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拿来一条Analysis Plus的Digital Oval(锺一曾为文介绍75Q的一款)AES/EBU数码线,个人对此数码线大有信心,并即时将AA原厂的一款数码线换下,随即,Drive II的声音也改变了,是变得更具质感,不论人声或伴奏乐器皆有明显改善;听了大约十五分钟,又再把一款Harmonic Tech的新电源线Magic Reference MKII用在Drive II之上,不由你不信,声音改善程度之大,比刚才换上的Digital Oval更见明显,中、高、低频段一并提升表现,特别是低频变得更加solid,是实在得多,没有半点松散或含糊,对Drive II起了无比大作用。
再重播刚才提及的一张试音碟,Drive II生猛活泼之特性如今更显清晰了,接著听《阳春白雪》,琵琶的勾弹,彷佛如在目前一样,立体感达匪夷所思境界,接近结尾部份一段小小的鼓敲击乐段,又同样是拳拳到肉,Drive II对低频之解像度十分了得,那种潜得又深又低的能量(鼓皮)显得质与量俱佳,心在想:Drive I可有这样的低频还原能力吗?
这一刻,锺一己再忍不住了,要把放在旁边,已作热身的Drive I(是mk2型号)比试一番;一如刚才所说,输是肯定了,但怎样也猜不到距离会是那么远。在Drive I开声之前,为公平计,当然是先将Digital Oval数码线和Magic Reference MKII电源线换上,首先播的是刚才一曲《阳春白雪》,真惨!由琵琶声一出,结像之实在感己不及Drive II,然後音场又没有那么玲珑浮突,立体感又输了,幸而高频段延伸还可以保得住,有90%以上相近水平,播到小段鼓敲击部份,内心真是心酸酸的,不好受啊!低频下潜能量实在相差太远了,未正式比较之前,是锺一没有预算到的,分别之大,告诉大家,是若天与地!如今正比较的这一部已是Drive I MKII了,而我家中的Drive I呢?唉…!
不服气,拿起Dynmaic Piano『动态琴王』再听,今次先听Drive I MKII,听了Track 3四分多钟的播唱,然後又把数码线和电源线换回Drive II之上,一听,无话可说,输得更加明显了,Drive I的琴音质感、像真度、大小尺码、都及不上Drive II,至於高潮处的冲击力,Drive II处理是轻而易举,满有大将风范,至於Drive I,处处却表现得吃力和紧张,琴音也没有那么光亮,暗了一点点。不用再试吧,实在太过残酷了!
Hi Fi之道,都在於比较,没有比较时,什么都是最好的,相安无事,一经比较,一切也原形毕露。Drive II播唱『动态琴王』时,那细微的弱音部份还原得一清二楚,凌厉之弹奏力道,表现出它的分析能力超劲,到达最爆棚的一刻,宏阔壮大的音场感随即展现,当然,今次试听所配合的一整套器材,每件声音水准都是超班的,才能将Drive,I的优点如数家珍的还原出来,但更要补充一句,是Drive II要配合上理想的电源线、数码线、甚至夹声的解码器,才有如此平衡度佳,高、中、低频都觊到无伦的效果。
最高传真度
想再继续欣赏一下Drive II的低频量和重播鼓敲击乐的威力,拣来La Bamba(美版)中Track 10《Jazz Variants》,在评论Accuphase M-6000时,锺一已有谈及这录音之特点,M-6000取之不尽的电流简直令我震惊,推同一对KEF Reference 205/2几乎推到翻转,没有M-6000,用SimAudio W-8去推,及不上M-6000的潜力和劲度,但Drive II中低频的punch却补了不足,整个音场气氛仍然是刺激到极点,听得锺一兴奋莫明,M6的音量掣越扭越大,音场内一切的声效仍然不散不乱,更没有半点压缩情况,那种高传真的震撼性,还有极广的动态范围,确实带来了另一番体验。
锺一是一个怪发烧友,从来对人声(不论男或女)录音兴趣不太大,因此甚少听到我提及人声录音,但今次为著可以表现出Drive II的全面性,连人声录音亦特别评论一下。拣了两张录得特别与众不同的靓声专辑:Beatles的《Love》(美版)和多年前的女声试音碟《Voices》。先谈《Love》,播的当然还是Track 22的While My Guitar GentlyWeeps,George Harrison的唱功绝对麻麻,但演译此曲却味道一流,Drive II的而且确连这种味道都没保留地一一奉上,人声立体不在话下,伴奏的一支钢线结他弹奏出的每一粒音符,都表现得细腻别致,粒粒清晰通透,叫人无法批评。
另一张《Voices》,锺一点播了Sara K.唱Vincent,又是高传真的效果播唱,歌者头部一面唱一面微微摇动的细节,在Drive II的解读下又是显得清晰无暇,动作清楚到极,加上感染力非凡和易叹的人声,Drive II又是大赢家了。
结论
昔日,由於单一的纯CD转盘,在市场上选择未算太多,发烧友总不想用一部CD机去另接驳解码器,浪费之余,更重要是让人始终觉得唔够班,即是用一部合并机接驳一台後级功放开声,道理差不多吧。当天,Accustic Arts的Drive I顿然成了最理想之选择,当然,它声音质素亦是High End到极,加上价钱又未算太昂贵,特别是最初推出的一批,更是物超所值,结果是卖个满堂红,经常出现缺货情况;今天,Drive II再临,价钱贵了很多,不过声音表现亦属於合乎比例的明显进步了,究竟,它可以卖出多少台呢?未知之数吧,Drive II的讯息量多,声音非常准确,对大场面之处理稳如泰山,此乃铁一般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