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历久化新风 shoulder-cello



很少会有人像S·库伊肯般执着于对早期(巴洛克及之前)音乐作品的“本真”进行坚持不懈地探索、研究和发掘、考证,即便是透过如吉光片羽般仅存的信息;当他偶然发现在18世纪的文献中“大提琴”一词是用“da spalla”(在肩上)来修饰的,便对早期大提琴的形制及演奏方式进行了深入地考证。他认为早期大提琴的演奏方式与小提琴当是相近的,进而推断巴赫的旷世之作《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最初很可能就是用“violoncello da spalla”演奏的;于是便有了“肩式大提琴(violoncello da spalla)”的复原,有了这套用肩式大提琴演奏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这部作品的唱片。遍历当今乐坛热衷于“本真”的艺术家,S·库伊肯堪称其中的先锋人物,也是我所知的录制过巴赫两部伟大的无伴奏弦乐作品(改编作品的录音除外)的第一人(似乎也是唯一的人);之前,他曾在德国的DHM唱片公司两度录制了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并备受赞誉。印象中库伊肯家族共有弟兄三人皆投身于“本真”运动,而且个个成就斐然;这在当今乐坛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初听这套唱片,个人感觉S·库伊肯在演奏巴赫的这部作品时前半部和后半部在速度的变化上颇为明显,速度的运用也较为自由。S·库伊肯演奏前三首组曲用时不足57分钟,后三首组曲则用了近77分钟;尽管用时渐长是作品本身固有的,但S·库伊肯的这个诠释前后差异之大却是我至今仅见的。或许正是缘于前后间速度明显地变化吧,S·库伊肯的诠释听起来颇具特色;特别在第二组曲前奏曲结尾处的快速顿弓让我联想到了小提琴的炫技,而之前我听到的大都是处理成长弓;这让我感觉这种处理听起来似乎不那么“巴赫”。 在我听过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作为长兄的W·库伊肯录制的那套唱片是最合我心的,他对作品的诠释注重的是展示作品在结构上的均衡及内在的韵律。S·库伊肯的这个录音则更着力于表现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变化,由此作品所呈现出的别样姿容也使得这个录音更具个性化的色彩;加之乐器所呈现的独特音色,因而也使得S·库伊肯的这个录音颇具可听性。尽管我个人并不认为巴赫的这部作品以歌唱性见长,但这个录音中S·库伊肯极富歌唱性的处理听来却颇令人信服;或许这是巴赫这部伟大作品所固有的另一面,而S·库伊肯则借助于被复原了的“violoncello da spalla”将这“固有”精彩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迷醉于W·库伊肯对这部伟大的作品如吟唱般富于韵律的解读,也同样会被S·库伊肯如歌唱般美妙的诠释感动;或许这正是S·库伊肯复原violoncello da spalla的真意,是用violoncello da spalla诠释这部伟大作品的真意吧。对巴赫这部旷世之作而言,一切皆有可能;而这,当是人们不断探究和尝试的终极所在吧!

有着如大提琴一样低沉、浑厚的音色,也有着如维奥尔琴般丰富的泛音。这种被称为violoncello da spalla(shoulder-cello,肩式大提琴)古老又崭新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充溢着古朴、沧桑的韵致,又令人耳目一新;如同由远古吹来的习习清风,跨越时空却历久弥新。悠悠古意在,历久化新风;这是说被复原了的violoncello da spalla,同样也是说巴赫这部旷世之作及S·库伊肯对这部作品富有个性的解读。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