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极具权威性,声效大幅提升--Accustic ARTS DRIVE II CD唱盘(2)


月前,Accustic Arts在自己网页上再发表了一款同为『参考』系列的最新产品,是一部CD转盘,型号就简单的命名为Drive II,从相片看,论外形,跟Drive I十分相近似,尤其面板部份,都同样是左右两个大扭掣,然後内侧再设两个小按掣,到正中间的曲目及时间显示屏和对下三盏小灯,又跟Drive I mk2如出一辙,再说机顶盖部份,Drive II继续使用Top-Loader设计,但那个可推动的滑盖外形却完全不同,机械结构亦不一样了。在多个本地音响聊天网站内,不断的有发烧网友问及Drive I,的效果究竟会是如何,卖多少钱,与Drive I如何比较……等等。

八月上旬,接到主编电话,说Accustic Arts的Drive II将会送抵本刊,并安排了给锺一试听及撰写报告,身为Drive I的用家多年,对它的好威至今仍没有退减,有机会试听最新的『参考』型号,当然乐意之至,Drive I推出已有多年,之後又有mk2升级版,经过数年後才问世的Drive II,作为Accustic Arts厂方的旗舰级产品,一定大有听头,一於择好日子,洗耳恭听。

机身外壳更扎实

是的,Accustic Arts的产品著重简洁易用,第一眼看到Drive II,这份感觉依然存在,近距离细看,机身外壳、面板、每个扭掣、当然还有机顶的滑盖推动部份,简单的机械性结构,看上去就是稳扎稳打,未听声己令人信心大增,忍不住手将滑盖向後一推,质威十分不俗,『路轨』产生的声响极微,滑动得亦够畅顺,刻上AA商标的一整块铝金属打磨手工非常精致,达一级水平,明显是Handmade货色。刚刚,本刊大试音室还留有一部Drive I,正好拿出来作个比较,锺一心知Drive I必输无疑,不过轮得如斯轰烈,距离如斯明显,是始料不及,单说机身外壳,Drive II绝对扎实得多,用手指轻敲机顶,方才知道Drive I的单薄和结构刚性不足。至於机顶入碟部份,锺一个人认为Drive I实在讨好一点,不过,或许从影响声音表现之机械角度来说,新设计的Drive II推盖和两条粗壮金属轨道,会使密封性增强,CD转盘和镭射头机械部份运作亦会更加平稳,提升读碟准确性。

重量方面,Drive II是18公斤,而Drive I是15公斤,正所谓重一点,靓声一点。推开Drive II顶盖,Drive 1沿用的磁力CD碟压(clamper)仍继续使用,轻力把它拿起,经过滑盖的轨道,哈,竟然整个碟压吸到那支金属轨上。再说,此碟压设计简单,可确保CD转动平稳和顺畅。

足足靓声十倍

拿出Drive 1资料参考看,对照新的Drive II,二者其实很多技术都是大同小异,就算是最重要的镭射头机械部份,仍是飞利浦CDM Pr02LF,但当开声之际,Drive II的声音表现明显是高班很多,肯定是线路设计和电源供应之分别吧,再说机身外壳和人碟的顶盖部份做得更加坚固,也是表现大跃进之主要原因。配合Drive,1转盘开声的,当然是Accustic Arts厂方的旗舰级解码器Tube-DAC II,至於前後级和扬声器方面,同样是锺一耳热能详的,包括:AudiO Note M6前级、Simaudio W-8後级、KEF Reference 205/2扬声器。

坦白说,我对这里配搭的每件器材音色效果都了如指掌,就算是Tube-DAC II,它自然和生动之声音在我脑海中仍记忆犹新。试听刚开始,器材还在热身阶段,锺一已听到一个非常立体的音响舞台摆放在面前,另外,低频段之权威性(authority)更是令人意想不到(初入门朋友可能掌握不到音响上的这个形容词,只要来听一听Drive II重播效果,便即时明白了);再者,Drive II的声音个性,明显跟Tube-DAC II可起互补作用,例如增加瞬变反应、中低频段的punch等。重播一张旧的试机天碟Mcintosh Audiophile Test Reference,Track 1 Stravinsky《The Firebird Suite》,低频一浸一浸扑面而至,鼓棍槌落鼓皮的力道超劲有力,继续听下去,Track2的Starker Plays Kodaly、Track 3 Dvorak的《新世界》,每一Track都极具震撼性,Drive II的基本个性已略有眉目。


编辑:18928843168 微信:gzhifi E-mail:gzhificom@163.com 用QQ登录论坛,参与分享。