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百老汇剧院(2)


而且这出戏制作成本极高,达到1000万美元,舞台技术尖端复杂,甚至出现轰鸣的直升机降落舞台,而仓皇人群纷纷攀上铁丝栅栏,争夺一条逃生之路的大场面。据说很多观众就是冲着这个噱头才去看戏的。这出戏的歌舞场面也还精彩,对美国人的傲慢与伪善和东方人幼稚天真的“美国梦”,都有间接的嘲讽之意。所以虽然遭到过美国亚裔人组织的抗议,还是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自1989年在伦敦首演,1991年在百老汇再度上演之后,一直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也搞得了托尼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戏的主要角色里,有华裔的演员,在百老汇历史上,这实属凤毛麟角,虽然所去的角色,未见得十分光彩。

当年百老汇剧院初创业时,倒是有过一部轰动一时的喜剧,叫做《到唐人街去》。此剧演于1890年,但和中国恐怕没什么关系,反而是第一部引用美国乡土素材的音乐剧。

那时的美国人崇洋媚外得很,看过《大都会歌剧院》那一篇的读者大概还记得,高雅艺术中重要的席位,不是被意大利人独占,就是由德国人把持,在观众心目里,好的作品,都是舶来品。大众化的娱乐,又岂能例外。

而欧洲大陆在这一方面恰恰是非常发达。音乐剧这种观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虽然不一定能一直追溯到莫扎特,但从法国的奥芬巴赫,到奥地利的施特劳斯,匈牙利的雷哈尔,甚至英国的吉尔伯特和沙利文,不说一脉相承,也是渊源很深。他们的作品,轻歌剧也好,小歌剧也好,都曾在百老汇风靡一时,像《风流寡妇》和《混蛋天皇》。而当时百老汇剧院拥有的作者,凡是地位重要的,大都从欧洲来,有捷克的弗里默尔,匈牙利的隆堡,以及卡尔曼、赫勃等人。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1866年,由一个偶然的机会触发而成。先是有个叫巴拉斯的人,用德文写了一部戏《黑拐杖》,预备在纽约上演,而刚好在这时来了一个法国的芭蕾舞团,正因为原定的剧院被火烧成平地,而找不着演出的场地,于是两下里一商量,一部长达5个半钟头,搅和着滑稽歌曲、德式喜剧、芭蕾和香艳的大腿舞的大杂烩就出笼了。结果观众欣喜若狂,演出人大赚钞票,而这出大杂烩,一演就是25年。

这就是美国音乐剧的开场白。然而它实在算不得是一门新鲜艺术的诞生。在百老汇舞台的幼稚期,音乐剧的进步很快,剧院也从最初的5家发展到了20世纪初的20余家,但内容上,仍旧是异国情调与欧洲风格在主宰着。

直到美国的艺术家们将本土的素材引入百老汇,音乐剧才真正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国文化。而引进的素材,先是民歌,然后是爵士乐。这新一辈的作曲家,包括伯林、科恩和天才的格什温。

格什温的音乐剧,破天荒得了普利策奖,音乐剧的地位,与它初创立时,已不可同日而语。格什温的黑人音乐剧《波吉与贝丝》,更由于艺术水准的高超,而成为各大歌剧院的保留曲目。

不过他还算不上是百老汇舞台上的成就最高者。这顶桂冠,要戴在《旋转木马》、《南太平洋》、《俄克拉亥马》、《国王与我》和我国观众最熟悉的《音乐之声》的两位作者,作曲家罗杰斯与剧作家哈默斯坦的头上。

像《音乐之声》这样的名作,已经没有再作介绍的必要了。只是戏虽精彩,到它上演时,百老汇已是门庭渐渐冷落,不复昔时的盛况了。

原先百老汇剧院鼎盛的时候,1925年剧院的数目曾经达到过80家之多。然而后起的娱乐形式,不断地花样翻新,先是收音机带来了广播剧,接着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不停地进化,更不消说后来出现的电视了。

激烈的竞争之下,百老汇的演出日益显得商业化,制作成本居高不下,票价自然水涨船高,剧院一家家的减少,市场也时显疲态,即便是产生了伯恩斯坦的《坎第德》、《西区故事》这样的杰作,也没能挽回它下坡的趋势。直到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一韦伯的崛起,才为百老汇疲软的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韦伯这位天之骄子,百老汇的摇钱树,票房的救星,音乐界收入最高的艺术家,虽然他的音乐剧,未在我国上演过,但其中的一些选段,因为有各式各样改编曲的流行,早已为我国观众所熟悉。他的代表作,首推在1986年创下过票房纪录的《歌剧魅影》。这部戏,由英国小说家嘉斯东创作于本世纪初的著名悬疑小说改编而来,讲的是1861年巴黎歌剧院里发生的一桩诡异故事。极富戏剧性的音乐,和出色的舞台技巧,是这出戏的主要特色。

剧中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歌剧院里,所以常用到戏中戏的手法,而观众也有分不清虚幻与现实之感,仿佛剧中那个幽灵出没的包厢,就在自己身边似的。有一出围捕幽灵的戏,结果当幽灵高喊“我在这儿”的时候,声音从剧场的各个楼层、角落传出,像这种别出心裁的音效设计,确实能使观众如同身临其境。

尤其有名的,剧中有一幕“吊灯”的惊险戏。剧中的幽灵,虽然才高八斗,却貌似钟馗,他求爱不成,妒火中烧,故意让剧院穹顶的大吊灯,砸在女主角的身前。那一刹那,前排的观众,倘若事先不知道剧情的话,大概全得吓得大惊失色。劳埃德一韦伯近年来的力作,尚有《日落大道》、《爱的观点》等等,无一不是戏剧与音乐、票房与艺术的双重成功,像音乐剧《猫》,迄今为止,在全世界观众已达5 000万人次,收入为20亿美元。

当然百老汇也有不那么商业化的一面,在第41街和56街,早已有一些剧团,租用便宜的场地,上演低成本、试验性的剧作。票房失败的剧本,不受赏识的演员,都能在这里找到演出的机会。这样的场所,人称“外百老汇”。后来“外百老汇”也逐渐变得商业化起来,于是又出现了“外外百老汇”,其观点当然是更新颖更先锋派了。总之,在百老汇这个美国戏剧舞台的大橱窗里,不管什么样的风格、流派,都能找得到。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