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S 20世纪钢琴家系列唱片点评<3>


图雷克专集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B小调组曲等(Philips 456979-2)

    博列特专集

    李斯特:“梅菲斯特”圆舞曲,威尼斯与拿波里,葬礼,爱之梦之三,“轻快” “钟声”练习曲,彼得拉克十四行诗第104号,傍晚的和谐,侏儒,在泉水边。

安慰曲第三首,匈牙利狂想曲之十二,回忆,根据歌剧《诺尔玛》改编的幻想曲,根据歌剧《唐璜》改编的幻想曲,根据歌剧《利戈莱托》改编的幻想曲爱之梦之三、安慰曲之三、梅菲斯特圆舞曲、威尼斯与拿波里、第十二匈牙利狂想曲等。

    在菲利普公司和斯坦威钢琴厂联合推出的“二十世纪钢琴家系列 (总计两百张CD)中,第十辑和第九十三辑分别安排给了博列特和图蕾克,这两位钢琴家都生于1914年,其中博列特已在1990年去世,而图蕾克仍然活跃于当今乐坛,就我所知,图蕾克的这辑唱片特别受欢迎,是因为其中包含一些数十年前的旧录音,而这些资料如今已很难找到。尽管博列特一辑收入了更多博氏在DECCA的较晚录音,但李斯特最热门的钢琴曲差不多全部荟萃其中了。

    图蕾克常被称为“巴赫音乐的女祭司”,(居然不是兰道夫斯卡!)尽管图蕾克演奏过不少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但巴赫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他的强项,仅《哥德堡变奏曲》的商业录音,她就有六个,这辑唱片中收录的《哥德堡变奏曲》是她1957年的录音,完成于百代公司在伦敦的艾比路录音室,但那音效也着实叫人失望:高音部模糊不清,甚至出现失真的情况,然而你可不能错过这个杰出的演绎,要知道,图蕾克的《哥德堡变奏曲》堪称此曲最佳演绎之一,图蕾克对这部作品的态度审慎而忠实,她保留了乐谱上所有的反复,绝不遗漏半点细节,对乐曲的“润饰”也诚挚而不失其敏感性。尽管图蕾克是按着现代钢琴(而非膨胀了的大键琴)的观念演奏的,但在力度变化,节拍及清晰度方面丝毫不给人歪曲失真之感,这是不少巴赫演奏家无法做到的。如果说图蕾克也冒了被指责的危险,那就是她的演奏在表面上显得太理性化,太执著,以至于没有任何非巴赫(un-Bachian)的激情使他失去自制力。这个《哥德堡变奏曲》也是那种一张CD容纳不下的演奏版本,全曲弹了大约93分钟,这张专辑还收有巴赫的《B小调组曲》(也即所谓的“法国组曲”)和《意大利协奏曲》,录制时间是1959年,因而音效较好,图的演奏依旧坚实挺拔,分句处理敏锐,且高度知性化。

    此前发行的博列特第一辑(456 724-2)已充分展示了博氏的钢琴绝技,其中的核心部分是他1974年在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奏会,极少有现场录音能达到那样的兴奋度,应该说,观众的热情恰好刺激了他的灵感;不过,在录音室里,他就成为另一类钢琴家,但即使在这相对安静的场合里,他也照样有惊人的表现,比如他八十年代录制的李斯特作品就是一例,其中的精华部分便包含在这辑唱片中,老实说,此时的博列特正处在他的传奇时代,论钢琴技术决不在李斯特之下,然而他一点没有炫技的意思,而是妥贴地安排好每个音符,让人们见出这些作品与晚年贝多芬在精神上的联系。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既归功于他那天鹅绒般完美的音色,又在于他尽量避免了感伤情调,当然,这同时也与录音方式本身有关,在录音室里,他的炫技冲动得到了有效控制。不过在这里,博列特还是玩了一点小花样,使得李斯特的《爱之梦(第三首)》听起来别具一番深意,今天在世的李斯特专家中可有谁能弹出这种效果来?这里的录音,则全都来自DECCA/LONDON公司,音质自然是相当好的。有理由相信这两辑唱片的制作发行是九十年代末最吸引人的录音企划。郭志刚编译


    米切朗齐利专集

    贝多芬:降E调钢琴奏鸣曲、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肖邦:10首马祖卡、舒曼:青春集、狂欢节
PHILIPS 456 904-2PM2

    米切朗齐利是最能摄人心魄的钢琴家,处处表现出其心理的复杂细腻。他的演奏时而冷峻完美得令人生畏,时而又闪现出浪漫敏感的情绪。其表达的简洁率直及火样的热情,使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说明书上说米切朗齐利弹奏舒曼的《狂欢节》接近鲁宾斯坦或阿劳,这种说法不仅含糊,而且是对演奏家们的不尊重。米切朗齐利的演奏是独一无二的,绝不会混同于其他任何一位钢琴家。这成为一柄双刃剑,使他笼罩在神秘气氛之中,令人浮想联翩。他演奏贝多芬奏鸣曲的快板时拘谨而不带感情色彩,技术上绝对准确,可如何能说得上“充满活力”?第二乐章的广板确有一种充满神秘的静谧,可最后的回旋曲滞涩不畅,与作曲家标注的“优雅、柔和”背道而驰。

    而米切朗齐利在演奏舒曼的《青春集》时却充满魅力;他的《狂欢节》更是不可抗拒,能紧紧抓住最无心的听众。“阿尔列金”趾高气扬而不失优雅谐谑。即使是欢蹦乱跳的“小狗”,或者强弱音形成滑稽对比的“彼埃洛”,也无法冲淡听者记忆中“肖邦”的宽广起伏和激情四溢(乐谱上标着“激动地”)。整个演奏活泼诙谐,与米切朗齐利一贯的“自负的肃穆”截然相反,令人吃惊。可是他演奏勃拉姆斯时,听者将再次感觉到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第2集那段“略富表情”的第13变奏曲的确没什么表情,而第1集中“非常平静”的第12变奏曲也处理得非常冷淡。但总体把握非常好。第1集第13变奏曲中的滑奏成为节奏激烈的舞蹈的一部分,使得其他更卖劲的演奏显得不真实。

    米切朗齐利演奏的勃拉姆斯第4首歌曲水晶般透明,没有过多的温柔浪漫,而是直指人心。他弹奏肖邦的马祖卡时剥去了一切浮饰,最直接地表现其本质,揭示出最不寻常的眼光和阴暗中的情绪变化。例如他常作为加演曲目的B小调第4,听众能从中感到一位没落贵族的不得志。这张唱片录音质量非常出色,说明书中提到米切朗齐利固执地打乱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的顺序(他从来不演奏第2集中的末乐章),并介绍了他事业的曲折、令人不解的中断、他对某些作品的痴迷以及对其他作品莫名其妙的冷淡。 Bryce Morrison 黄觉编译

    切卡斯基专集

    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协 、舒曼:交响练习曲,克莱斯勒偶记 、施特劳斯(Godowsky改编):酒、女人和歌

    柏林爱乐乐团/Kraus/Ludwig伦敦爱乐乐团/ Boult

    Philips 456745-2PM2

    听Shura Cherkassky和Leopold Ludwig合作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协,就有如看到乡绅顽皮的小孩溜出去玩时,却忽然发现管家正紧闭双唇、绕着手站在门口。Ludwig和乐团的演出显得中规中举,不俗的演奏,集中的乐句划分和大体沉稳的乐速。而在另一方面,Cherkassky却肆意地玩弄着乐谱中的每一个色彩把戏,跳跃的短断音,将声音弱化成遥远的回声,让低音产生共振,急进,放宽,炫耀左手的质料,又或是以大动作吸引旁观者。这是个令人着魔的演奏,煽情的第一乐章,尽管没人会说Cherkassky的八度和音有着和跟托斯卡尼尼合作的霍洛维茨一般的魔力。总体的效果是极尽戏谑之能事却又很有深度,尽管第二和第三乐章的煽情性有所减弱。DG的声音温暖,虽然有点钝,而后来第二钢协的录音则有更为鲜明的高音。比起Ludwig,Richard Kraus的指挥显得更诙谐,令音乐的演绎变得更和谐。这次的速度显得急促,第二乐章有删减,但终曲却像火箭般狂飙,一个欢快的感叹但不过分紧张。最近的一个历史性比较版本是Noel Mewton-Wood,刚由Dante再版发行,他那种像瓷器店里的公牛一般的音乐技艺显然与Cherkassky的钢琴风格大异。

    DG大师原版系列中的Cherkassky听起来也差不多,但Philips加上与Boult合作的利托尔夫谐谑曲,华丽的演奏,尽管在所有的反复记号以及相近的乐团伴奏的处理上显得烦躁(管乐组中最不整齐的)。

    独奏唱片同样具有个性,但舒曼的交响练习曲则带着刻意的严肃,表现出与贝多芬迪阿贝里变奏曲一样的积极(这是我从其他录音中未曾听到过的)。Cherkassky演奏力求与作品本质一致,使我们更了解他演绎个性的另一面,无论是整首音乐的架构,第二练习曲上升的戏剧性(运用反复弹奏,但每次不同),第八与第十一练习曲那种雕琢的细微差异,还是终曲那自然的戏剧效果。因此这首作品常常被演奏得过激或过分煽情,但Cherkassky这里却没有这样。克莱斯勒偶记的伏数稍低,需要时间恢复,但一旦来到激处,Cherkassky演奏中的思想性显得不亚于练习曲,特别是第八和第十一乐章。约翰施特劳斯的改编曲听起来温柔亲切,只是偶尔显得费力。

    Cherkassky对Schulz-Evler的演绎并非远不如Josef Lhevinne(同样包含在Philips系列里),它保留了前奏(Lhevinne将其忽略),而那种闲适的态度亦与作品吻合。Godowsky的改写是可爱而放肆的,Cherkassky却隆重对待。现在你也许会说我已完全被这套唱片迷住了。但我却不能说这套唱片适合所有的心态——或者更确切地说,所有的品味——它令我们可以一听这位录音时代最具号召力、最为独特的钢琴天才,但却不宜过分强烈的推荐。竹杖编译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