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用一般常规方式去评Gitlis在这裹的表现。其实如果你听过Gitlis的香港现场的话,会估到他老人家(这两个日本的录音分别是九八、九九年的音乐会实况)会怎样拉奏鸣曲——拆开一截一截,以一小段一小段为个别单位来处理。於是可以想像,能够接受Gitlis这种个人方式的朋友,会被他那多变的音色和充满即兴性的句法所感染。也实在是[与众不同],包保你从未听过有人如此处理贝多芬的[克莱采]。
但反过来说,重视sonata form 架构感的乐迷,一边听会一边[蔑咀蔑舌]。有天,莫明上《HiFi音响》,我给他播放Gitlis的[克莱采]。他未听之前是好奇和兴致勃勃(谁都会啦),但第一乐章未听到一半已表示不喜欢。我说,这种[只此一家]的音乐处理,作为concert现场观众的话,是会觉得吸引的。但莫明说这样子的拉奏,听一次都嫌多…… 欣赏音乐就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有潜藏的底线。Gitlis这与众不同、我行我素的贝多芬奏鸣曲诠释,正好能检验我们每人的[开放度](不接受的人大概认为是[没谱程度])。
乐风比较罗曼蒂克的法朗克奏鸣曲,本质上就较[受得起]Gitlis即兴性的诠释。当中不乏感动我的音乐瞬间。
将[前港乐第三副团长]赵碧丹的超廉价CD放在一起评论,当然是由於碟中亦有法朗克的奏鸣曲。仍[受不起]Gitlis随意(甩拍)演译的朋友,可以认为赵碧丹比Gitlis高明不少。
事实上,赵碧丹的音乐处理可入[学院派]一类,扎实,循规蹈矩,虽没有金石为开的伟大灵感,但很难挑甚麽大骨头。作为一个[教学示范式]的演奏纪录,已有一定价值。勿以为我暗贬赵氏的演奏,非也,这张CD何止serviceable,里面展现的musicianship值得敬重,初心乐迷肯定获益不少:音乐本身的乐趣,加上透过它对贝多芬、法朗克和普罗哥菲耶夫的三首作品能够建立一种不偏不倚的初步印象。
赵碧丹出生於音乐世家,十四岁进入广州音乐学院攻读小提琴。在赢取广州羊城花会小提琴比赛首奖和北京中国小提琴比赛第三奖后,赵碧丹於一九八一年远赴美国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深造,师随著名小提琴家的瑟夫·费克思。
於八一至八六年间的夏季,她获全费奖学金参与艾佛室内乐音乐节,与许多著名音乐家合作演奏室内乐,从而奠定了她广泛的室乐演奏范畴和对室乐的热爱。
赵碧丹於一九八七年获得朱莉亚音乐学院音乐学士和硕士学位后,来香港担任管弦乐团第三副首席一职,并於三间大专任教。她是爱乐钢琴三重奏始创成员之一和维多莉亚弦乐四重奏的创办者,赵碧丹以独奏和室乐演奏的形式,多次巡回亚洲演出。她目前任罗切斯特管弦乐团代理首席,经常应邀举行独奏音乐会。她创办了罗切斯特室内乐音乐会系列,以她对室内乐的热爱继续活跃於美国。
钢琴家霍拉希奥-鲁依德在菲律宾马尼拉的圣托马斯大学取得音乐学学士学位,在马尼拉求学期间,他便夺得了依梅尔达马科斯赞助的全国青年艺术家音乐大赛的冠军和斯特拉 格尔登博格 布里莫大赛的第一名。随后鲁依德在美国北依阿华大学获得了音乐硕士学位。在乌巴拿-香槟的依利诺伊斯大学获得了音乐艺术专业的博士学位。鲁依德博士在美国各地许多音乐会上独奏或与别人合奏,在芝加哥交响乐厅、依利诺伊斯大学克南内尔特艺术中心和明尼阿波利斯交响乐厅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现在定居明尼苏达州,经常参与演出,并在学校任教,有时也应邀作为各项大赛的评委。他的弹奏[恰到好处],不抢镜也不失色。
几乎忘了讲Argerich的演奏。其实也不用多言——精彩。而今次的精彩,又不同上一回跟Perlman合作玩奏[克莱采]及法朗克A大调的精彩:皆因两位小提琴家的表现回异,Argerich也作出了恰当的(变化)配合。要研究[演释/作品诠释]为何物,这两张都是由Argerich弹钢琴的[克莱+Franck A Major],是无以尚之的材料。
我的建议:从未听过[克莱采]和Franck A Major的朋友,不宜以gitlis这个版本来入门。当然,Argerich的fans和Gitlis 的fans哪会从未听过这两首名曲的?!
至於雨果/赵碧丹的一张,私以为十分抵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