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Telarc唱片公司早已在听众心目中留下了“高品质发烧录音”的深刻印象。而在“发烧交响乐类”唱片中,又以埃里希·孔泽尔(Erich Kunzel)与辛辛那堤通俗管弦乐团合作的演录作品长久地捍卫着这面大旗。其中有两张新老名碟,值得向爱乐友举荐。
Round-Up(片号:SACD-60141)
在孔泽尔与辛辛那提通俗乐团合作的上百张唱片中,最为经典的当属这张“Round-UP”。20年前,当这张俗称为“西部牛仔”的CD问世,在音响音乐爱好者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此张唱片真可谓发烧音碟中的一枚重磅炸弹,直至今日,人们谈起它仍然津津乐道。封面上的正在驯服骏马的西部牛仔体现了这张唱片的精髓。美国音乐一方面受欧洲文化的影响,但其独特的人文环境也赋予了美国音乐狂放不羁的风格。同时,美国人历来对管弦乐这种庞大、恢宏的音乐表现形式情有独钟。所以这张以交响组曲形式出现的、以美国本土音乐为主要元素的唱片,自从1986年问世以来历久不衰。当然Telarc的优秀录音水准是创造这款发烧巨片的物质技术基础。
这款发烧碟如今又出现了。不过,它是以SACD的形式再度“出山”的,内容不变,但录音品质早已提升到一个新的平台。发烧友不妨将原来的那张老碟(片号:CD-80141)与如今这张翻新碟用来作一番对比欣赏。唱片开始的第一轨,仍然是奋蹄欲奔前的牛鸣马嘶声,一幕生动的美国西部风情豁然映入眼帘。但是,SACD碟的立体感更突出,尤其是声音的方位感比普通立体声的老录强烈得多。新版中牛马吐出的气息声更细微更逼真。如果你使用一套品质较高的多声道播放器材,这种感觉会更为明显。而且,聆听者不必像欣赏老录音那样完全坐在正中的位置,即能感受到这种“多声道音乐”对耳朵的交叉刺激。音唱片中的第二轨,选自罗西尼歌剧《威廉·退尔》的序曲,新老音碟的动态上似乎差距不大,但仔细聆赏,新碟在各种乐器的细部表现上要强于老碟。第三轨“The Magnificent Seven”则是电影《七侠荡寇志》中的主题曲,这也是听众最熟悉的万宝路广告主题曲,SACD新碟较之老碟,更是动力源源不断,后劲十足。其他曲目,也都充分表现出融合了古典、爵士与现代等形式风格多样的美国音乐的特点,SACD录音,也使管弦乐多彩的音色表现较之老碟更为凸显明晰。
如果更细心去欣赏,新碟中人声部分更耐人寻味。第15~19轨是动人的男声领唱与合唱。首先,由弗朗克·莱恩(Frankie Laine)领唱的声音原本就极富磁性,通过SACD升级,那种通透感气息简直扑面而来。而合唱声部的厚度与平衡感有了更高的提升。
听众最熟悉的那首“红河谷”(Red River Valley),和声配器非常优美,合唱声部表现出的温暖融洽,是以往我所听过的无数版本的“红河谷”所无法匹敌的。合唱曲目中还有一首“Coyote and Crackling Campfire”,其实就是从“牧场上的家”改编来的,也是人们耳熟能详、华美温馨的“老调”。在孔泽尔指挥的辛辛那提乐团的伴奏下,这首歌曲通过SACD重制,表现出的和声与乐团丝丝入扣,可以听得人们热泪盈眶。总之,新版的这款《西部牛仔》使通俗管弦乐与人声的音效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
三部合唱组曲
(Three Choral Suites,片号:CD-80613)
这是Telarc公司去年新推出的一款新录音。实际上,三部作品均出自美国著名影片,而且它们也是孔泽尔与辛辛那提通俗管弦乐团的世界首录。
三部作品分别为:
1.《宾虚》(Ben-Hur)
1959年美国导演威廉·怀勒(William Wyler)拍摄的这部影片具有空前壮观的场面和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场景。《宾虚》以古罗马时代犹太人宾虚和罗马军官梅瑟拉之间的恩怨情仇作为主线,其中穿插着耶稣基督降生及其受难的故事,影片采用虚实相结合的剧情线,描述了原为贵族的“宾虚”,无辜获罪后沦为奴隶,后历经种种波折与磨难而成为英雄,并最终找寻到自己的归宿和信仰的故事。片中的经典海战场面和紧张刺激、盛大非凡的马车生死大赛更令人叹为观止。49年前的这部《宾虚》,曾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彩色片摄影、最佳彩色片美工、最佳彩色片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最佳特技和最佳音乐等十一项大奖。当年还创下的好莱坞千万美元票房,这使该片成为了美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品。11座奖项,意味着只漏掉了一项编剧奖。直到1998年,巨片《泰坦尼克》才平了这个记录。该片无可置疑地成为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这部关于古罗马的历史巨片,无疑在听觉和视觉上会给欣赏者带来全方位的冲击感。显示电影场面宏大、人物众多、镜头运动强烈和画面宽广等优势,只有影碟才能胜任;而这张CD着重体现的是原片中的音效。实际上就是要让人们验证一下其“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是否名符其实。
从第一轨“序曲‘(Overture)开始,那种爆棚的动态与宽阔深远的“场景音响”,立刻会打消欣赏者的任何怀疑。第二轨“伯利恒之星”(Star of Bethlehem)中壮阔的人声合唱,与管弦乐澎湃的音效交相辉映。第三轨“奴隶号上的小船”(Rowing of the Galley Slaves),打击乐器与管弦乐器的低音交叉融合,营造出了一派极其紧张刺激的音响。第四轨“哈利路亚”(Alleluia),宗教气氛浓郁,着重突出了混声合唱的威力。第六轨“奇迹与终曲”(Miracle and Finale),又是厚重管弦乐伴奏下的混声合唱,其中一段弦乐群的过渡抒情味极浓,给人以震憾的感染力。
2.《暴君焚城录》(Quo Vadis)
这也是一部历史巨片。故事背景为公元64年的罗马帝国,大将维吉尼对利吉国在罗马的人质丽吉儿公主一见钟情,罗马皇帝尼禄把公主赐给他为妻。因公主是个基督教徒,与维吉尼的信仰截然不同。后者在妻子的影响下,开始对基督教产生了信任。疯狂的尼禄为建尼禄之城而焚烧罗马城。王后因嫉妒维吉尼对妻子的爱,要求尼禄把焚城的罪过转嫁给基督教,将捕获的基督徒投喂猛狮、钉上十字架,让烈火焚烧。但所有的基督徒均高唱圣歌就义,维吉尼救出了妻子,当着军队的面历数了尼禄的罪行,并当场揭事实发真相,罗马大军倒戈,影片最后以暴君尼禄自杀告终。
该片曾获第九届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摄影奖,以及第24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和最佳音乐七项提名。
第七轨“前奏曲”(Prelude)在铜管乐器的引子带领下,男女合唱声部交叉更迭,由此展开了剧情。第八轨“凯撒进行曲”(Ave Caesar March)则是庞大的弦乐群与敦厚的铜管低音重叠传接,动感十足。第九轨“丰收赞歌”(Fertility Hymn)又是女声合唱与乐团的配合。第十轨“亚述舞”(Assyrian Dance)带有谐谑曲的风味,音乐并带有纵深感。第十二轨“奇迹与终曲”(Miracle and Finale)又是人声与乐团的绝妙组合,交响成份也随之加重,音乐更带有明显的梦幻色彩。
3.《万王之王》(The King of Kings)
《万王之王》与《十诫》、《戏中之王》是史诗片导演德米勒德三大经典作品。一直到1979年电影《耶稣》上映之前,这部接近两个小时,运用了大量特技效果和壮观场景(彼拉多房间里的老鹰雕像高达9英尺)的电影,据说被世界各地的基督徒用作仅次于《圣经》的传道工具。
第十三轨“序曲”(Overture),在教堂钟声的映衬下,合唱声徐徐拉开,宗教色彩异常浓厚。第十四轨“罗马军团”(Roman Legions)是大动态的进行曲风格。第十五轨“基督诞生”(Nativity)仅一分多钟,是交响叙事的过渡段落。第十六轨“逾越节盛宴”(The Feast of Passover),以男声合唱为主,庄严圣洁,演化出一幅幅宗教画卷的场面。第二十轨(Pieta),音乐描述圣母玛丽亚怀抱死去基督的雕刻,具有鲜明的形象感。“复苏与终曲”(Resurrection and Finale)忏悔与宽容的韵致,尤其是其中的混声合唱,美轮美奂,将影片的主题进一步升华,片末更是将剧情推向高潮。
该碟既然称为“合唱组曲”,其中的人声录音自然占据了整个音乐中的重要成份。这里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与辛辛那提乐团合作录音的美国“摩门合唱团”(Mormon Tabernacle Choir)。该合唱团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成立于1847年。该团以350名男女演唱这组成的庞大的阵容,具有精湛的演唱技巧和默契配合能力。该团在世界各地所受欢迎的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同出自美国的“罗伯特·肖合唱团”。该合唱团的大本营设在犹他州盐湖城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摩门教会礼拜堂。合唱团以演唱宗教歌曲为“主业”,同时也经常演出古典声乐作品、民谣、影视歌曲以及音乐剧名曲等。这张CD为我们证实了,在辛辛那提乐团浓厚管弦乐的配合下,“摩门合唱团”尽情展示和延伸了庞大“交响合唱”的巨大威力。
摘自:《视听技术》2006年11期 作者:鲍衍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