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h Mania「发烧巴哈」所选的曲目,包含巴哈最著名的大键琴、管风琴与弦乐曲,搭配自然空间中栩栩如生的发烧录音,完全符合音响迷对发烧唱片的期待。
巴哈一生与管风琴结下不解之缘,他不但是管风琴演奏家、即兴演出人、作曲家,也是新造管风琴试奏技术指导专家,他的管风琴音乐博大精深,曲风有如局临天下,后人难以企及。他一生写过二百多首管风琴曲,题材大多取自圣咏,只有70曲為自行创作。当时大多数的风琴作曲家都是靠手指恣意驰骋键盘,再转写入谱,但巴哈则是先经大脑思考作曲再经键盘推敲,因此曲作变化多端而热情洋溢,并且在结构上完全不受教条拘束。从这张以管风琴曲為主轴的选辑,即可充分领会巴哈的戏剧性结构、飞扬的情感、温厚的内在与深思的曲意。
在巴哈的自由创作管风琴曲中,有30首最著名的前奏曲(Prelude,包括触技曲Toccata与幻想曲Fantasia)与赋格(Fugue),即属此类极技艺术之作。所谓前奏曲,简单地说即是器乐作品的导引性乐曲,触技曲则是炫耀键盘技巧的乐曲,赋格则是音乐结构中,不同曲调或同一曲调的不同声部同时进行的一种「模拟对位」(有如旗鼓相当、一明一暗、一远一近、且战且走)。巴哈即是将触技曲结合赋格并发扬极致的第一人,由唱片中曲1与曲8可一窥堂奥。
「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BWV565」是巴哈管风琴曲中最膾炙人口的作品,史托科斯基(Stokoski)的管弦改编曲更是名闻遐邇。在曲1中,由罕见的低音踏瓣大键琴(Pedal-Harpsichord)演奏。这种大键琴是在寻常大键琴上加装有如风琴的的低音踏瓣发声箱体,可以向下展延两个八度。录音中除了耳熟旋律,管风琴与大键琴演奏家丹比(Nicholas Danby)使用费尔伯格(Feldberg)踏瓣大键琴的詮释与原版本的风琴演奏大异其趣,高低音鏗鏘对比强烈,清扬的极高音与踏瓣低音除了丰富了音乐表情,也考验再生器材的重播能力。
同一曲目的曲8,则由奥图(Hams Otto)在德国弗莱伯格(Freiberg)教堂使用西尔伯曼管风琴(Silbermann Organ)演奏,我们可以听到自由澎湃、激烈起伏的情感与不拘形式的自由曲构,管风琴的宽广音域与能量,在自然空间清澈迴响,聆听有如置身教堂。西尔伯曼(1683-1753)是巴哈的好友,也是当时最著名的管风琴製作家,他们当时共同研讨管风琴的设计与音效,也研发世界第一部钢琴的内部机械结构,因此,巴哈作品以西尔伯曼管风琴演出自是权威正宗。
「C大调协奏曲」(曲2)是巴哈模仿恩斯特(Johann Ernst)作品的大键琴曲,尼耳利(Martin Neary)採用曲1同部大键琴演奏,全曲具田园风,有收穫愉悦的节庆气氛。由於拾音距离不同,虽然低音较一般大键琴丰润,但没有曲1的戏剧性低频踏瓣动作效果。「d小调协奏曲」(曲3)是巴哈取材自韦瓦地(Vivaldi)的管风琴曲,他尝试以管风琴模仿弦乐的声响,也从韦瓦地学得曲构的清晰与设计。这是巴哈在早年威玛时期(1708-1717)的六首独奏管风琴协奏曲之一,具快、慢、快三乐章,充满义大利巴洛克风的精美与典雅。此曲由荷夫曼(Herbert Manfred Hoffman)演奏1783年製的史顿管风琴(Stumm Organ)以中远距拾音,温润甜美音色颇有老式真空管风味,但仍然频域宽,动态足,空间迴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