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37年的贝斯手Charlie Haden,在当代爵士乐坛也可算是长青树了。「Not In Our Name」专辑从名称上看起来,就隐含着若干批判的味道,而Charlie Haden带领的Liberation Music Orchestra,同时代表着与社会议题结合的意涵。
Charlie Haden最早在爵士乐界发迹,从1959年与萨克斯风手Ornette Coleman开始,当时的Ornette Coleman代表着前卫爵士的曲风,尽可能把即兴的元素融合在自由进行的结构当中,而Charlie Haden在Ornette Coleman的带动下,也创造出自由的贝斯变化,逐渐在爵士乐坛受到重视。
Liberation Music Orchestra(LMO)则是Charlie Haden在1970年代组成的爵士乐团,首张同名专辑在Impluse!旗下出版(现在都统一在环球之下了),成为代表自由爵士(Free Jazz)的开创性专辑。Charlie Haden刻意把音乐当作表达政治思想与对社会议题看法的工具,当时的美国社会正捲入越战之中,而西班牙内战也成为政治议题,LMO以西班牙民谣为基调,融入前卫而自由的爵士即兴,展现了爵士乐的新颖活力。
把各种既成的音乐元素融入爵士乐当中,对Charlie Haden似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在「Not In Our Name」这张录製于2004年的最新专辑当中,同样把许多耳熟能详的曲调融合在内,譬如第四轨的「America The Beautiful」与第五轨的「Amazing Grace」,你都会听到浓厚的美国民谣风,而优美而流畅的曲调,甚至会让你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一张自由爵士?不过接踵而来的即兴,释放出乐手的活力,多变与丰富的调式,就显现出前卫的风格。
Charlie Haden与LMO的专辑,不仅要从音乐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自由风范,同时他们也格外重视音乐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性。LMO这项特徵,从1970年代便已开始,当时他们的政治立场比较偏向民主党,现在看来还是一样。「Not In Our Name」批判的是2000与200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两次选举虽然都是小布希获胜,但是美国的民主却出现了怪现象,那就是以选民投票总数计算,小布希应该落败,但从选举人票来计算,则小布希获胜。
原因在于选举人票採用「胜者全拿」(Winner Takes All)的计算方式,因此只要在某一州获胜,那麽就可以囊括那一州全部的选举人票,所以在胜负差距很接近的情况下,出现了拿到选举人票多的候选人,竟然总票数会低于落选的人。选举制度的争议在2004年达到高峰,而2008年的欧巴马则以大获全胜之姿,暂时「终结」这项争议。
「Not In Our Name」讽刺的就是这样的现象,因此连代表美国风情的民谣,也跟着在即兴中走调变样。爵士乐能够影响政治议题,达到创作者心目中的公平正义吗?我认为似乎距离远了点,也过于严肃了点,而Charlie Haden的说法是:「别放弃!继续奋斗!」若说「乐以载道」,Charlie Haden与LMO真是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