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贝多芬,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
英文名称:Beethoven/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s
资源类型:APE
版本:1953 EMI
发行时间:1999年05月04日
专辑歌手:Furtwangler & Menuhin
地区:英国
作曲家: Ludwig van Beethoven/Felix Mendelssohn
指挥: Wilhelm Furtwangler
乐团: Philharmonia Orchestra(UK)/Berlin Philharmonic
演奏: Yehudi Menuhin
录音日期:1953.4.7-8
CD编号: EMI 7243 5 66975 2
专辑介绍:
大师是个非常感情用事的人,其实。很难想象他会用象类似对待其他歌手或演奏家那样的专制手法来对待梅纽因。
尤其是梅纽因。
这场1953年的录音室演出是他们三场贝协中的最后一次合作。除了稍有些不够自然随和的感觉,意境和效果仍属上乘。梅纽因的演出(据说)和1947年的现场演出相比有线条轮廓过分分明的特点,不过这不是演奏家的问题。录音室演出“相对刻板”是必然结果,比起富特文格勒一些令人非常失望的录音室作品(比如EMI拼凑的WPO贝交全集),这张唱片的生动性令人有欣慰之感。尤其是和一个月之后的施奈德汉的冷漠演奏相比,梅纽因的演奏充满无限爱意。大师的伴奏则气氛浓厚,强化了优美的音乐。两人的珠联璧合造就了那张令人如沐春风的唱片杰作。
但是:
梅纽因的为人和演出都呈现出一种跨领域的极度理性的风格,这和大师一贯的音乐风格事实上是有冲突的,他们之间的契合实质上更多源于现实而非艺术。就这张唱片来看,大师的指挥是相当克制和有保留的,这一点在第三乐章里有非常明显的表现:梅纽因的演奏一如既往地理性(并非冷漠),而乐团的表现就大师一贯的风格来看,即使是最粗厉的重音也处理得非常纤细,他似乎在竭力地配合梅纽因的演奏风格而不是象贯常那样要求演奏家配合自己的风格。梅纽因的小提琴独奏死死地凌驾于整个乐团之上,仅有的几秒绽放迅速地被强劲的独奏压制。客观地说,乐曲缺乏应有的爆发和激情。就这些曲目而言,我不认为这是最佳版本。
大师的贝小协最佳版本其实应该是1944年罗恩担任独奏的BPO版————虽然我自己也从未见过这张唱片,不过从众多影像资料里早已对埃里希.罗恩(时任BPO的首席小提琴)和大师之间的契合印象极深:他事实上就是大师的第二根指挥棒,所有的弦乐演奏都直接跟从他的节拍,而他则负责把大师令人迷惑的信息理解并传达给众多的弦乐声部。没有了埃里希.罗恩,BPO不可能创造出那样独特的弦乐音响。
事实上大师在那一阶段一直对弦乐声部给予相对松散的控制(WPO的演出就无法具备这一特点),那都是因为BPO拥有埃里希.罗恩。
1944年BPO版那场著名的演出以感情强化和率真著称,和施奈德汉的冷漠(领教过,确实名不虚传!)演奏形成了贝小协版本的两个极端,梅纽因的三个录音则位居其间。
这只是类似偏好MELODIYA贝九和黑色贝九的简单问题,卢塞恩贝九作为另外一个极端,位居其间的拜罗伊特贝九无论如何扯不上最佳演绎。
或许有人会质疑我为什么会在没有听过一版唱片之前就作出这样斩钉截铁的判断————WELL,音乐本身就是非常感性的东西,她和作者,演奏者和指挥等等一切都息息相通,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不欣赏狭隘的民族主义,不用花一秒钟你都可以知道自己肯定不会很喜欢托斯塔尼尼的演绎风格。有时候鉴赏凭借一些直觉:凭借一些纯属感性领域的,没有必然逻辑的判断也不是什么坏事。
这张唱片是杰作,但并非不可跨越的群山之巅。我敬畏梅纽因的正义,也能充分理解大师对梅纽因的特殊感情,但这于艺术无补。
个人而言,面对这张唱片我感到不小的遗憾————这不是我熟悉的大师。
专辑曲目:
1. Violin Concerto In D, Op. 61: 1. Allegro Ma non Troppo (Cadence: F. Kreisler)
2. Violin Concerto In D, Op. 61: 2. Larghetto
3. Violin Concerto In D, Op. 61: 3. Rondo (Allegro) (Cadence: F. Kreisler)
4.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 64: 1. Allegro Molto Appassionato
5.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 64: 2. Andante
6.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 64: 3. Allegretto Non Troppo- Allegro Molto Viv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