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对超越体积限制的力作-PMC GB1喇叭


     与其太过看重「若有似无」的极低频段,GB1更值得注意的是比相近体型喇叭饱满丰厚许多的低频,这造就了它一个稳固的发声基础。拥有更充分低频量感的GB1可以让高低两端取得平衡,即使在中小音量下也能更完整描绘音乐的全貌。


    〔图〕形式:两音路传输线式落地型,单体:27mm丝质凸盆高音×1、140mm塑料中低音×1,频率响应:29Hz-25kHz,平均阻抗:8Ω,灵敏度:87dB,建议扩大机功率:150W以内,尺寸(宽×高×深,mm):155×870×234,重量:10.5公斤。参考售价:65,000元,进口总代理:莹声(02-28053569)。


    〔图〕Diana Krall,在暌违三年后,在今年5月推出的最新录音室作品,虽然也有发行CD,但SACD版本除了兼容CD之外,还同时容纳两声道与多声道两种SACD音轨,当然更值得收藏。本张专辑除了重唱多首爵士经典之外,还有6首Dianna Krall的全新创作,透过绝佳的录音捕捉了乐手与歌手的细腻表情,优异的混音营造良好的空间感,再加上Doug Sax与Robert Hadley精妙的过带处理,这是一张音乐迷人且音响效果优异的爵士专辑。(Verve 0602498620465)


    焦点:PMC首度在平价喇叭采用丝质高音的型号,极高频的延伸更为自然。这也是PMC最小的落地式喇叭,面板宽度仅15.5公分,无遮掩的透明音场让音像定位相当清楚。音箱为落地式长达2.4公尺的低频传输线式设计,但低频的速度感依旧飞快,低频的延伸与量感超越其体积给人的印象。


    搭配建议:GB1的低频延伸以其低音单体尺寸与音箱大小衡量,确实十分出色,但也不应因此过度压榨而破坏了整体的平衡,扩大机与线材的挑选应该以低频紧密、控制力佳者优先,切勿过度追求「非份」的低频能量而损害到中高频的细致度与整体的活生感。

    谈到PMC这家厂商,就不免必定要提到「传输线式」(Transmission Line)式的音箱设计。PMC并不是第一家采用这种音箱设计的喇叭厂,但说它是第一家将此种设计彻底发扬光大的厂家,则完全符合事实。PMC为什么如此执着于传输线式音箱?跟相同内容积的低音反射式喇叭相比,PMC认为传输线式喇叭具有更好的低频延伸、极低的音染、更中性的音色表现、更好的动态、无论大小音压都有均衡的层次感、高音压时更不容易失真以及稳定精准的立体音像。正因为传输线式喇叭有这么多的好处,因此就算它制作成本高昂许多、设计也更为费时困难,PMC还是无怨无悔地投注心力不断研究。事实证明PMC的坚持是正确的,如今传输线式音箱不仅成为他家的招牌、在他们手中发扬光大,PMC制作传输线式喇叭的功力也越来越高强。


世界最小的传输式喇叭

    多年前我曾经使用过PMC著名的制品LB1(第一代)好一段时间,在当时大约GB1一半大小的LB1是PMC最小的产品,然而去年他们已经又进一步推出更小(也是目前全球最小传输式喇叭)的DB1,宽度与深度和GB1一样,但高度只有三分之一,但是这么小的喇叭低频竟然可以延伸到50Hz,倘若不是使用传输线式设计是绝对不可能办到的。DB1的高度只有29公分、音箱深度只有23.4公分,传输管道却有1.5公尺长,由此可以想见它音箱结构的复杂。


    GB1是PMC目前体积最小的落地式喇叭,基本上可以算是把DB1「拉长」成落地式喇叭的设计,传输管道由1.5公尺增长到2.4公尺,低频的延伸则由DB1的50Hz再拓展到29Hz。两者的差别就是如此而已吗?其实并不仅是把传输管道拉长那么简单,传输管道越长有效的低频频率会越低,但此延伸的低频必须与低音单体本身低频的滚降点衔接良好,要不然就会出现低频段频率响应的部分凹陷。就传输线式喇叭而言,低音单体尺寸、滚降截止频率和传输管道的频率范围是彼此相关的,再加上传输管道必要的吸音棉对阻尼特性的影响等因素,其实就是传输线式喇叭难以设计以及在PMC之前没有喇叭厂获得「大成功」的关键。

平价产品改用丝质振膜高音


    另外,高音单体也是GB1与DB1不同之处。以往PMC较高价位的喇叭高音单体都采用丝质高音,中低价位则采用金属振膜高音,这是因为PMC认为丝质高音一旦降低成本其表现就大打折扣,因此才不得已在平价喇叭上改用金属振膜高音。直到最近,PMC终于找到可以运用在平价喇叭上的高质量丝质高音,不仅让GB1率先配备,也宣布旗下FB、TB与DB系列喇叭高音更换为丝质振膜制品的「+」升级计划,而且不只是新制品改款,连这些喇叭的用户也可以付费升级,可见PMC对于包括GB1在内新一代平价喇叭制品高音表现的期许。GB1所使用的两个喇叭单体都是Vifa的制品,高音是D27TG、中低音是M13WG,两者都有防磁设计,因此就算把GB1贴近映像管电视摆放也不用担心屏幕感磁,这对GB1可能使用的环境而言是绝对必须考虑到的重点。


    除了正面底部特殊的方形低频导孔外,从外观上看不出来GB1的独特之处,深度比宽度长一些、Bi-Wire/Bi-Amp双线喇叭端子,还有因为底板太小、为增加稳固性而锁附的外加底座,在很多其它喇叭身上都看得到。但是你只要一想到GB1的身高只有87公分却有2.4公尺的低频传输管道,简单计算就可以推知深度仅有23.4公分的音箱里面,要作出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的隔板让传输管道折三折,传输管道适当位置又要贴附适量具有特定吸音系数的吸音棉,这对喇叭从设计、试作到调音完成要花费多少精力与时间。其实,GB1不仅是在喇叭箱外贴了木皮,连音箱内部管道「气流流经」的表面也贴了木皮(当然内部的木皮等级没外面高),在这种看不见的地方还多花成本贴木皮当然不是为了美观,推测应该是为了让中低音单体背波在传输管道内能更顺畅地「呼吸」。简单地说,这也是PMC调音的密技之一。总之,看见GB1平实的外表,你绝对想象不到它肚子里这么有料。那么,这么费劲作出来的喇叭,声音究竟如何呢?


超越体型印象的低频表现


    看到GB1低频延伸达到29Hz的标示,虽然PMC没有标示衰减量,大多数人在第一时间肯定会想试试它的低频能耐究竟如何,我当然不免也有如此的想法,就先从这个角度切入来描述GB1的声音表现吧。如果您期待GB1能够突破物理定律的限制,展现大幅超越体积限制的大型喇叭气势,我必须很遗憾地说,这个愿望的实现度并无法达到百分百。没错,GB1确实拥有超越体积印象的低频表现,以其低音单体尺寸与音箱大小来衡量,GB1的低频延伸要比同级喇叭出色得多,以100瓦中等功率输出的后级来驱动,在七坪的聆听室里隐隐可以感受到一点极低频的影子。但是,也别奢求GB1在极低频段的份量可以如同12吋超低音般撼动裤管,毕竟五吋半中低音单体能驱动的空气量还是很有限。


    与其太过看重「若有似无」的极低频段(40Hz以下),GB1更值得注意的是比相近体型喇叭饱满丰厚许多的低频(40~80Hz),这造就了它一个稳固的发声基础。一般书架型甚至部分中型喇叭由于这个频段量感的不足,往往使得中高频太过突出,更要命的是这类喇叭的用家往往聆听空间有限,在近距离聆听的情况下「病情」只有益加严重。相较之下,拥有更充分低频量感的GB1可以让高低两端取得平衡,即使在中小音量下也能更完整描绘音乐的全貌,聆听爵士乐时不会觉得Bass手演奏不用心,弦乐四重奏的场合也不会抱怨大提琴手没吃饱。在进一步追求细节、音场、定位等音响表现前,高中低各频段量感的均衡是更为重要的,只是一般中小型喇叭不容易办到而已。


开阔精准的音场表现

    GB1超越体积的低频量感来自PMC所自豪对于传输线设计的了解,采用仅五吋半的中低音单体,并且让框架与面板边缘极为接近,则显然是企图藉由尽量缩减前障板的宽度,来达到小型书架式喇叭所擅长的音场性能。PMC成功了吗?当然,类似GB1如此窄面板设计的喇叭,除非是单体的扩散性与清晰度不佳,还真的很难有很不理想的音场表现。GB1的高度仅有87公分,比起一般落地式喇叭或加上脚架的书架式喇叭是稍低了一点,比较适合的「聆听设备」是深度较深的欧式沙发,如此一来喇叭的高度就恰好让高音与耳齐平,由此看来PMC对GB1的规划是「居家型」的喇叭,它想让你轻轻松松、而不是正襟危坐地享受音乐。

    这么说来,难道GB1的音场表现有待加强吗?当然不是,前面就已经说明过GB1这方面的性能优异了,况且并非音场定位精准就无法轻松享受音乐,换个角度思考,能够毫不费力就清楚分辨录音中各乐器的位置,岂不更容易投入被音符围绕的氛围?瘦瘦高高的GB1摆位并不困难,拉离后墙采正三角形摆法(PMC喇叭通常不需要内倾),很容易就可以营造一个开阔透明的音场,不仅各乐器的发声点精准,遇到特别优异的录音要让音像突出喇叭外侧也不是难事(当然,音场透明度跟PMC自家较高阶的喇叭相比仍有差距)。至于在音场深度方面,GB1并不像音场宽度那么强调,Diana Krall「The girl in the other room」专辑中鼓的深度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再次验证GB1是很适合居家中小空间使用的喇叭,并不需要特意将它拉离后墙很远以致于影响生活动线。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