寿,清茶胜过酒”这一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反思话题。这些作品无疑与民歌憧憬式的表达有着明显的区别,为国语音乐的发展拓宽了视野。
1981年,台语音乐界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震动。4月11日,台语乐坛极富传奇色彩的歌手陈达因车祸不治身亡。一个拯救文化流失的“陈达时代”就此宣告结束。但陈达却无可否认地影响到了八十年代以后台语音乐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发展。 “民风乐府”成立。 “PolyGram”台湾办事处成立,是当时在台湾唯一设办事处的国际唱片公司。 大陆掀起邓丽君的风潮 谭健常、小轩这一对夫妻档的创作人,由新加坡发迹,随着台湾东尼机构的成立,为该唱片公司歌手创作了一系列好歌,如刘文正复出的“三月里的小雨”、黄莺莺的“呢喃”、新加坡歌手邓妙华的“牵引”、新人费翔的“流连”、老将费玉清的“变色的长城”等,他们西洋式的和弦曲风,在当时可谓无往不利,成为最Hit的新锐创作人,与民歌末期的马兆骏、洪光达共执一片天! 琼瑶电影在盛极的数年后,终因剧情的老套,走到了穷途末路,少了林青霞、秦汉的黄金组合,新人吕琇菱仅于“聚散两依依”一片中有好的表现,可惜歌曲并不流行!取代文艺电影的是社会写实片的盛行,陆小芬、陆一蝉、陆仪凤,甚或蓝毓莉、杨惠姗等性感女星领衔的“女王蜂复仇”系列的电影,成为娱乐新欢。而当时歌坛上也新兴了许多走动感路线的青春男星,阳帆、包伟铭、曹西平、杨耀东、费翔都是在这一年出版首张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