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C专题报导(一)-源自BBC的PMC传奇
能在BBC担任资深工程师,等于是站在世界录音舞台的颠峰,但Peter Thomas为了实践理想,决定创立PMC(Professional Monitor Company),投入专业鑑听喇叭的设计与製造,他身边的朋友都认为Peter疯了!1990年代初期的英国,当时正遭逢经济衰退,无论是国内消费或出口贸易都疲弱不振,但是Peter却决定凭藉长期的专业音响研究知识,建立PMC的鑑听喇叭王国。从全名「Professional Monitor Company」,直接把「专业鑑听喇叭」当作公司名称,想把PMC变成录音室标准配备代名词的雄心壮志,不言而喻。到目前为止,从英国BBC到美国好莱坞,全球上百家录音室一致採用PMC喇叭,如此辉煌的成就,是Peter一步一脚印,坚持理想的结果。
「我还记得1990年代初期我要离开BBC,自己创业製作录音室专用的鑑听喇叭时,周围每一个朋友都认为我疯了!」英国Professional Monitor Company(PMC)主事者Peter Thomas在採访时如此说道:「当时英国经济衰退,景气非常不好,而我在BBC(英国广播公司)的工作相对稳定,大家都劝我不要离开,但是我认为该是时候了,那时候就该出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1991年,Peter Thomas毅然辞去了BBC稳定的工作,创立PMC。
专业的偏执狂
PMC的设计者兼老闆Peter Thomas。
在最不景气的时候放弃稳定高薪的工作,投入未可知的PMC创业之路,可以猜想Peter Thomas对製作鑑听喇叭这件事,有着绝对的偏执狂。正如Intel总裁安迪.葛洛夫那句「惟偏执得以生存」的名言,摆在Peter身上显得格外鲜明。Peter从英国Cantebury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以后,应试进入BBC,由于是科班出身,BBC将他分配到专业音响研发部门,就这样,Peter在BBC鑽研了十四年,学得一身好功夫,也因为Peter Thomas的偏执与坚持,选择在最不景气时创业。在稳定与追求自我实践之间,Peter选择了困难与风险,创造了PMC的传奇。
在勇于实现理想的过程中,Peter Thomas并不是独孤军奋斗,在1990年代初和Peter一起创业的伙伴还有Adrian Loader。Peter和Adrian是在BBC一起工作的同事,志趣相投,Adrian在BBC工作了大约十年以后离开,而Peter则继续在BBC工作,但是当Peter在BBC工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着手设计传输线式喇叭,也就是今天PMC喇叭的雏形。
在BBC的研究打下基础
由于Peter在BBC担任电子设备相关的研发部门,因此拥有许多资源可以进行他的研究,但倒不是「利用」公司资源,私下作自己的研究,Peter当时的工作目标之一,其实就是要制订新一代鑑听喇叭的规格,而在研发过程当中,Adrian则是共同参与讨论的伙伴。
位于PMC工厂旁边的小仓库,Peter喜欢称之为「船屋」(Boat House),裡面摆放着Peter多年来的喇叭收藏,并且改装成试听室。从周遭的环境,你可以感觉到工厂附近其实是很安静的乡村社区。
源自BBC最着名的喇叭莫过于LS 3/5A,不仅当时BBC大量採购,家用市场上也卖得非常好,甚至到今天还有人愿意高价收购二手品,是极少数喇叭可以保值,甚至增值的产品。LS 3/5A固然极为成功,但当初设计时是为了广播工程监听所需,重点摆在「人声」,就是要让广播人清楚地鑑听广播的口白效果,需求的频宽和音压都相对比较小。不过若要用在录製音乐或电影音效的鑑听喇叭,必须具备较高的功率承受力,以达到录音鑑听所需的音压和动态范围,可惜无论是LS 3/5A,或是后续推出更大型的LS 5/8或LS 5/9,都不能满足这类录音鑑听的需求。所以当年Peter和Adrian在BBC的工作,就是研究新世代的鑑听喇叭,足以应付高功率输入与大音压播放,而且失真率要很低。
历经五次失败才过关
Peter从一开始就决定採用传输线式箱体设计,以便在有限的箱体之中重播完整的音乐频段,历经约五年的时间研发,终于在1990年左右完成。我很好奇Peter所谓「完成」,究竟拿什麽做标准?结果答桉就是BBC的专业测试标准,他说BB5名称的由来,就是「Big Box Version Five」,也就是第五次改版。即使到今天,BB5也还是PMC的旗舰,可见当年下的功夫有多深。
在大约五年的研发期间当中,Peter和Adrian试做的「Big Box」喇叭,都会送到BBC来测试,从中汲取修改的意见。Peter回忆当时最初的设计,全部都是手工画稿,没有CAD电脑辅助,所以几次原型都失败。最后他们藉助CAD系统,终于成功的解决传输线式音箱的难题,在第五个版本通过BBC的测试。但随着BB5的成功,Peter在BBC的工作也必须做一个抉择。因为BBC内部规定员工不能够卖产品给公司,如果Peter继续留在BBC,那麽BB5就不能卖给BBC,所以Peter决定和Adrian一起创业成立PMC。
主打专业录音室市场
争取到BBC的订单,对于PMC而言奠定了创业初期的业务基础,随后问世的MB1,则是「Middle Box Version 1」的缩写,当时主要的目标是担任后製(post-production)的录音室,Peter与Adrian长期在BBC的专业录音室工作经验,让他们很精确地掌握各种类型录音室的需求,而Adrian的业务长才,更是PMC创业初期的功臣。
在开始的几年当中,Peter专心从事研发与生产监督的工作,Adrian则是不断找来订单,让Peter几乎忙不过来。Adrian不仅在英国抢下众多专业后製与Mastering录音室的生意,同时也隻身前往好莱坞攻城掠地,从电影配乐的製作圈子开始,逐步建立PMC在好莱坞音乐製作的地位。在业务最繁忙的时期,Adrian几乎都住在美国,留下Peter一个人在英国顾工厂。
Peter说,他们原本以为美国市场很大、很複杂,但实际上好莱坞的圈子却很小、很封闭,所以当年PMC要跨进美国专业市场并不容易,直到Adrian搞定其中一两位关键人物,正式在声誉卓着的录音室服役之后,好评很快地便在好莱坞的录音圈裡传开,市场如滚雪球一般快速成长。
纪念老朋友的AML1
谈了这麽多Peter与Adrian创业时的故事,或许读者想问,怎麽PMC的报导标题只有Peter Thomas一人?很可惜,业务能力一流的Adrian在1997年因为胃癌去世,所以Peter自己一个人扛下了PMC的重担。此间代理商是PMC的老伙伴,当年也是和Adrian接触拿下代理全,莹声施孝棣先生聊起这一段过往时,他说Adrian真的是超级业务员,十多年前莹声开始代理PMC时,Peter几乎不说话,是个标准的技术人,所有业务的接洽都由Adrian负责。
不过我来英国和Peter聊得很愉快,怎麽也不像施先生口中那个半天绷不出一句话的闷葫芦。代理商私下告诉我,Adrain的过世对Peter影响很大,不仅痛失创业伙伴与多年老友,PMC在当时已经颇有规模,他突然间要扛下整个担子,所以不能继续关在家裡做设计,连业务也要自己管,几年下来自然越来越能言善道。
我没再多问关于Adrian的事情,因为光是提到Adrian的名字,Peter讲话的速度都会变慢一些,显得若有所思,可以感觉到即使是十年前的事情,依然对Peter影响很大。Peter还真是一位「惜情」的人,像是以Nomex单体製作的PMC「史上结构最複杂的鑑听喇叭」,命名为AML1,其实就是Adrian Loader全名缩写,用来纪念老朋友。我相信AML1永远不会停产,甚至不会改款,因为它不仅是PMC的喇叭之一,更是为老朋友所创作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