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伊伦之歌》是许梅勒(J.A.Schmeller)在1847年出版的中世纪拉了语与德语抒请诗集,诗集选自十三世纪的原稿,当时收藏于慕尼黑附近的博伊伦本笃修道院。十世纪末叶至十三世纪初叶,欧洲活跃着一批称为“放纵的吟游者(goliard)的流浪学者与僧侣,本笃修道院的收藏,至今仍是研究他们的世俗诗歌的最丰富资料。1935年,德国作曲家奥尔夫(1895——1982)读到许梅勒出版的诗集,深爱其中世俗而放荡的意象,选取了约24首诗入乐(但并末借用原稿标注的旋律),成为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合唱与管弦乐作品之一。全曲完成千1936年,次年6月8日在法兰克福首演。
《博伊伦之歌》像奥尔夫几乎所有作品一样,音乐蔚为奇观,丰富华丽,邀请演出者与聆听者一同参与,享受其节奏迷人、频频反复的曲调,以及其简单的形式、和谐的和声、有力的歌唱,与大量使用打击乐而绚丽多姿的配乐。节奏模式的仪式性重复,取法于斯特拉文斯基之处甚多,但奥尔夫的处理没有那么复杂,而是层次分明,他是现代简约主义祖师之一。奥尔夫驾驭原诗音节活力的工夫甚为出色,拉丁文诗作都是用标准的吟游者诗节写成,包含13个音节,以7+6的方式分组。对诗中的气氛情凋也体会深刻;其音乐不但传达原诗的奔放澎湃与嘲讽尖刻,也忠实捕捉原诗在粗俗玩世中偶尔不时流露的温柔细腻。
全诗最快乐的场景是《在酒馆里》(In taberna),最逗趣的是《我曾在湖上划水》(Olim lacus coluer—am),又名《烤天鹅之歌》,一只在烤又上旋转的天鹅唱着自己的生前时光,男高音以假声唱出天鹅的哀鸣,伴奏的弦乐弱音与铜管微光闪闪,男声合唱则穿插对这只天鹅的同情。全曲结束于《当我们在酒馆里》(In tabema quando sumus),以直接取自慕尼黑酒馆的一首粗鄙的饮酒歌收尾,为整个中世纪社会干一杯。
编号:DECCA 467402-2 伯罗斯、戴维斯、雪莉-夸克演唱
布莱顿节日合唱团,南方儿童合唱团,布来顿节日合唱团及皇家爱乐乐团/多劳蒂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