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工厂传访:一、音响界最传奇的人物Tim de Paravicini
有音响前辈曾经说过,音响是一门靠感觉的生意,深究起来语意似乎不明,却又耐人寻味。音响器材卖的是由冰冷的零件堆栈而成的发声工具,但美好的音乐回放却又能沁人心脾,感动渴望滋润的心灵。发烧友把器材拟人化的想法,在旁人看起来似乎不合逻辑,但这种透过音响转化出美好乐音的感觉,正是音响迷人之处。如果你对器材有“感觉”,恭喜你已经能够体会音响回放音乐的幸福感。未到访英国EAR-Yoshino之前,心里面有许多假设,想象EAR的声音究竟有何魔力,可以数十年历久不衰,连很多录音师与音乐工作者都是他们的粉丝。 EAR的器材编号很难记清楚,使用的真空管往往都是稀奇古怪的特殊规格,线路似乎都是自创的,但就是有许多忠实的支持者,目前中国是EAR在全世界最大的销售市场。
与大多数Hi End工厂的诞生相似,EAR同样有一位灵魂人物,凭借着对于音乐与音响的热爱,勇敢投入音响设计与制造,走自己的声音之路,这位仁兄就是Tim de Paravicini。Tim可说是音响界的传奇人物,国外媒体尊称他是:电子管之王!但这位身材高大、不修边幅、行事作风老是不按牌理出牌,看起来相貌奇特、牙齿“狰狞”,烟不离手的怪侠也不太像个有气质的工程师,英国一本杂志因为他在胆机上面的大胆行事而称他为“野人”,倒是颇为贴切。虽然真空管是Tim主要选择的素材,他藉此设计出能回放“最精准、最真实”音乐的产品,实际上Tim可能是唯一能够电子管与晶体双栖,并且都享有盛名的大师。由于Tim de Paravicini与众多音乐人合作过,他知道什么才是“最精确、最真实”的音乐回放,所以即便EAR没有一套完整的设计理论,但是在一连串的器材分析、搭配与试听过程中,EAR器材拥有一贯的音质与音色走向,而且具备很高的声音辨识度,可以称为“EAR之声”。
我有多次机会与Tim合作举行产品介绍,总觉得这个人皮鞋都不擦干净,胡子也不修剪一下,堪称是“邋塌”,不过一旦提到电子技术他眼睛所散发出来的光芒,又像是个天才!这次在英国有机会坐上Tim驾驶的小车,他用一只手指头钩住方向盘,另一只手操作车载导航系统,还一边兴奋的介绍路上风光,并且不断高速超越前车,着实令人吓出一身冷汗。慢慢的我明白,Tim是个注重性能,对任何电子与机械都深感兴趣,却又不懂照顾自己生活,忽略经营管理的理想化人物。因着这些特色,他可以异想天开设计出独特的电子管线路,他沉迷于甲壳虫乐队使用的开盘录音机,却必须把生产管理与市场营销交给儿子与太太负责。
说到注重性能,Tim说他所买的三部奔驰汽车,全都经过特别改装,具有强劲敏捷的爆发力,所以他才敢在乡间道路以高速超车。去德国参加慕尼黑音展,他一个人开车前往,而且专挑夜间行车,这样才有机会可以让奔驰车全速奔驰。至于为什么只用一根手指控制方向盘?Tim说汽车的操控性与音响一样,需要人性化(知道使用者的企图)、安全性高(历经长久的实验)、还要轻巧灵敏(使用者能随心所欲)。但是Tim没有购买英国Austin跑车,反而选了德国奔驰,除了激情,他还要求稳重、实在、耐用,这些特质可以从EAR功放简单的造型中体验出来。1965年,Tim已经开始与英国摇滚乐团合作,他可以用胆机美化金属电声乐器的尖锐声响,又能保持足够的能量与爆发动态,所以在专业领域大受欢迎。以哲学的歌词、音速实验、创新的专辑封面艺术与精致现场表演闻名的前卫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就是Tim的死忠支持者,他们几张经典专辑《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黎明大门前的风笛手)、《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月之暗面)、《Wish You Were Here》(愿你在此)、《The Wall》(迷墙)全都使用Tim制作的设备,优异的音响效果甚至获得TAS发烧天书推荐。
另一方面,Tim de Paravicini既古板固执,却又非常有远见。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唱片公司都兴冲冲的改用数码录音时,Tim仍然坚持模拟录音,认为只有以模拟方式声音信号才保留最完整,所以我们在工厂还看到甲壳虫乐队成员之一 Paul McCartney送来改造的开盘录音机,而Tim对这些“古董玩具“也乐此不疲。但同时,Tim在90年代就提出,要达到极致的声音效果,数码音源应该最少有24bit的分析度与400kHz以上的取样频率,频率响应最少从3Hz-50kHz保持平直。如此要求今天依然很难达到,所以Tim在他仅有的几部数码产品中,不再强求数码规格的极限,转而追求更有音乐性的表现。比如在CD机与解码器中使用公认的具有模拟味道的Wolfson WM8741解码芯片,然后在模拟线路加上电子管放大,甚至是输出变压器,希望让数码器材听起来也像模拟设备。
这个很可爱率真的性情中人出生于奈及利亚,七岁时才因为母亲坚持小孩要受高等教育而回到英国。Tim de Paravicini的父亲是搞矿业的。因为生长在非洲原野的关系,野外求生的经验让Tim很早就对机械电子等产生兴趣。22岁时他决定到南非闯天下,因为南非有钱人多,做生意的机会比较多。到了南非之后,Tim在音响店担任过咨询的工作,也开了一家专门绕变压器与制造功放的工厂。据Tim自己表示,他一向认为不论电子管或者晶体,优秀的电源变压器是功放的灵魂。由于南非的工资低廉,Tim得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仍然设计制造出优秀的各式变压器与专业用功放,当时的品牌就叫de Paravicini。
因缘巧合,Tim de Paravicini在南非工作的音响店正好是日本力仕Luxman的代理商,他们认为他在功放设计上的才华洋溢,于是将他介绍给了Luxman。Luxman正好也想引进西方的新观念来设计音响产品,双方一拍即合,Tim de Paravicini卖掉了他在南非的事业,1972年搬去了日本大阪。Tim在日本遇到了许多文化冲击。他非常惊讶于日本工程师死抱教科书的工作模式,也对日本式缺乏个人创意的工作态度很有意见。在Lux的时期,Tim de Paravicini首先是研发了著名的C1000/M6000晶体前后级功放,以及后续的M4000、M3000后级。C-1000前级为全晶体设计,采用差动放大全频段直接交连方式,有多种唱头放大选择,输出级为A类工作。C-1000前级一方面是Lux大型化的开始,一方面也是Lux传统造型的肇始者,直到八十年代许多Lux放大器都还能看到C-1000的影子。M-6000后级每声道输出300瓦功率,输入级采用A类放大,输出级是AB类放大,总共享了十二对功率晶体管。左右声道的电源是独立的,除了引进许多保护线路(直流检测、温度异常检测、过载检测)外,全机为直接交连互补OCL结构。当时的日本,只有Accuphase的M-60、Marantz 510M、Sansui BA-5000等极少数几部扩大机的功率可以和M-6000相提并论,以品质来说,Lux无疑是最高级的。
后来由于不满意日本人所设计的电子管功放,Tim决定亲自下海,让日本人了解一下什么是优秀的电子管功放。于是便有了MB3045单声道电子管后级。MB3045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Tim特别向NEC订制的强放管8045。这根管子表面上看起来是五极束射管,内部结构却是三极管。加上Tim的桥式平衡线路(Balanced-bridge Circuit)与 Luxman原本就拿手的电源/输出变压器,MB3045在音响市场上着实领了一阵风骚。后来Luxman还推出了一款输出较小的MB3600,可惜MB3045的品管不良,故障率极高,加上NEC后来停产8045强放管,只好黯然退出市场。Tim de Paravicini虽然以MB3045成名,但他本人对这部电子管机的评价并不算高。据他事后表示,Luxman坚持使用规格不足的20瓦级输出变压器,造成在高瓦数输出时失真大幅增加,使得声音软绵绵缺乏生气。Tim说Luxman就要那种声音。就待人处事方面来说,这当然难免有点“撇清”的味道 ,但也让我们看到他艺术家的脾气。
在日本的那段日子对Tim de Paravicini最大的影响就是遇见了Oliva Yoshino,Oliva原来是位空姐,他们后来在英国结婚。结束了在日本Luxman的工作之后,Tim面临人生中的一大抉择:到哪个国家继续发展。当然他已经决定要继续留在音响工业。他的选择有四:德国、南非、英国、美国。德国会有新的语言问题,他好不容易才学懂日文,不想再从头开始学过德文。南非当时的政治环境不稳定,不适合开创事业;而美国又是个未知的新世界,最后Tim de Paravicini决定搬回所熟悉的英国。
1976年,Tim de Paravicini回到英国,先后在ALBA、 Tangent等公司任职,那段日子中Tim帮Michealson & Austin重新设计了著名的TVA-1电子管后级,后来又设计了TVA-10,与输出分别为100瓦与200瓦的TVA100、 TVA200单声道电子管后级。这几部后级都使用Tim de Paravicini自行设计的输出变压器,无论是规格或者声音都非常优秀。
由于雇主关门大吉,失业的Tim de Paravicini决定走自己的路,于是1978年创立了EAR(Esoteric Audio Research),从事家用与专业音响器材的设计与生产。第一炮作品就是著名的EAR 509。这是一部输出100瓦的单声道电子管后级,使用由电子管名厂Mullard设计的PL509电子管,采用了改良过的Tim de Paravicini平衡桥式线路。最大的特点在于电子管与输出变压器之间的耦合,他为了509特别设计了一款繁复非常的输出变压器。509可谓集Tim de Paravicini电子管后级功放设计之大成,其后EAR的新后级几乎都不离这个范畴:无全区负反馈、强放管选择特异、繁复无比的输出变压器等。509在市场上一炮而红,除了专业录音室爱用,几本英美音响杂志也都给予极高好评,《Stereophile》甚至说509是Quad静电喇叭的绝配。509让EAR在音响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其后,Tim de Paravicini陆续设计了The Preamp、802等几款搭配用的前级,也推出了509的双声道版本518,输出高达200瓦的549。
除了自家的EAR电子管功放与修改专业录音器材之外,Tim de Paravicini平时也接一些代工设计的业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受Anthony Michaelson之邀,为Musical Fidelity音乐传真所设计的A-1合并功放。这部号称A类输出20瓦的功放市场反应奇佳,世界各地好评也不断。Musical Fidelity后来靠着A-1及其各路亲朋好友如A-100、MA-50等等也赚了不少钱,奠定了日后成功的基础。后来有其他音响厂家想复制A-1的成功模式,甚至Musical Fidelity自己都想再创奇迹,但是对不起得很,除了经典的A-1,迄今为止,还是只有经典的A-1。
A-1其实只是将Hi-End设计平价化,成功的理由在于完善的工业设计与营销创意,技术上谈不上太大的创新;真正为Tim de Paravicini在晶体界打下名声的,要算是Musical Fidelity成名之后所推出的几部超重量级后级, SA470、SA370、P270等。这几部后级音质除了拥有纯A类的甜美厚润,驱动力更是凶悍无比,几乎任何喇叭接上去都会被榨出最后一滴潜力。A370后来改款为A370.2,后来又被F18所取代,价格虽有调整,但一直都保有相同的声音质量,要等到第二代F18拿掉那根电子管之后,才开始脱离Tim de Paravicini原始设计的声音走向。
除了Musical Fidelity之外,Tim de Paravicini还帮英国 Alchemist设计过晶体功放,这个品牌曾邀请几位大师设计产品,Tim本身是股东之一。这个品牌主要的市场似乎是在日本,其他国家并不常见,日本人对Alchemist相当支持,几乎到了凡有产品必定有评论家推荐的地步。近年来,他似乎淡出了Alchemist,除了一套Forseti Signature前后级还是挂着Tim de Paravicini的名字之外,已经不太看得到他的踪影,也许这是Tim以EAR/Yoshino品牌推出纯晶体功放的理由之一。
我们注意到Tim似乎没有设计过小功率单端管机。他表示单端直热管有其优点,但他想要制作能够推动市面上大多数音箱的功放,单端并不是实用的线路,在动态与低频表现都会受限。EAR的胆机线路有创意但并不复杂,各种变压器是其中的关键,长期以来,EAR一直使用Tim自己设计的变压器,由于Tim已经不需负责生产与行销,所以他有更多时间来实验不同的变压器。在EAR工厂中并没有听音室,我们无法得知全套EAR产品究竟会发出什么声音,但Tim说他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在聆听音乐上面,他要求所有EAR功放不仅要有高分析力,能完全表现音乐当中的所有细微变化,从乐器质地、动态对比、均衡频段,更重要的是,EAR还能诠释音乐的鲜活感、音乐的神髓。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Tim de Paravicini在举手投足之间展现了对EAR无比的信心,他树立了电子管机的当代典范! Tim也强调EAR的核心价值,就是要让消费者花的每一分钱都值得,所以EAR从来都不是音响市场上最贵的器材,但在声音表现上却一直有极高的评价,这是EAR将长久遵循的价值观。
Tim de Paravicini在家用音响的地位,其实不如他在录音专业领域所享的盛誉,EAR仍在发售一些录音室用的限制压缩器(660)、均衡器(825Q、822Q、823MQ等)、混音器、电子管麦克风与放大器(824)、修改混音台的模拟线路、修复古董的开盘录音机、吉他效果器等。在录音行业中,EAR这些设备绝对是Hi-End级产品,曾多次获得葛莱美录音奖的Kavichandran Alexander(美国Water Lily Acoustics唱片公司),他就是EAR的忠实支持者。在加州圣塔芭芭拉的教堂中,他以Tim改造过的一对立体声麦克风、放大器直入录音机,捕捉到非常精确温暖的空间残响效果,以及泛着甜味、形体明确的乐器质感。特别的是,使用EAR器材者很多都是流行、摇滚音乐工作者,透过EAR器材使他们的录音锦上添花,英国Pink Floyd乐队的唱片几乎每一张都音响效果卓著,Tim de Paravicini绝对是幕后功臣。以下是部分与EAR有合作关系的名单:
★Mobile Fidelity(美国唱片)
★Water Lily Acoustics(美国唱片)
★Chesky Records(美国唱片)
★Island Records(英国唱片)
★Green Room Production (英国作曲家Tony Faulkner开设的
制片公司)
★Musical Fidelity(英国音响)
★QUAD(英国音响)
★Alchemist(英国音响)
★Luxman(日本音响)
★Heybrook(英国音响)
★Paul Epworth(流行天后阿黛尔的制作人)
★Bob Ludwig(美国Master大师)
★Doug Sax(美国Master大师)
★James Guthrie(Pink Floyd乐队的录音师)
★Joe Gastwirt(美国Master大师)
★Michael Brauer(纽约著名的混音工程师)
★Paul Stubblebine(美国Master大师)
★Andy Jackson(Pink Floyd乐队的录音师)
★Jim Keltner(美国鼓手)
★Pink Floyd(英国摇滚乐队)
★David Gilmour (Pink Floyd的吉他手兼主唱)
★Paul McCartney(甲壳虫乐队成员)
★Ringo Star(甲壳虫乐队成员)
★Kate Bush(英国摇滚乐坛的最优秀、最有特色的艺人)
★Cassandra Wilson(爵士音乐当代最具实力女唱将)
★Ry Cooder(《乐士浮生录》的电影音乐创作者)
★Aerosmith(史密斯飞船摇滚乐队)
★Lenny Kravitz(四届格莱美最佳摇滚男歌手)
★Bob Marley(牙买加唱作歌手,雷鬼乐鼻祖)
★Edwyn Collins(以超级单曲“A Girl Like You”走红的英国歌手)
★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英国摇滚乐队)
★Jon Hassell(英国小号手)
★Hamza Ei Din(印度歌手)
★Astoria Studio(Pink Floyd乐队吉他手David Gilmour拥有的大
型船屋兼录音室)
★Toe rag Studio(伦敦录音室)
★West Heath Studio
★Yoshiko Katayama(日本片山敬子)
★Reference Recordings (美国唱片)
★Kemper music(独立制片公司)
★The Exchange(英国大型媒体制作中心)
★Classic Records(美国唱片)
★Gary Barlow(Take That乐队主唱)
★Altarus Record(英国歌曲创作者Chris Rice开设的录音室)
★Dan Schwarts (吉他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