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河》--中国民族音乐的一条新路


  收到雨果唱片公司送来的又一张应属于「新世代」的音乐CD,是北京音乐制作人周志勇的一张《大黄河》。他个人既作曲、组织演出录音,又制作电子音乐。《大黄河》有一个传统而「磅礴」的主题,听来也很着意于乡土与民间的色彩,但电子合成器的单元音乐如何与上述的主题与色彩相混合,在听到CD之前是难以想像的。听到CD这后,却感到:这可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又一条路!

  其实,中国民族音乐永远不应只有一条路,我常挂在口头边的是那句话:全世界都走向「地球村」了,音乐少不免都向国际化倾斜。东西方音乐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融和与夹杂,肯定是未来的一条路。如果一定要求得本身的纯净、纯洁,只有到博物馆去找。

  现时内地的新世代(New Age)音乐好用电子音乐。自电子合成器发明之后,无论理论与实践都给音乐与音响带来了过去传统器乐所无的空间,尤其在一般城市流行或「半流行」的音乐制作里。属于商业范畴的流行音乐一定需要「新鲜感」与经济效益。因此,一个电子合成器就可以提供了无限丰富的节奏与音色的这种音乐,也就乘时而起了。

  现在的课题是,严肃的民族音乐是否可以利用电子音乐?当然可以,电子合成器是工具,问题是如何去利用。因为事物要发展,制造声音的工艺与「科技」都需要发展,即使是民粹形式的音乐,例如在《大黄河》中,也可以在种种不同的样式中透视出来。

  这一张CD制作最大的特点是并不「悭水悭力」,反而,动用的音乐资源不少。比方说,有两首性格较为庄重、豪迈的作品使用了吴雁泽的独唱与北京一个相当传统的室内乐合唱团;另一个比较柔婉的作品就借用了一个由三位时髦少女组成的和音合唱组,目的是寻求一种妩媚而很「时代感」的音色风格。有一首看来特意要找寻其乡土性或泥土味的《美人》,其实是写一个黄土高原的姑娘,却用了一个名叫「北京乡土和音组」的女声合唱进行主唱,这一合唱组故意安排了一种既乡土又「城市」的多声部混声「和音」,造成了很独特的乡土风格,却又很「时代」。制作人也很着重纯器乐音色的试验,其中一首《岸》,主奏的是张维良的福建洞箫。此外,在制作中还使用了西方管弦乐的合奏,以及胡琴等等。作为「新世代」产音乐,除了MIDI——电子音乐外,还动用了众多的独具特色的声乐与器乐,我的判断是,作为新世代音乐制作人的周志勇,他找寻的主要是一般传统方法(如乐器、人声)所表达不出来的丰富音色与节奏,民族的音乐应该不只有习惯上听到的那种国粹的或民粹的声音。时移势易,在当今的电子时代,「乐器」与审美观的改弯,现应带来音乐趣味的改变。在找寻新音色新音响的前提下,电子音乐可以提供的实在太多了,问题是制作人本身是否有修养,有内涵,又是否有创意而已。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