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角独具的力与美-JBL S143喇叭


S143的甜味像是自然回甘的清茶,干润甜美不是一下子就冲上味蕾,而是慢慢由舌根部分蔓延出回甘的清甜,一曲「无言歌」淡淡乡愁,悄悄的袭上心头,让S143大声咆哮中气十足,低吟之时也能缠绵悱恻。

    〔外观〕三音路三单体低音反射式号角喇叭,使用35cm纸盆低音单体、双辐射式号角搭配5cm压缩驱动器与环形辐射超高音各一只,效率92dB,分频点900Hz、10kHz,阻抗6Ω,重量44.3公斤,尺寸640×453×395mm(高×宽×深)。实售价:190,000元(含原厂脚架),进口总代理:英大(06-2914751)


    〔参考软件〕追求「原典」的忠实原味,葛济夫率领圣彼得堡的基洛夫管弦乐团诠释了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鸟」,所依据的乐谱为1910年原版,系指在芭蕾舞剧演出前的管弦乐版本。葛济夫强烈而率真的情绪,充分发挥了基洛夫管弦乐团强劲的低音部与华丽的弦乐,动态对比让火鸟如精灵般飞舞。(Philips 446 715-2)


    〔背板〕长期以来JBL就一直坚持号角的理念,号角的造型、开口与角度都是经过精密的计算与修正而来,S143的超高音让高频延伸至70kHz,宽广的频率响应是JBL现代号角的共通特色。

    号角喇叭存在的历史,要详加考证恐怕不容易,不过若把人类想到用手抿在嘴巴两侧,以提升声波传递效率,让声音传播得更远,这种「人形号角」存在的历史,可能比任何音响更早上千百年。早在上一个世纪初期电影院兴起,高效率喇叭的需求于焉产生时,号角喇叭几乎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当时真空管扩大机输出功率,连十瓦都不到的时代,高效率的号角喇叭成为剧院之声的象征。


    JBL可说是发扬号角精神的重要推手之一,以号角喇叭加上大尺寸纸盆低音,采用三路分音,可以说是JBL号角喇叭的特色。本次器材外烩的主角S143,尺寸与大型的K2 S9800比起来明显小了许多,但是号角与大尺寸纸盆低音,在在显示出S143是JBL号角技术的精华浓缩。


师法传统、新意无限


    让我们以号角、纸盆低音与三路分音的特色,试着贴近S143仔细看看JBL到底赋予这对喇叭怎样的面貌。首先,号角喇叭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采用双辐射式设计的号角,内藏5公分的压缩驱动器,这只高音号角负责900Hz-10kHz的频段,而编号为UT405的环状辐射式超高音负责10kHz以上的频段,高频延伸可达70kHz。
S143的箱体顶部还加上一块大理石,本以为这是箱体的一部份,近看才发现原来独立在箱体之上,而且没有固定住,可以直接移开。箱体顶端加上石材,猜想应该是想增加稳定性,试听时试着移开过,声音的密度会略有不同。此外,S143原厂所设计的专属脚架,看起来让人有点疑惑,采取中空式的设计,美观的目的是达到了,搭配网罩一起摆放,S143看起来就很像落地喇叭,但是底部却出现一个类似「通道」的空心部位。总之,从外观上打量,可以察觉JBL一贯延续的设计特征,同时也发现S143与异于以往JBL喇叭的新颖作法。


空间要够大


    试听的地点安排在日月音响,但试听过程可不是一气呵成,而是去了两次半才定案。怎么说两次半?第一次到日月音响我自己听了约三个小时,与刘主编一起听了约一个小时只能算半次,最后我花了半天的时间仔细聆听,所以说总共去了两次半。


    第一次到日月音响聆听时先与负责人朱先生闲聊一下JBL与S143的相关资料,试听的地点排在日月入口左侧的小聆听室,大小约莫五坪,当时就好生怀疑这样的空间是否能够容纳S143的能量,不过既然已经准备不少试听软件过来,总是先听过再说。经过大约三小时的聆听,心里面的肯定答案越来越少,问号可是越来越多。问题出在哪里?空间不够大吗?这是其一,此外我怀疑喇叭可能太新,声音有点紧绷,这是第二个问号,第三个问号则出在频段衔接。拿鬼太鼓用力敲打,低频扎实结棍有力,可是低频表情不活生,这不应该是S143正常的表现,敲击时应该有饱满的大鼓形体,也没有办法令人满意。换上室内乐,王健的「巴洛克时期的大提琴协奏曲集」应该表现出很好的大提琴质感,我可以感受到大提琴琴弦的密度,但是泛音扬起却略感生硬。

    现场演奏如何?拿Antonio Forcione的「Live!」(Naimcd054)试试看,吉他形体不错,泛音也出来了,但是好像不是同一把吉他发出来的声音。以上描述的种种,无论高、中、低频,您都可以找出S143的优点,但是各频段的声音就是衔接不起来,没有表现出整体音乐的和谐感,在将近三小时的试听当中,我心里面的问号不断出现,找到答案的很少。


    正当我心里面满是疑惑之时,主编刘名振打电话过来,说他对S143也很感兴趣,晚一点会过来日月,这下可好,找他一起听听看,说不定会有新的答案。于是暂时离开日月,大约傍晚时分再回来会合。这次我只听了大约一个小时,刘名振拿出常用的试听片,我看他边听边露出疑惑的表情,这下可麻烦了,原来他和我有同样的疑问,难道S143就只有这样的水平?我们一致认为S143不是泛泛之辈,因为现在S143的高、中、低频都有可取之处,只不过速度感与整体和谐度接不起来罢了,应该是一对相当有实力的喇叭,在短暂的时间当中,我们没有发挥出S143的实力。当时便央请日月音响朱先生帮忙,换到比较大的空间,另外安排时间前来试听。


    第二次试听场地改到隔壁的日月精品馆,空间大了许多,大概有八坪多一些,长方形的空间尺寸相当好。还不到中午我就到了日月,所以器材都还没开机,这次搭配全套Audio Research试听(线材全为Siltech),我依序将CD3、Reference Two MKII前级与VT200后级一一开机,还没热机,先把上一次聆听的王健轻声播放,想轻松的等待热机,没想到才刚开机,S143与前一次的表现完全判若两样,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同一对喇叭。我兴奋的告诉朱先生,要来听S143之前心情有点沉重,因为如果我听起来不喜欢、不感动,即使想要用上一堆形容词多说S143的好话,恐怕写起来的文字也会显得有点言不由衷。但是现在还没热机听到这样的表现,心里面的大石头已经放下来了。


讯源与扩大机质感要够好


    心里面的大石头所指为何?其实S143最令我困扰的问题在于频段衔接。我们都知道,每一种乐器都有其声音分布的频段,但是喇叭回放音乐时,可无法像乐器一样,只要发挥自己专属的声音频段就好,而是要处理宽阔的响应频率范围。如果频段衔接不起来,音乐表现出来就会变得僵硬又不自然,第一次试听的情况就是如此,您可以举出特定频段的优点,但是整体音乐就是没有流畅的感觉,听起来一点也不轻松,可是以接近顶级的Audio Research器材(只有VT200不是顶级旗舰机种,但也排名第二)搭配,S143的流畅感就发挥出来了。
比较这两次的搭配,我第二次聆听时使用的讯源与前级等级差异最大,尤其是Reference Two MK II,回到杂志社里我赶紧找出蔡克信医师的评论,果然,能教蔡医师乖乖「就范」,确实不是等闲之辈。对照蔡医师的文字,我发现S143确实是对于前端器材相当敏感的喇叭,因为搭配S143聆听的经验,让我重读蔡医师的评论时,文字越咀嚼越有味。如果您听到的S143声音不尽人意,请先检查一下前端器材的质感够不够好,千万别骤下定论。


令人折服的能量感


    号角最迷人之处,应该属充沛的能量感,这是拜高效率的单体所赐,扩大机传送过来的能量损耗相对较小。第一次在小空间试听时已经领教过S143的能量,当在较大的空间当中,S143的能量感挥洒开来,刚柔并济的和谐感,可能是JBL最迷人的魅力所在。在王健一曲奏罢,为了让全套Audio Research尽速热机,我狠心的拿出「富岳百景」,用力的让太鼓敲打35公分低音单体,在鼓声嘈嘈当中,您可以清楚感受到S143的力道与速度,各种太鼓的形体尺寸表达适宜,任您如何催大音量,在可聆听的最大极限内,S143竟是不会产生可辨认的失真。低音单体往复运动的动作不会太大,但是拳拳到肉的扎实,好生过瘾。

    爵士乐似乎是试听JBL不可或缺的软件。Johnny Hartman的低沈磁性嗓音,用S143唱起来浓郁又有味道,「I Just Drop By To Say Hello」(Impulse IMPD-176)整张专辑一放上去,几乎忘了是来进行外烩试听,一曲曲听了下去,第二轨「In The Small Hours of Morning」前奏当中的录音瑕疵好清楚,但是并不会影响聆听的乐趣。摇滚乐的现场演唱会也是表现JBL的好搭档,其实在许多摇滚现场的扩音喇叭,用的就是JBL(下次去国父纪念馆听现场时记得抬头观察看看)。我选了Sarah McLachlan的「Mirrorball」(Arista 07822-19049-2),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如潮,S143一波波的层层迭迭把摇滚现场带入这八坪多的试听室,Sarah McLachlan的空心吉他清脆而有共鸣,第11轨的「Sweet Surrender」爵士鼓发挥比较多,从S143当中可以感受到鼓手使用的小鼓尺寸比较薄,来营造铿锵清脆的鼓点, S143让低频的冲击力快速迸发,大鼓与电贝斯合作无间的演出,益发精彩。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