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超低音配大喇叭的亲身体验(3)


向下延伸的能力

毫无疑问,表现最好的是VelodyneFSR-18,再来是Mirage,再来是JMLab。至于那二个小的之间,JPW的延伸能力稍微好过Dynaquest。VelodyneFSR-18的低频向下延伸,除了本来的声音之外,还具有一种「影子」的感觉。这二样东西加起来,感觉上它的延伸能力变得很自然,不会吊吊的。

有一件事令我惊讶,我惊讶包括单体尺寸只有十吋的JPW以及十二吋的Dynaquest都能够再生出可以令人接受的圣桑第三号交响曲「管风琴」第二乐章。所不同的是,VelodyneFSR-18、JMLab以及Mirage的极低频具有更全面的包围感,它们营造出来的音场显得更宽更深。而那二个比较小的超低音则有吊吊的感觉,许多时候更高频率的低频产生共振,掩盖过极低频的声音。此外,这二个小的包围感不够,声音也比较硬质些,没有三个较大者那么软质。由此看来,我推断只要空间够长,即使使用一个十吋的低音单体,要再生极低频的可能性也不是完全没有。

与主喇叭衔接的能力

很抱歉,我还是要说VelodyneFSR-18与主喇叭衔接得最好。很奇怪,这五个超低音我几乎都将分频点设在同样的70Hz左右,但是还是能够听出衔接的高下之分。我想,这与超低音的控制能力、以及所选分频点以上频率衰减的自然与否有关。超低音与主喇叭衔接不够好会有什么问题?中低频的膨胀是最常见的问题;从中频到低频声音浑浊是第二个常见的现象;速度反应变慢、声音变软、没有活生感是第三个更严重的问题。

当然,即使是VelodyneFSR-18,也多少有衔接的问题,只不过它控制得比较好而已。我想,如果要让衔接的困扰降低,更长期的尝试摆位可能可以改善这个问题。可惜我并没有机会(应该说能力)来做这方面的尝试。

对单体的控制力

在测试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现象相当严重,那就是这五个超低音都会出现不同频率时音像忽大忽小的现象。如果在小房间中,我们可以推测这个问题出在空间的驻波上。而在我家这么大的空间中,竟然也发生这种现象,而且原来单独使用MG3.5时并没有。我大胆的猜测这是因为超低音本身所产生的问题。换句话说,因为设计制造上的技术难题,而使得超低音的频率响应曲线无法平直,在某些地方会引起单体与箱体的整体共振而令音量增大。

以这个观点来看,超低音的控制力表现实在很难,因为它不仅是要控制音乐讯号,还要与自己的共振搏斗。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会有伺服控制线路的出现。再控制力方面,虽然每个多少都有问题,VelodyneFSR-18还因为拥有伺服线路而占了上风。

单体安装方向有影响吗?

这五个超低音中,VelodyneFSR-18与Dynaquest单体是向前面发声的,JMLab与JPW是向下发声的,只有Mirage是二个单体向二侧同相发声的。到底这三种不同的单体安装方向对超低音的性能具有什么影响呢?在这么大的空间中我认为没有什么影响,不过在比较小的空间中可能就会有影响了。在最小的空间中,我建议用单体朝下的超低音,这样可以降低低频的方向性与压迫感。如果小空间不想选单体朝下的设计,像Mirage这种朝二侧发声的设计也不错。

这么说来,好象最差的设计就是单体朝前的设计。其实不然,如果环境许可,单体朝前的设计还是最好的,因为相位的问题会比较少。或许有很多人会以为低频是无方向性的,因此超低音的方向爱怎么摆就怎么摆。事实上很低的极低频方向性的确不高,到了60Hz以上,我觉得就有很强的方向性了。所以,除非是为了刻意降低驻波的干扰,超低音还是规规矩矩的摆,问题会比较少。

这五个超低音该怎么用?

以一般人的需求而言,我认为JPW与Dynaquest最实用。为什么?难道就因为它们比较便宜吗?不!它们实用的的理由有一、体积小,移动容易,一个人就可以调整摆位。二各项功能齐全,与高价品并无二致。三、对于一般七、八坪以下的空间,它们比较不易引起强烈的中低频驻波。四、售价当然是实用因素之一。

而对于拥有大空间(至少十坪以上),追求纯音响与AV二者极致表现的人,我建议您不必犹豫,可以选择Velodyne。它的优点并不在于单体尺寸大而已,更重要的是在比较低的频段延伸更自然,不会吊吊的。,还有就是低频的解析力与透明感都比较好。或许花那么多的价钱就买这一点点好处,好象有点划不来。我认为这是个人需求问题。当您听到自己的主喇叭接上它之后,能够发出令您感动得想站起来鼓掌的音乐,您认为不值得吗?
至于许多只想追求AV低频效果的人,以及耳力稍差又想搭配纯音响的人,我认为Mirage与JMLab已经足够了。为什么?假若您听不出Velodyne与它们之间的差异,何必去花这个冤枉钱呢?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