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中频部份是本机最大的魅力所在。400仔的中频的充满音乐感而又带有丝丝甜味的,用DG的Mravinsky指挥Tchaikovsky Symphony No.5第四乐章一试便知,尤其是木管部份,隐然可以听到木管气柱式发音的存在;用400仔听人声更是漂亮得令人食指大动。
Audio Innovations 400的造型一改以前300系列的寒酸,成为一个具有大家风范的造型。机器四角的避震脚非常摩登,而镂空顶艺也达到美观实用的要求。
对于大多数的音响迷来说,真空管是一个浪漫得不切实际而又昂贵得不近情理的梦想。相对于晶体扩大机的耐用及稳定性,真空管器材便是一个令人深恶痛绝的梦魇,那随时在衰老的真空管,那濒临绝种不易购得的真空管,在在使得一个可怜的音响迷头大如斗;至于体积和高热度的问题就更不用提了(这似乎已成为胆仔和石仔共同的罪恶!);但是,真正令音响迷裹足不前的,恐怕不一定是麻烦的问题(想想那一堆宝贝得要死却又毛病百出的LP),反而是价格的问题真正使得音响迷无法一亲真空管的芳泽。是的,自有Hi-Fi以来,胆机的价格便从未平易近人。古时候和现在的Marantz及McIntosh都很贵,而新一代的如Audio Research、Conrad Johnson更是超出一般人的年度预算。至于皇亲国戚级的Jadis更是贵到天上少有地下无双。所以,一般的音响迷只能在梦裡追寻真空管的踪迹,或是在床头点盏30W的电灯泡过过真空管的乾瘾。(请使用蜡烛型灯泡,比较像ECC 83。)
AI重现江湖
这一次要评论的Audio Innovations却是一部在价格政策上完全违反传统的真空管综合扩大机。记得这个牌子的器材最早由太孚彭教父首度引进国内,当时是以一部Series 300的综合扩大机作为市场主力,由于300仔售价才二万多,声音也确实不错,再加上换管子只要二千馀元,着实出了一阵不小的风头。但是,300仔的输出功率只有10瓦,虽然是真空管纯A类,在匹配喇叭上仍然令人伤透脑筋;另外,Series 300的外型设计也略嫌寒酸。是故,近年来早已在市场上澹出,直到前一阵子再度由音宝公司取得代理权之后,才又开始见到Audio Innovations的踪影。
Audio Innovations Series 400是AI最新的综合扩大机,外型设计一改过往的穷酸土样,变成了相当新颖美观的纯黑色造型。机箱四角各有根圆柱体,上下各有一块像皮圈盖;下面的就是机箱脚座,上面的像皮拿掉后可以看到一根螺丝,那是固定机箱盖用的,将四根螺丝都鬆开即可取下顶盖,换管子时非常方便。Series 400的机身沿面板中线分为上下二部份:上半部是网状的顶盖,兼有散热及美观的效果;下半部则是线部板、输入插座、操控开关及所有一切零件所在之处。操控开关位于前面板下方,由左至右分别是Selector、Tape Monitor、Balance、Volume及Power等五个旋钮,十分简洁。后面板的输入插座则一如往常,为素质普通的产品(这一级的产品也不必梦想看到WBT或Tiffany出现);喇叭端子只有一组,设定输出阻抗6Ω,使用时不必考虑输出变压器的匹配问题。
高电平By-Pass设计
在内部结构方面,Series 400是採用完全无负回授的设计,据厂方表示可以大幅降低失真。输出功率为每声道12 Watts Pure Class A(6Ω阻抗),仍然是AI一贯的重质不重量的设计哲学。另外,Series 400在高电平放大部份是By-Pass的设计,听CD时等于是直入后级,在透明度及音质损失上,自然大有改善。
这次的试听过程不是很顺利,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Series 400本身对周边器材及辅件的敏感度,By-Pass设计在匹配CD时Gain的问题,及喇叭的匹配问题。最早,当我将Series 400由纸箱中取出时,为了贪图方便,便将它就近接上了Kenwood的DP-8020及Dynaudio的Special One,结果出来的声音真是不忍卒听,不但高、低频延伸不佳,动态上更是缩水缩到一塌煳涂。我检讨一下原因,首先排除线材匹配不良的可能性,因为我使用的Straight Wire Maestro讯号线及vdH Magnum喇叭是在高低频及动态上表现得都很好,所以不会是它们的错。那麽,剩下的就是器材本身搭配的问题了。没错,Dynaudio的Special One是一对相当大食的喇叭,以前用Audioanalyse B-90 MK II推的时候,甚至曾经使B-90 MK II的Clip左灯一亮一亮的,当然400仔的12 Watts推不动。于是立刻请老编让志仁送来一对Klipsch的Chorus,这是效率高达104 dB的号角喇叭,我想,应该是足以匹配Series 400了。
配件十分敏感
在等待Chorus的时候,也发现了400仔的一些特性。例如:它必须要在有音乐讯号输入输出的状况下Warm Up一个小时以上,声音表现才会正常;而在此之前,刚开机的前30分钟声音是很烂的,然后会有如蝴蝶破茧而出一般,逐渐转好。超过一小时时便全然稳定。故此,当你到音响店听它的时候,请注意它Warm Up了多久。其次,Series 400对机身下方所垫的材料有一定的敏感度,我试过将它直接放在地毯上使用,结果是烂得可以,放回玻璃桌上,一切又回复正常。购入400仔的人应该试试各种不同物质垫用的效果(例如Mission的Isoplate、Audioquest的避震脚、老人茶杯、玻璃、大理石、瓷砖、砧板......及一切你想得到的任何东西了。
搭配颇费心机
当Chorus送到的时候,我满怀希望地将之接上了Series 400,这次更用上了Museatex最新的分体CD机及全套的Cardas线,务求一次革命全部成功。第一张CD放的是Center Stage,唱第一首Olympic Fanfare,结果第一声响出来我的心就凉了半截。Chorus的十五吋低音毕竟不是好应付的,纵使有着104dB的高效率,但是大口径的低音仍然需要强大的电流量才能收放自如。难怪400仔在接上了Chorus之后,低音膨鬆而控制力也差,有强烈的力不从心之感。不过这也难怪,一对Chorus的价格足足可以买三部Audio Innovations Series 400,不够力也是应该的,可以从轻发落。
既然大喇叭推不好,那裡有高效率的小喇叭呢?我忽然想到了Vision Acoustics的MV-2,记得在友刊「发烧音响」上也曾有主笔为文推介这一对喇叭,当时配的是一部Hybrid 50 Watts的真空管后级,可见MV-2并不算太大食,于是便商请老编弄了一对MV-2。
接上MV-2之后,我不禁歎息音响搭配的重要性。因为,虽然Series 400配MV-2仍有一些缺点存在(例如MV-2的解析力太强,和4000仔的个性不合),但各方面的表现有如脱胎换骨一般,有着很大的改进。可惜乐器的Body感仍然不足,让我一直耿耿于怀。后来,我想到会不会是因为Series 400高电平部分採用By-Pass设计,所以当CD输入不够强时,Gain不够而减弱了原本音乐中该有的实体感。刚好Museatex的分体CD有输出强弱调节,我把它调到差不多最大,然后调400仔的Volume,再开机一试,唉!终于抓出了这隻大臭虫。(此时喇叭线用vdH Magnum,讯号线用Straight Wire Maestro)
阴柔派的音色
简单的说,Series 400是典型的阴柔派音色,或者可以说是英国伦敦多雾的音色。在极高频及极低频方面,原本便不是真空管擅长的项目,在这一级的机种上更加毋庸讨论。而在中低频下半(就是较低的中低频部份)至低频部份,Series 400也仍有着真空管先天的限制,亦即在控制力及解析力上会输给同价位的晶体机。这一点可以由Decca的茶花女(由Sutherland及Bergonzi主唱)中的低音弦乐部或者是Chesky的Club de Sol中的鼓点,得到证实。在表达量感上是没有问题,但受到控制力及解析力的影响,爵士鼓鼓皮的质感及弹性上便差了些,鼓点也朦了点。当然,低音弦乐也有些微的煳成一团,而无法漂亮地呈现出一个完整的Cello群及Double Bass群。在低频这一方面,我认为400仔是普普通通。
另外,在高频及其以上的部份,也并不是无止境的延伸。Audio Innovations在这裡取了个巧,受到真空管先天物理特性的影响,一味地追求高频势必得投入高频成本,因此AI的做法是让高额有着适度而悦耳的延伸,然后让它Roll Off。这样一来,既可保证一举两得。表达在听感上,可以感到Tafelmusic的弦乐是丰满而有充分的光泽的,至于空气感就打了八折;圣诞宝碟的状况也差不多,Julscing中的女声独唱及溷声合唱甜润而多汁(这点跟中频也有关係),有如上好的牛小排,但是Ambience及教堂的迴音就少了点。这是设计上必须的Trade Off,即使爱因斯坦复生也没办法。除非你听音乐是只听空气而不管乐器,不然,我要告诉你,Series 400的高频仍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