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n给人的诱惑
Linn(莲)是一个颇有个性的音响企业,在我的眼里它就是一个传统与时尚的奇妙结合体。一方面,它具有纯正的老牌英国音响血统,它生产的音响史上模拟时期最为著名产品之一LP12唱盘,至今仍然是历30年而不衰的经典之作;另一方面,它又有着英国系音响中并不多见的技术狂热,如近年来的新产品中,不仅外观极尽简洁时尚,而且在产品中大量使用多声道、数码芯片、多房间控制等设计理念,产品种类和型号也非常广泛,丝毫不在数字化多声道潮流中落后。
这次,本地负责Linn产品经销的商家知道我一直对Linn有兴趣,所以特地叫上我到他们那里去听一听新搭配出来的一套Linn的组合,事先还特地卖卖关子:可以比较一下电子分频和传统分频方式的区别,更让我兴趣大增。
电子分频的优缺点
说到电子分频,还是大概讲述一下比较好。电子分频又称作“主动分频”(Active),是指在功率放大之前进行频率的分配,分频工作一般是在功放内部完成。这就有别于我们在大部分音响系统上常见到的频率分配方式:功率放大之后再作频率分配,也就是说是“被动分频”(Passive),分频工作一般通过音箱内部设置的分频器来实现。
为什么要作电子分频呢?这是因为被动分频是由电阻、电容、电感等被动元件来完成,而电感做不到完全而准确的频率分配。另外,被动式分频器的功率消耗也更大一些,需要放大器输出更大的功率,在设计时也必须考虑到与不同单元阻抗和效率的相互搭配协调,以及相位漂移的问题,而且由于大部分分频器位于音箱内部,音箱工作时内部的气压变化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分频器的工作。对于主动分频来说,则在相当大程度上避开了被动分频上述的缺点,由于主动分频使用电子电路分频,调整方便,分频点可以控制得非常精确,频率分配也非常完整;放大器输出的功率直接推动音箱单元,中间不再经过分频器,功率消耗较小;无需过多考虑单元的阻抗和效率搭配,没有相位漂移和音箱工作时阻抗变化的问题,也不会因音箱工作时内部气压变化影响音质。相比之下,主动分频的确在设计方面的简便性和提升音质方面都应该超过被动分频方式。
不过呢,有利必然有弊,主动分频仍然有自身不可避免的一些缺点,例如:必须搭配具备双线及多线分音方式的音箱;后级放大器也必须是多台;放大器内部要有作电子分频改造的可能等,这样一来,不仅整个系统变得更为庞大,而且也增添了一些限制条件,系统的造价也相应提高了,并不是可以轻松就能玩得起的。
Linn的电子分频配置
说完了电子分频的优缺点,让我们转回到正题:Linn的电子分频系统来。这套系统所使用的器材包括:Linn Katan(奇达)书架式音箱一对、Linn Ikemi(奇美)CD播放机、Linn Kolektor(全能)前级放大器、Linn LK 85后级放大器和Linn LK 140后级放大器,附件方面则搭配有Linn原厂专用音箱脚架,线材使用Linn本厂的K400音箱线、“银子弹”4.0信号线、Silver Audio电源线。绝大部分器材均是Linn本厂的“嫡系部队”,所以在音质搭配上相应来说更简单、更合理一些。
器材连接方式是这样:Ikemi CD播放机输出模拟音频信号,连接到Kolektor前级,前级将信号输出到LK 85和LK 140后级,两台后级以双功放方式分别推动Katan的高音和中低音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